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三分"与"躬耕于南阳"解析历史之"南阳在哪里?"之谜

​《三国志*诸葛亮传》:五年(公元227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开卷宗要"今天下三分",然后陈述"今天下三分"态势下蜀汉面临的问题及其未来安排,包括他对自己的生平经历简介。诸葛亮认定"今天下三分",这是对魏蜀吴三国鼎立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现状的现实认同。魏得荆州置襄阳郡、义阳郡、南乡郡,它们分割了东汉南阳郡……三国南阳郡居于义阳郡新野县以北,南乡郡以东,辖14县。三国时的南阳郡,入晋朝时名南阳国,治南阳城,辖宛、 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十四县。三国南阳郡隔着义阳郡、襄阳邓城县而不至汉水——襄阳郡居义阳郡之南。以上就是"今天下三分"之魏得荆州郡县划治现状。诸葛亮认同"今天下三分",这是一种现状认定,也是对魏蜀吴三国鼎立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状态的认同。而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当然所指"今天下三分"之南阳,这个南阳就是公元227年的南阳郡,诸葛亮于21年前在此躬耕稼穑,先主三顾茅庐于此,诸葛孔明也自此跟随先主。诸葛亮与南阳情节及历史脉络1、公元227年,诸葛亮本人认定躬耕于"今天下三分"现状下之南阳。2、公元231年,诸葛亮自认南阳人陈震为乡党,李严亦南阳乡党。乡党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九》:建兴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这段话意思:建兴九年(231年),都护李平因诬告诸葛亮而被废为平民,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的信说:“孝起前年临去吴国时,曾告诉我说李平肚子里多有巧诈,南阳同乡都认为他不可接近。我以为有如此巧诈之心者不去惹他就是了,想不到他竟像苏秦、张仪那样坑人,出乎人的意料。这事应让孝起知道。”3、公元234年诸葛亮《寄子书》曰: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4、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诸葛亮自宜昌入蜀时,途径黄牛庙修缮并凿开石碑记载"仆躬耕于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5、金坛谨慎堂《诸葛氏宗谱》云:南阳始祖忠武公发迹南阳,遂成鼎族……京由南阳还河东……6、《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亦云:“亮生于琅琊,迁居于南阳,官于西蜀。”又曰:诸葛均娶南阳林氏之女为妻,次年得子……7、山东临沂《诸葛亮祖故碑》亦日:“我诸葛氏家于琅琊,迁于南阳。8、晋永兴中(诸葛武侯卒后70年),西晋将军刘弘奉天子之命,"于沔之阳……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前去祭拜先哲孔明。其祭文《诸葛故宅铭》记载的诸葛故乡之地理坐标,是对诸葛亮本人认定"躬耕于南阳"之印证。王隐《蜀记》收录了刘弘将军和李兴的这一篇祭文,王隐把诸葛故乡称谓隆中,这在地理方位上是于沔之阳隆中,也是诸葛亮确认的南阳隆中卧龙岗之地标印证。9、隆中起源于南阳,这个南阳在哪里?诸葛亮本人印证该南阳:公元228年,诸葛亮后《出师表》又曰:操"困于南阳"——这个南阳是曹操讨伐张绣的地方,时张绣驻防宛城。历史背景:曹操北方面临袁绍威胁,徐州方面面临袁术、刘备势力盘踞侵袭,曹操许都后方为南阳张绣兵伐骚扰,不得安稳。曹操三伐张绣损兵折将而不得脱身,又无力迅速征服宛城张绣,故"操困于南阳"。以上诸葛亮当事人主证认定,任何历史研究者都无可辩驳。诸葛亮《出师表》确认:"今天下三分"之现状认同,解决"躬耕于南阳"之地理认定,使得"襄阳说"的史学大咖们情何以堪、如何面对呢?而史学家陈寿以"今天下三分"地理现状之认同来撰书《三国志》史的人和事,陈寿亦印证诸葛亮"今天下三分"之认同。这才是历史真相,这才是"躬耕于南阳"的客观历史事实存在,而任何曲解历史、否定当事人主证认定、推翻三国史历史地理的"学术结论",是不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自我打脸呢?回归学术研究本原,坦诚相见面对历史真实吧!襄阳朋友应当了解的东汉和三国历史地理知识(三)给襄阳朋友补习南阳郡和南郡之历史地理知识之三:1)《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唐·张守节著)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2)《释名》云"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3)《晋书·地理志》又云:“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4)其他相似的记载还有《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 见《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五)5)《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 条的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 的记载。张衡、习凿齿、司马光、《襄阳方志》印证南阳郡和南郡之历史地理,佐证秦置南郡和南阳郡以来,乃及两汉因之的"汉水分界"历史地理传承性。1)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所说的南都(南阳郡)位置是“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78年—139年),他对家乡南阳的地理位置自然非常清楚~时南阳郡居汉水以北,汉水北岸为南阳郡;南郡居汉水以南,汉水南岸为南郡。2)习凿齿本人认定"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习凿齿本人认定"襄阳有孔明故宅"及其两汉边界论,两次否定汉江以南"号曰隆中"归属汉江以北的邓县辖管:习凿齿本人论述否定"邓县隆中"说。3)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襄阳隆中",亦否定汉江以南的"号曰隆中"归属汉江以北之邓县所辖——司马光否定"邓县隆中"说。4)"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邔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江北,即今樊城一带,为古邓县,“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如下图:以上史料是秦昭王三十五年,以"南阳"之名置郡,郡望郡境居于汉水以北(两汉因之)的史料记载!5)襄阳历代传承下来方志,把东汉之初平元年时之邓县居于"汉水以北"论述得非常清晰。如下图:6)公元208年后献帝建安十三年置襄阳郡和南乡郡,襄阳郡割走南阳山都县,南乡郡割走南阳西部八县。如下图:7)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置义阳郡,自南阳郡西部至东部割走南阳郡南部地区置义阳郡。如下图:8)魏景初公元226年,邓县南部之邓城置县,同鄾县划归襄阳郡。如下图:9)公元227年诸葛亮所认同"今天下三分",其《出师表》认定之南阳,居于义阳郡新野县以北,南乡郡以东,辖14县。这就是三国之南阳郡。三国时的南阳郡,入晋朝时名南阳国,治南阳城,辖宛、 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十四县。从上面史料文献辨析:三国时的南阳郡隔着义阳郡、襄阳邓城县,不能辖至汉水。a)、陈寿《三国志》记载:邓艾,义阳棘阳人;魏延,义阳人——把三国南阳郡界定在义阳郡新野县以北。《晋书》云义阳郡“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十二县为: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考《三国志》黄初三年(222年)改封章陵王据为义阳王,又有景初元年(237年)十二月己未…分襄阳郡之鄀叶县属义阳郡。因此,义阳郡“黄初三年置而景初犹存的说法是为正确"。b)、陈寿《三国志》历史地理印证襄阳郡:陈寿《三国志》记载:马良,襄阳宜城人;廖化,襄阳中庐人;杨仪,襄阳人;庞统,襄阳人——陈寿确认三国襄阳郡立,襄阳郡跨过汉水辖治汉江以北的鄾县、邓城县、山都县。结论:"邓县隆中"或"号曰隆中",居于汉水以南,"号曰隆中"不是邓县县境,更不是南阳,它是杜撰附会之说,造谎之伪历史记载!襄阳的朋友们,以上历史地理你们看得懂吗?而有些"盒饭"专家学者们"看不懂",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经济环境下催生的变异学术观:颠覆了三国历史或前四史历史地理,疑似伪造的结论: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章)1992年请问"襄阳说"的27个史学研究大咖们: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南阳"清楚,而你们凭什么却无视当事人主证论述的辨析研究?但以上这些东汉和三国时的历史地理你们了解吗?如果你们了解,你们是不是在学术论证上放弃了良知和道德,苟且出来违背三国历史地理的违心"结论"呢?如果你们不了解,你们凭什么拿三国以后几百年的野史孤证,去推翻并否定三国时的历史地理呢?而你们却丝毫不在乎这些野史孤证是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论述?自相矛盾的"史证",逆反前四史历史地理的"史证",能够成为你们论述证据吗?经济环境下催生的变异学术观:颠覆了三国历史或前四史历史地理,疑似伪造的历史结论——而天下老百姓都看得懂"27个史学大咖们"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