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头脑发热开启宋辽争端,御驾亲征一错再错,终酿惨祸
文/乔沐
“契丹主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痛恨,请乘此良机以取幽云之地。”
公元986年,薛继昭、贺令图、刘文裕等文武官员向宋太宗进言趁辽主年幼,加之辽摄政萧太后和大将韩德让有私情,辽国人心不齐,应当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宗觉得这的确是个良机,便草率定下北伐大计,以粉饰自己的“文治武功”。
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好大喜功,他没有宋太祖赵匡胤的军事谋略,也没有赵匡胤的统兵才能,更缺乏统筹军事和政治两方面事务的深谋远虑,偏偏又急功近利,他即位之后,急欲消除赵匡胤的影响,甚至建立超越赵匡胤的功绩,建立自己的政绩工程。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斧声烛影”和“授受之懿”爆出,赵匡胤壮志未酬,英年早逝,雪夜驾崩,次日赵光义即位,便是宋太宗。太宗即位后,便于次日迫不及待地修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传承和年号之间有个潜规则:先皇驾崩,新皇即位,当年会继续沿袭先皇的年号,次年才会定立自己的年号。但是到了宋太宗这里,他并没有遵守这个潜规则,而是直接在次日就迫不及待地改了年号,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从这也可以看出,宋太宗急欲摆脱宋太祖的影响,尽快实施自己的治国方略。
太宗即位了,大量提拔自己的幕僚,替换掉太祖的元老旧臣,为的就是更好地掌控朝政。同时还改变太祖朝的科举制度,订立各种仪式制度,还大量赦免太祖朝的罪犯,尽最大可能笼络人心。
太宗的这些政策方略最多只能稳固自己的政权,并不能超越太祖,怎么才能超越太祖赵匡胤?
当然是干赵匡胤没有干成的事情,赵匡胤生涯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除了扫灭北汉统一全国之外,赵匡胤最念念不忘的就是统一全国和收复幽云十六州。
彼时幽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衡量了两国的实力,觉得对辽没有必胜的把握,贸然出兵,只会劳民伤财,于是想出花钱赎买幽云十六州,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这是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心中莫大的遗憾。
赵匡胤制定的统一策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在这个策略的指导下,赵匡胤以极小的代价平定荆湖,掌控荆湖之后,整个南方都暴露在宋军的视线之下。
宋太祖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和南唐,吴越和南平则俯首称臣,自此南方基本统一,宋太祖开始将目光放在北方。
北方除了有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还有北汉,欲取幽云十六州,必先灭北汉。没想到北汉在辽军的支援下,宋太祖组织的北伐,无功而返。
公元976年8月,宋太祖精心布置五路大军,围攻太原,北汉士兵殊死抵抗,宋军毕竟势大,眼见太原即将攻下,没想到当年10月,宋太祖意外驾崩,其继任者缺乏相当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将宋军撤回,这次北伐再次无功而返。
赵匡胤驾崩之后,其弟赵光义即位为帝,即宋太宗。前文说过,宋太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国力有一定的增强,便想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武功”。
于是,北伐开启。
荡灭北汉
公元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亲征,誓要荡平北汉,两军在太原城下连番恶战,血流成河,死伤无数,前来支援的辽军在石岭关被阻截,北汉主刘继元见大势已去,只好献上降书,开城投降,北汉纳入大宋版图。
宋太宗御驾亲征,大获全胜,荡平北汉,再加上打退契丹援军,让他十分膨胀,好大喜功起来,竟打算乘胜攻打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
收复幽云十六州绝不是坏事,当年石敬瑭割幽云之地以贿赂契丹,让幽云之地百姓受困于契丹,赵匡胤体恤怜悯这些百姓,一度设想用钱来赎回幽云之地,后来因故未能成行,所以现在赵光义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功绩也好,还是像其兄赵匡胤一般为了一方百姓也罢,总算是出兵了。
此时宋军虽然刚破北汉,士气高涨,但是毕竟刚经历一番血战,饷乏师劳,又要从山西远征到河北,无论是军力,还是后勤都难以为继。同时赵光义也没有详细调查辽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更没有进行周密的军事部署和后勤准备,所谓兵凶战危,缺乏冷静的双方形势判断,只是头脑发热的开启战端,只会得到血的教训。
此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赵光义执意北上,要最大可能地扩大这次御驾亲征的战果,属下群臣无人敢泼皇帝的冷水,于是太宗开启轰轰烈烈的征辽。
高梁河之战
宋军一路北上,起初连战连捷,非常顺利,接连拿下东易州和涿州,轻松抵达幽州城下。
攻打幽州城这一战,宋太宗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若不是这个错误,宋军有可能攻下幽州城。
当时宋太宗派出一支部队在外围巡视,防止契丹增援军队到来,自己则亲率主力攻城,攻城的时候,宋太宗下令宋军将幽州城四下重重围困,发起猛攻。这就是宋太宗犯的一个大错误,从这里来看,宋太宗和宋太祖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差距相差甚远。常规的攻城,都是围攻三面,留一面,给守军一个退路,还有个弃城逃跑的机会。可是宋太宗将幽州城四下围困,城内守军无路可退,只好死战,如此双方僵持了半个月,宋军都未能攻破幽州城。
前面说了,宋军是乘着扫灭北汉的余勇继续北上征辽,此时连续半个月未能攻下幽州城,士气开始下落,而就在此时,契丹的援军赶到,耶律沙、耶律休哥等名将亲率大军赶来救援幽州。
当宋军探知耶律沙的大军进发到距离幽州城西北十多里的时候,宋太宗竟头脑发热的决定亲自率兵阻击,于是双方在高梁河遭遇,展开激战。
耶律沙是久经战场的名将,他居高临下,早已发现宋军阵中有一个大人物的车架,异常醒目,便打算擒拿。
于是耶律沙故布疑阵,且战且退,但是军队秩序不乱,太宗以为辽军败退,率军猛追,此时辽军另外两路援军由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率领,突然从斜刺里杀出,从两翼向宋军发动袭击,同时耶律沙的“败军”突然也调转方向,向宋军发动攻击,宋军在三路辽军的夹攻下,首尾不能相顾,立刻溃败。
宋军的攻城军队知道宋太宗被困,紧急调兵救援,与此同时,幽州城内守军见援军已到,开门掩杀,在辽军几路夹击下,宋军全线溃败,宋太宗腿部中箭,乘坐驴车混在败军之中仓惶逃跑,辽军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涿州才退兵。
此役,宋军全线溃败,死伤无数,宋太宗及时逃跑才捡回一条命,满腹不快,悻悻而回。
这次北伐的失利,让宋太宗认识得出结论:想要击败辽国,必须进行充足的准备。
也让宋太宗认识到,宋辽双方已经打破两不相扰的局面,正式成为敌对国,随时都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那么问题就来了,太祖朝的时候,宋辽算是和平,现在处于敌对国,很明显是太宗不如太祖,所以在宋太宗看来,还是要战,只有战败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才能一雪前耻,才能超越太祖。
公元986年,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又将北伐提上日程,此时距离上次北伐已经过了七年,宋太宗以为此时已经做足了准备,不管是军事物资的储备,还是军队的数量,都较七年前增加许多,而且辽景宗去世,辽主年幼,人心不齐,正是征辽的大好时机。
于是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正式开启。
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从一开始的战略部署阶段就错误连连,宋太宗因为高梁河的惨痛教训,这次北伐再也不愿御驾亲征,虽然皇驾不到,但是自己却一定要亲自掌握战争全局。
不在战场怎么掌握全局?
当然是纸上谈兵了,说来也巧,当年赵国的赵括纸上谈兵,一败涂地,过了一千多年,再次纸上谈兵的,还是姓赵,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采取了“阵图”这种模式制定作战计划,要求各路领兵的将帅必须按图执行,不得有误,同时派遣“监军”跟随各军,监督各领军将帅的战略部署。
宋太宗排兵布阵的思路是:宋朝二十万军队分成三路:
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米信为副帅,两人分别率领两支主力部队北出雄州,向辽南京进发,以迁至耶律休哥的辽军主力;
西路以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关,攻取关外寰州、云州、朔州、应州等诸州,扫清外围,谨防辽军增援;
中路以田重进为主帅,出飞狐口,进攻灵丘,蔚州,伺机夹击辽南京。
最终三路大军会师,集中优势兵力,围攻幽州,与辽军决战。
很显然,宋太宗把战局设想的太过简单,须知战争形势往往瞬息万变,不管天时、还是地利,都可能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更别提作战将领没有自主权,无法随机应变,这样的军队,岂能不败?
北伐前期,和上次宋太宗御驾亲征一样,三路大军进展都很顺利,基本扫平了进军辽南京的道路。
东路军在曹彬的率领下,迅速攻占了歧沟关,抵达涿州,耶律休哥坚守南京,双方在涿州展开对峙。对峙期间,耶律休哥一面向辽帝请求支援,一面暗派骑兵绕到宋军后面骚扰,伺机截断曹彬大军的粮道。
曹彬的粮道被截,粮草供应不上,只好退回雄州寻求补给,这个时候,宋太宗预先制定的部署就被打乱了,但是有监军在,又不能自主决断,只好派信使回汴京请求指示。
宋太宗闻报大惊:“岂有敌军在前不顾而退军待军粮的道理!”遂即下令:令曹彬军向米信军靠拢,等待与中、西路军会师。为什么呢?
因为一旦东路军撤退,那么将无人牵制耶律休哥,这样的话,中路军和西路军将陷入危机。
很快,曹彬军和米信军兵合一处,此时中路军和西路军的捷报不断传来,眼见中、西路军,连克州郡,东路军将士岂肯甘于人后?纷纷要求出战,曹彬没办法,只好率军再次进攻涿州。史载:“彬统下诸将深耻己军无功,谋画蜂起,更相矛盾。乃裹五日粮,再往攻涿州”。
与此同时,辽军的援军已到,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准备与各路大军会合,然后对宋军各个击破。
曹彬见辽军势大,且萧太后和辽圣宗御驾亲征,辽军士气高涨,知道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战局已经发生变化,只好退兵。
到嘴跟前的肥肉耶律休哥岂肯放走?打开城门全力追击曹彬部队,双方在歧沟关展开激战,辽军势大,将宋军团团包围,死亡数万,曹彬身为主帅,临阵脱逃,骑马逃跑,中路军彻底溃败。
中路军的溃败,不但意味着三路大军围攻幽州的计划破产,还产生了新的问题:宋军如何应对辽军的反扑?要知道,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倘若辽军长驱直下,可能直接饮马黄河到达汴京城下。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赶紧汇报给宋太宗。
宋太宗随即下诏,令中路军田重进退守定州,西路军潘美、杨业率部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的百姓内迁。中路军未遭遇辽军,顺利退守定州。西路军则和辽大军遭遇。辽十万大军直接攻下寰州,追击西路军。
杨业分析了双方形势,提议避开敌军主力,出大石路,用强弓硬弩配合骑兵固守石碣谷,这样可保云、应、朔三州百姓撤离。
杨业的这个办法在当时看来是最佳的方案了,但是没有被执行,坏就坏在随军监军的身上。这个监军叫王侁,王侁是太宗心腹,他对杨业的方案不以为然,嘲讽杨业:“君素号‘杨无敌’,今领精兵数万,见敌却怯阵不战,莫非有不臣之心?”
杨业愤然表示:“你们指责我畏敌不战,我杨业忠君为国,今天就先战死敌手。”
于是杨业自己率兵迎敌,并和潘美、王侁约定,让他们在陈家谷设伏兵接应。随后,杨业和辽军大将耶律斜轸展开激战,双方实力悬殊,杨业浴血奋战,奋勇杀敌,身负多次创伤依然坚持拼杀,随后杨业将辽军引入陈家谷,本以为辽军已进入潘美、王侁的埋伏圈,岂料潘美、王侁并没有按约定伏兵在陈家谷,杨业孤军奋战,将士伤亡殆尽,杨业中箭被擒,在辽营宁死不降,绝食而亡,可怜一代忠臣名将,就此陨落。
回朝之后潘美被削三级,导致杨业被俘的罪魁祸首王侁被除名流放金州,刘文裕除名流放登州。此时,潘美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将,第二年年虽官复原职,仍旧闷闷不乐,几个月之后就郁郁而终。
辽国萧太后恼怒北宋接二连三的挑衅,命大将耶律休哥乘势领军南下,大败宋军,宋军北伐开始时所攻陷的州县再次回到辽国手中。
至此,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惨淡收场。
这次北伐是宋朝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雍熙北伐的失败,让好大喜功的宋太宗受到沉重的打击,彻底断绝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念头,导致宋朝对外政策的转变,宋对辽被迫转为战略防御,进而影响了整个宋朝的历史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