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落地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建设的碧桂园样本

我是盛长城,2020年6月2日,是我驻点帮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第一天。飞机降落在西昌,凉山州驻点的同事张恩大接上了我,进山途中下起了滂沱大雨,气温六七度的样子,能见度极低,车辆在蜿蜒的山路缓慢地开着,同事张恩大不时和我介绍,“我们现在开到悬崖边了”,“这里最高海拔3700”。我被这摩肩擦踵的新鲜事物吸引,一点都感觉不到疲倦。晚上6点,我们到达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驻地,车门外的院落因为降雨成了一片“汪洋”。我们的衣服鞋袜瞬间湿透,同事打开电暖炉说:“这个季节要烤火的”……

这是盛长城对自己一年前只身前往偏远落后的大凉山深处扎根时的回忆。道路窄、弯道多、上坡路长,是凉山的真实状况。盛长城的同事回忆说,当时接近三小时的路程下车吐了3次,吐着吐着一抬头,发现头顶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只觉得“真美!”

不错,偏远深邃的大山,遥不可及的目的地,大部分人眼里的“道阻且长”,在盛长城这样扎根到此处、身体力行乡村建设的人来说,最先看到的却是头顶上一片美丽的天空。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鸟瞰图

道阻且长

因地制宜的帮扶方案探索

盛长城是作为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对凉山州进行帮扶的扶贫干部进入大山的。达到凉山之后,他第一时间感受到同事说的“条件艰苦”:打开水龙头,流出来的都是“泥浆水”。

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多方面的限制都让他感受了帮扶的困难。然而,也正是这样,提醒他立刻确定帮扶方案、贯彻乡村振兴动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顶着层层困难,他立刻开启了帮扶项目的探索——这也正是碧桂园的产业振兴模式精髓。无论是针对哪个具体地区,碧桂园都努力将乡村的自然资源、特色文化资源与特色农产品等资源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从而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盛长城和同事走访了2个帮扶村195户村民,并形成了初步的帮扶方案。最终敲定了以党建引领,重点打造乌金猪和文旅产业,开展职业教育帮扶等一篮子帮扶方案。乌金猪是当地的特色猪,逢年过节,来了客人,乌金猪坨坨肉必须上,而且经济价值极高,一斤猪肉卖到50元,一头猪能卖一万元。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研究,帮扶小组确定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乌金猪产业模式。

打开局面

企业支撑下的专业帮扶策略

真正打造出乌金猪的产业模式完整链条并不容易,诸多问题都横亘在村民面前:养殖的技术与人才门槛、加工的设备门槛、销售的市场门槛……唯有企业的大量资源投入与专业帮扶策略,才能真正将产业盘活,彻底打开局面。

碧桂园集团对乌金猪产业给予高度关注,推动开发了乌金猪深加工产品腊肉和腊肠,并打造了产品品牌和完备的VI体系,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企业碧乡公司则和合作社达成了长期供货协议,构建了一条完备的乌金猪产业链条。

帮扶的成果立竿见影。乌金猪项目启动后,可容纳上千头猪的现代化猪舍拔地而起,猪苗繁育起来,带动了30户村民参与养殖,在养猪场实现了就业,村集体获得每年5万元的固定分红。

农户分散养殖的乌金猪

早在2018年,碧桂园就宣布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探索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打造乡村振兴共同体平台,落实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突出党建引领,聚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5大振兴,实施可持续产生效益的产业模式及公用事业类乡村振兴项目等不同档次的N类项目,探索可造血、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碧桂园认为,乡村振兴讲究的是“持续性”,重在有效提升被帮扶地区自身价值的创造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脱困,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真正培育乡村发展的“动能”,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才是振兴之大计。

行则将至

美丽乡村的多维振兴

就像在大凉山打造乌金猪、销售乌金猪一样,碧桂园通过打通消费链条实现产业振兴的案例数不胜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碧桂园累计销售帮扶农产品2.3亿元,直接帮助超11.8万名贫困户增加收入。

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与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抓手相辅相成——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这5个方面的同步推进。

首先,与产业振兴相辅相成的便是人才振兴。从客观上来说,探究诸多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死”循环造成: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真正原因还是当地产业落后、经济来源不足,他们即便选择留下来,又缺乏经济创收的能力。

为此,碧桂园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解决人才问题,力图搅动一潭死水,激发乡村的新活力。在具体行动上,碧桂园派驻各个项目组队伍到田间一线参与乡村振兴,注重当地人才培养,搭建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村支书等人才学习交流深造平台……

22岁的大凉山人曲木子果从家里人那听说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在四川凉山州全面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便萌生回家发展的念头,鼓起勇气从东莞辞工回到家乡。她想在家门口从事文旅项目,但是存在一些技能门槛。

在盛长城的帮助下,曲木子果报名参加了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开展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文旅运营。文旅培训是结合凉山文旅产业集群发展,结合碧桂园在三河村的文旅扶贫项目而开展,目的为培养一批优秀的旅游人才,带动扶贫产业,带动贫困乡村脱贫致富。

经过两次培训,心灵手巧的曲木子果就掌握了酒店管理、厨师技术等技能,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她说,培训的内容正好符合三河村搞民宿和旅游,让她对管理的认识也提高了一大截,炒菜水平也提高了。2021年初,曲木子果成功应聘上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企业有国华文旅三河项目。

曲木子果(右一)在碧桂园文旅项目培训中

除了曲木子果以外,参与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400人中,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员实现了就业,人均增收超2000元。

“家有良田万亩,不如薄技在身”。这样一来,愿意留在大凉山发展、甚至已经外出现在又有热情返乡参与家乡建设的年轻人就越来越多,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互为补益,形成良性的正循环。

截至2020年底,碧桂园共扶持超10000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间接带动近40000名贫困人口增收。

遍地开花

人才+文化+生态的全面建设

除了对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帮扶亦是重要。至2020年末,碧桂园共投入20.24亿元,惠及贫困学子10.33万人次;连续3年,碧桂园开展了“心愿100”助学行动,共计300余个爱心队伍、单位超25.5万人次参与捐款,筹集善款3880.04万元,共帮扶16省57县贫困生14338人。

比如盛长城所在的凉山帮扶小组,在去年12月采购了一批暖冬物资送到三岔河乡中心校。盛长城将一盏台灯送给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的一个留守儿童阿牛,两天后,收到了小姑娘的一封信,信上说,“谢谢叔叔,台灯我很喜欢,我会好好用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而更多人才的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碧桂园在帮扶地区举办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挖掘历史资源,传承民宿文化,挖掘“特色、古色、红色、绿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专线等。同时,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等等——这一系列改变,也都在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返乡扎根,加入到家乡建设中来。

美丽整洁的三河村民宿

给乡村的人们带来发家致富的产业,还为人们送去职业技能、通过教育帮扶埋下希望的种子……盛长城在大凉山做的一系列动作,都能以小见大,勾勒出碧桂园乡村振兴新模式的影子: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5大振兴,实施可持续产生效益的产业模式。

这样的模式,碧桂园探索出来的科学逻辑布局,有战略,有打法,有落地。今年年初,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10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其中,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光荣上榜。

大凉山地区的变化,只是碧桂园乡村振兴体系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这样的助力乡村致富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6月,碧桂园创始人及集团累计参与社会慈善捐款已超90亿元,主动参与全国16省57县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已助力49万人脱贫。

小结:

商之大者,兼济天下。一家企业,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命运、民族复兴,才能基业长青。而碧桂园在践行的“希望社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远远不止如此。

2013年,国强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及联席主席杨惠妍女士创立国强公益基金会,以教育和文化为手段,以人的培养为中心,促进乡村振兴、社区发展,通过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等慈善学校,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等教育慈善基金等各种手段源源不断地培育优秀人才,……乡村振兴,只是碧桂园践行慈善公益其中一个切面。

未来,碧桂园集团还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担当作为,继续发挥碧桂园公益慈善的资源与经验优势,持续落实乡村振兴长效工作,真正做到与社会“共建美好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