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汇】​《绘画形式语言分析》| 第五章 节奏(上篇)

“绘画形式语言分析”是我经常要上的一门课,内容涉及绘画的视觉语言应用规律。这门课不仅依托绘画的经验,更需要梳理视觉规律中的理论成分。在备课中我参考了包括格式塔心理学、构图学在内的理论著作。但是这些内容偏重理论分析,抑或时代烙印明显,作为绘画教学的直接指导还是犹如隔靴搔痒,达不到痛点。于是我就自己动手,断断续续把备课稿写成教材。以大量绘画作品中的视觉语言分析入手,通过例证使理论变得浅显与实用。我并不想写一部面面俱到的工具书,当然我也没这个能力,只想写一本能切实指导教学的参考书。

——《前言》节选

刘悦

2019 年 11月


■ 刘悦 ■

LIUYUE

1980年生于天津。

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油画系 获硕士学位 并留校任教,

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

《绘画形式语言分析》

刘悦/著

第五章  节奏(上篇)

节奏是指绘画语言(或结构关系)呈现连贯的对应性、交替性的律动变化,从而构成富有情趣和意境的视觉整体。节奏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纷繁的绘画语言组织成有序的整体。

一、节奏首先要求在画中求变

画中求变,凸现各语言之间的差异性,提供更多元的视觉感受。单一的视觉刺激会固化观看方式,产生视觉惯性,降低视觉兴奋。只有多样的视觉刺激才能改变视觉惯性,提高兴奋度。但是变化过多,会摊平视觉刺激效果。因此画中语言不可能无节制增加,这只会产生支离破碎的凌乱感,削弱语言表达的意义。选择变化的方式以及控制变化的程度和频率才是调动视觉持久兴趣的途径。我们不仅需要变化,也需要统领变化的方式。

统领变化的方式首先要使变化呈现对应性的关系。对应性变化指语言以互补方式变化,比如“大与小、黑与白”等,体现的是对比关系。比如为了表达色彩的鲜艳,不是大量鲜艳色彩的堆积,而是提供灰色来衬托鲜艳。同理,为了创造博大,不是找更大的画框,而是提供更小的图形衬托“大”感受。对比是凸显语言特点最有效的方式。赫尔文·安德森(Hurvin Anderson)的作品《海滩》中,小巧的人物衬托了场景的宏大,作品尺幅有限,但营造的空间感却比较深远。(图5-1)

图 5-1  赫尔文·安德森《海滩》2004年  布面丙烯 120cm×182cm

绘画语言只有呈现对应性变化才能明确传达其某一方面具体的意义。绘画语言包括图形、色彩、肌理等多个方面,每种语言又包括多方面的特征,比如色彩包括冷暖、色相、纯度等特征。面对多层次语言特征必然要求表达得明确而清晰。同时,这种对应性变化更体现同一性原则。对比双方互为依存,体现一体两面的完整性。对应性变化是在加强语言的联系,突出完整与连贯。画面是有机整体,所有语言都在夯实具体完整性。

二、节奏还体现在变化的交替性

交替性是指同类型的对应性变化在画面重复出现。在一幅作品中,同类语言之间的对比不可能仅仅出现一次,往往是多次对比并存。交替性体现统一性,同一个类型的对应关系在画面各个部分交替出现,会形成彼此之间的呼应与联系,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形成一个联系的整体。赫尔文·安德森(Hurvin Anderson)的作品《非洲》中,反复出现矩形的图形,形成语言的交替性。同时这些矩形的大小、颜色、排列方式呈现了丰富的多样性。(图 5-2)

图 5-2  赫尔文·安德森《非洲》2009年 布面丙烯 250cm×208cm

三、节奏变化体现律动性特点

交替不代表简单的重复,是在交替中体现强度变化,以及间隔差异。如果对比强度和间隔都不存在差别,只能是机械地重复,整幅作品看起来仍然呆板。语言在强度和间隔的交替变化中体现如音乐的韵律感。在视觉上形成动静相间、强弱有序、松紧有度的感受。律动体现了与自然生命相契合的特征,作用于视觉与心理的感受,在音乐方面表现最明显。音乐的节奏在时间的延续中体会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快慢的现象。在绘画中线条对节奏的体现最为明显。线条对视觉有方向的指引,视觉会对大的方向有预期。当线条被截断,突然的波动,以及多线条的穿插,就会扰乱预期,改变视觉惯性。就像行驶的汽车快慢变化,拐弯、刹车都会影响车内乘客的惯性感觉。线条是表现节奏最直观的绘画元素。祁海平的作品《迹》通篇为流动的书法笔墨效果。绘画线条左右对应交替变化,纵横斜直,回旋进退,随心而至,笔触间流露着节奏律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命活力,以及超越凡尘的精神表达。节奏是与自然和生命吻合的。(图 5-3)

图 5-3  祁海平《迹》 2015年 布面丙烯 80cm×70cm

沃尔夫·卡恩(Wolf Kahn)这幅作品由数个自上而下的色块组成,结构清晰简洁。但色块图形宽窄、冷暖、深浅不尽相同,体现了同类元素不断重复改变的交替性。每个色块对产生的视觉效果又有所不同。有的对比强,有的对比弱,强弱之间存在不规则的律动性。(图 5-4)

图 5-4  沃尔夫·卡恩《景观》 1994年 布面油画 60cm×81cm

四、节奏作用

1.节奏感是视觉美感的重要来源

能创造有意思的画面,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纳比派艺术大师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的作品中,所有人物和场景都交织在朦胧的土红色调中,为画中跳跃的元素的出现提供了完整连贯的衬托。画中最强烈的视觉对比出现在左侧的花卉上,是画面节奏的最强音,如同掷入水中激起的最大涟漪。随着涟漪的扩散,在花的右侧,两个看书的女人脸庞之间再次形成比较强的视觉对比,但对比的程度显然比花卉要弱。随着涟漪的继续扩散,视线沿着画中沙发横向的曲线向右移动,经过视觉相对平静的区域,在画面最右侧的人物周围再次看到比较强的对比,但这次对比距离画面中心远,分布分散,强度更低。最后在画面最右边散落的花卉处,再次看到比较强的对比,就像涟漪产生的回波,与画面中心形成呼应,体现了构图完整。可以看出,整幅作品在视觉强弱的交替分布中,对比的强度和频率呈现了律动地交替的分布,带动视觉在紧张与舒缓,跳动与平静之间有序活动,创造了充满惊喜和趣味的生动画面。作品内容丰富,但不凌乱,视觉强弱错落,图形聚散得体,画面通体在舒缓有序的节奏控制之下,如一篇散文悠悠然娓娓道来。(图 5-5)

图 5-5  维亚尔《集邮册》 1895年 布面油画 26cm×80cm

2.节奏不仅可以创造视觉的美,还可以为作品注入生命力

赵无极说,画画同呼吸一样。人需要呼吸,不呼吸活不下去,绘画也要呼吸。创造张弛有度的画面就会感到它的律动与喘息,就像一个有体温的生命体。节奏赋予画面与自然协调的、蓄势待发的生命活力。节奏性是自然生态生存、运动、变化显现的特征,四季更替、心脏律动等都体现节奏性。人类创造的艺术必然把这种自然律动的节奏体现其中,创造与大自然同频的特征。绘画的方寸之间能够表现自然的宏伟博大、隽美秀丽,就是因为把握了自然的脉络,体会到自然生命的节奏。在画面中把握节奏就能为整个作品注入生命的气韵。谢赫六法论认为“气韵生动”是绘画最重要的特质,而这“韵”从形式上理解就是节奏与韵律。“气韵生动”体现就是生命在绘画中的流动感。节奏使绘画不仅限于视觉的美,更加强观众与自然和谐顺达的情感沟通和精神追求。

图 5-6  赵无极《1991.1.10》1991年 布面油画 54cm×65cm

赵无极作品充分体现了节奏带来的生命活力。赵无极在扑朔迷离的色彩、光线和复杂多变的空间结构中抒发感受、描绘幻象,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抒情抽象派”绘画风格。作品《1991.1.10》画中利用了点线面的不同形态的元素,聚散不定的图形分布,大小悬殊的对比,创造了矛盾激烈的画面。浓烈的色彩不断地彼此渗透和扩张,苍茫的线条激荡的气韵在画中回荡。艺术家在下笔的轻重之间把这些矛盾统一于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整体之中,将观者引入一个无尽的空间,体现出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创造了一个气韵生动的世界。(图5-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