为什么福建人见到福建人要说普通话?
对于福建以外的朋友来说,福建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两个福建人在一起,老乡归老乡,泪汪汪归泪汪汪,却不一定能听懂对方的方言,他们之间的交流常常要通过普通话来达成。本椰这几年多在闽省以外,和一些老乡之间说话确实得靠普通话,闽省以外的朋友发觉之后,常提出灵魂之问:
福建的方言分歧确实巨大。且不说省内的吴、赣、客等方言,即使闽语内部,闽东/闽南/莆仙/闽北/闽中各区要互相听懂也是很难的事情。限于学力,本椰今天主要唠唠闽语的情况。
和福建闽语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官话,也就是俗称的“东北话”——从辽宁(大连等胶辽官话及西部的北京官话除外)、吉林到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如果不算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区,说汉语的地区口音都是贼拉近似的,差异也有,但是东三省和内蒙东部的人(yin2)一出东北到了别的地儿,很容易被辨认出共同的“籍贯”——东北。东北当地人大部分也觉得东三省和内蒙东部的汉语方言没有特别大的分歧,对“东北”的认同更是丝毫不亚于对所在省份、城市的认同。
那么为何小小的福建方言分歧会如此之大?
首先地形和交通是重要原因。福建多山是不争的事实,直到现在,山仍然意味着地理上的阻隔。在闽语形成的那个没有铁路和飞机、高速公路的时代,更是如此。经常在福建坐动车的朋友应该知道,不论是在福建内陆还是福建沿海,基本上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山地丘陵中穿行,过隧道更是家常便饭。动车组列车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在有钱人靠马车轿子,没钱人靠两条腿的年代,福建不同地区之间的来往有多困难。
高铁上所见的哈尔滨双城区一望无际的田野,
从哈尔滨到沈阳,若乘坐高铁,基本上没有隧道,
地形都是如图所示的平坦。
包括闽南、闽东、莆仙、闽北、闽中在内的各种闽语,都是在古代从同一种方言——可以称之为原始闽语分化出来的,但现在,各区之间甚至内部互相听懂都是有困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闽语各区形成的过程中地形带来的交通闭塞:闽语扩散到福建各地,“分家”之后,不同地区的闽语使用者来往是有困难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这些扩散到各地的闽语中,有某一支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扩散到与其交通通达度较低的其他闽语地区,这就让这支闽语独特了一些;如果远方的闽语也发生了什么创新,可能同样也难以传达到这支闽语所在的地区。这样日积月累,经历了更多相同发展过程的方言就成为更亲近的方言,经历了更少的共同发展过程的,就成为互相更为疏远的方言。
依据语音和词汇等方面的亲疏关系,闽语可以大致地分为内陆和沿海两类,其中内陆闽语包括闽北、闽中和邵将,沿海闽语包括闽东、莆仙、闽南,闽南方言和莆仙方言有更为亲近的关系。可以说,闽北和闽中在同沿海闽语“分家”后,经历的共同发展过程更多,反之亦然:沿海闽语同内陆闽语分化后,也经历了更多共同的发展过程,同理,闽南和莆仙这两片方言同闽东方言分化后也是如此。
南朝时期的建安郡和晋安郡,今天的内陆闽语主要分布在古建安郡境内,沿海闽语主要分布在古晋安郡境内。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