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俊慧第三季16-19:信息费用1-4
本次解读的章节是:
16 信息费用1:信息费用与交易费用的关系
17 信息费用2:信息是共用品
18 信息费用3:共用品间接收费的方式:线上与线下结合,捆绑销售
19 信息费用4:从“知识付费”看“知识”这种共有品如何收费
主要内容包括:
1 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一种
2 共用品的特征及收费方式
3 捆绑销售的分析
4 知识付费
以下黑字部分是李老师原文或者我对李老师原文的总结,蓝字部分是我自己的解读
为什么人会做出不正确的选择呢?因为他们被信息费用误导了。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一种。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总有人把理性等同于全知全能。有些人不学经济学,他们说“非理性”是指一个人“不懂”、“冲动”等,这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学过经济学,对于这种情况,不应该苛求对方使用经济学术语,而是应该由我们主动去理解对方想表达的真实意思。从事IT,尤其是从事IT需求调研的同学要注意,客户经常说不清自己要什么,但需求并不是不清,而是需要我们去厘清。许多IT企业的调研需求时间只有数天,但是开发要数月,原因是需求经常变更。但事实上,需求从未变过,只是负责需求调研的人没有调查清楚,没有理解客户的真实用意,例如有些需求人员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述,而且真正的需求归于“细节“不去细问,有些则是误将客户的举例当成需求的全部,造成遗漏(这很可能导致架构设计错误),有些则是误将员工的期望当成需求本身。以上这些都会导致上线困难,因为客户能随意地以增补细节的名义调整需求,从而导致开发大量返工。假如延长需求调研的时间认真把问题弄清楚,后续开发的时候有许多扯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但我们懂经济学的,就不可以把理性理解为全知全能了,如果你学了经济学以后看问题还跟外行一样,无视信息费用大谈“非理性“,那还需要学经济学干什么?
有人主张,一切交易费用的问题都可以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交易费用都可以看成是信息费用。应该说,这个观点在逻辑上没错,所有交易费用确实在原则上都可以看成是信息费用,但信息的角度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没必要非得把所有交易费用的问题都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从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一种这个更能灵活变化的角度去阐释。
将一切交易费用都视为信息,以这个角度看问题看的特别好的是朱锡庆老师。但这个角度我个人不建议学,因为除了朱老师以外没什么人能用的好。如果某个视角只在某个高手手上用得特别好,那这个方法很可能是像我等天赋一般的平头百姓学不会的。
信息是共用品,凡是具有这种难以阻止非产权人使用的特征的东西,都是“共用品”。
注意概念,是“共用”,不是“公用”,“公用”的物品可以是“私用品”。“公用“是指可以给许多人用,比如图书馆买本书放书架上,那是“公用”,大家都能用。“共用“指的是可以在同一时间给许多人用,我把书借走的时候,你就看不了,这叫“私用“,不是”共用“,不能在同一时间给许多人用。图书馆的书是公用品,但不是共用品。
共用品的特征是难以保护产权,因为太容易被非产权人获取。录影带、光盘、书籍,上面都有”版权所有,违者必究“,但是你们把里面的内容复制来复制去,也没见谁被追究过。知识产权有保护困难的问题,书是私用品,但是书上的内容是共用品,你复制的时候,打印的纸张钱、油墨费,那是要付的,但那是付给打印店的成本费,作者连一分钱的创作费都收不到。
古代的歌手是怎么赚钱的?很多人气旺盛的酒店茶馆里都有歌女在里面唱歌。想听歌就得进去消费,否则老板会赶人,出了这个房间就听不见歌声。这就是最早期的歌手的赚钱方式。建起一个房间,让声音的传播范围受限于房间的四面墙壁,就能在房间门口设立关卡收费,将不交费的非产权人有效地排除在外。
保护共用品产权的办法是把共用品捆绑于私用品,这里给出了一种方式:声音的传播会被障碍物阻拦,这是以物理方式限制使用人数,通过保护私用品的方式可以间接保护共用品产权。
电影也是如此,虽然电影的内容你可以复制,但是电影院的大屏幕你复制不了,特效精良的动作大片在电视机和电影院的观感是不一样的,那些购买盗版的用户无法获得完整的电影体验,产权因此得到保护。
到了互联网时代,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使得复制很容易,也就很容易盗版。录制唱片的成本远高于从网上直接下载,保护声音的产权再次变得非常困难。自从腾讯、网易这些互联网大佬入场之后,开始严格保护音乐版权。从可以免费试听、下载就要收费,发展到慢慢地免费的越来越少,主流变成是购买单曲、包月付费等多种形式。
这仍然是将共用品捆绑于私用品。你把网易云想象成一个超大的茶馆店里面有许多歌手在唱歌就行了。
保护产权的方式是要随着时代进步而改变的,因为我们不能一直抵制先进技术。印刷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盗版变得容易,我们总不能说大家永远停留在手写的年代不要前进了。
捆绑销售的现象要解释清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捆绑销售,背后的成因却大不相同。第一种是微软的那种捆绑Windows和IE,其实是同一个产品里面就是需要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否则不能算是完整的产品。第二种是价格管制下生产者将被管制物品与未受管制的互补品一起捆绑销售,实际上是要将被管制物品的价格加到未受管制的互补品上,以实现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第三种是将无形物品与有形物品捆绑销售间接收费
这里,李老师话锋一转,突然转到了“捆绑销售“的分析。这段分析其实与共用品的产权保护无关,但是捆绑销售本身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话题,在这里也一起带过。
捆绑销售有三种:
第一种捆绑销售,是将两种互补的商品形成一个“套餐“一起销售。将共用品捆绑于私用品属于这种方式的一种应用,不过也有其他类型的应用,卖车的同时捆绑四个轮胎其实也属于这种情况,但这并不是为了保护产权,只是为了降低客户组装轮胎的费用,大部分客户是不需要自行挑选轮胎的。但你买的是电脑,那就不一定了,电脑的配置可以由用户自行决定,因此组装机有市场,你要怎么装都可以,如果你只想自行挑配件但不想自己装,那么挑选好零配件然后由零售商帮忙组装的服务也是有的。如果你连挑选零配件的工作都想省掉,那就直接买品牌机了。这也是捆绑销售。
第二种是应对价格管制的,将管制产品捆绑于非管制产品一并销售。比如医生的挂号费低了,他就叫你多开药,这是把挂号费与医药费捆绑。
这种捆绑与上一种捆绑不同,前一种捆绑降低用户的费用,这一种捆绑则是增加用户的费用。同样要付这么多钱,我宁可多付挂号费,也不愿意多吃药。但没有办法,价格管制本身必然导致租值消散,医生可以绕道,但是租值消散避免不了,所以应对价格管制的捆绑必然是增加费用的,捆绑只是能让租值消散尽可能变得小一点。
第三种捆绑销售,经典的例子就是IBM的纸带。维修费并非共用品,产权保护也不困难,但是难以度量,捆绑的目的是降低度量的费用。
以上三种捆绑,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任何捆绑的对象都必须是互补品,卖知识的只能捆绑于书、音频、视频等传媒,不能捆绑于麻辣烫。万不得已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口罩捆绑运动鞋一起卖,这是口罩实在找不到捆绑对象才这么做,一般很少出现。
简单的信息只要告诉就会知道,知识却即使告诉了也只是知道,接受方不经过消化理解、学以致用就还是没能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所以知识这种特殊的信息,是不怕被人知道的。知识的产权人就算直截了当地告知了别人,只要对方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无法理解,掌握不了,就还是没能获得知识。这正是为什么教育这个行业自古就有,老师、学校也并不一定需要政府来提供,自学谈何容易!
回到共用品产权界定的问题,这次我们讲知识的保护。知识跟信息不一样的是,知识以学习能力为门槛。师生互动、因材施教都能影响学习能力,因此知识难以直接收费,但是教师上课却可以直接收费。
这也是为什么本公众号开篇只字不提科学方法论,而且明言,如果要我写科学方法论的文章,必定收费,因为学习科学方法论能降低同学们学习经济学的门槛。当然最终还是没有选择收费,因为有同学来劝说,我的读者大多来自李老师,理应报答,因此,科学方法论最终改自愿打赏了。
中小学基础教育以外的知识,更着重于受众的学习能力而非师生互动,是不是就能成为知识付费的对象呢?付费课程确实比慕课看起来更成功,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能赚大钱的往往是娱乐性、故事性、趣味性强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成功与其说是靠着知识的力量,不如说是段子手、说书人披上了一层似是而非的知识外衣。因为大众普遍的学习能力是一般的,不可能靠短平快的课程就能真正地掌握知识。能激发起更进一步地系统学习的兴趣,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
如果课程没能提升学生的某种上头成本,那么课程本身是不值钱的。但怎样提升上头成本,又有很多办法。
有些课程是提供信息的,这类课程通常以讲故事为主,学生听了故事能得到很多启发,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课程费实质是信息费。历史课就属于这种性质,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许多是老祖宗碰到过并且有办法解决的,换个新瓶子装老酒即可,不过历史现象的归纳总结,大多夹杂私货,因此历史课主要是提供信息,至于历史学家的经验总结随便看看就好。类似的有很多所谓的创业课程,财富课程,都喜欢讲故事,道理也是类似的。当然故事必须要是真的,如果是编的,或者是刻意精心挑选,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只选部分段落出来讲,那就是心灵鸡汤了。
典型的经过精心挑选的故事,就是火车刚发明的时候速度不如马车。说故事的人以此为例说一个新事物刚开始的时候不如旧事物,但后续总会发展的。故事是真的吗?是真的,但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没有告诉你,火车真正的优势不是速度,而是功率,一匹马能拉多少货,一个火车头能拉多少货,这才是火车真正的优势。也就是说,火车真正的比较对象不应该是马车,而是轮船。如果火车真的不如马车,根本不会有机会撑到后来,直接就暴毙了。
一个断章取义精心挑选的段落,不论是否真事,都等同于虚构。
第二种提升上头成本的方式就是提供知识,也就是所谓“干货“。学会了以后可以举一反三,自己分析问题,这是提高上头成本。广义上来说考试技巧也可以算干货,假如你学习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应对考试,那么考试技巧的确是干货,反而是那些实用技巧对你是没有用的。
有些家长觉得给小朋友学习数学思维很重要,原因是不管你今后学的是物理还是化学,都需要用到数学思维。请注意,不管你今后要学物理还是化学,你首先要做的是先要考进好的大学,而不是有数学思维。你数学思维即使再好,如果最后进了个二本学校的物理专业,毕业即下岗。不是说数学思维不好,而是你有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用于提升考试技巧争取考进更好的学校。所以不要说什么思维最重要,小朋友只有应试最重要。
第三种提升上头成本的方式是方向性指导。例如体育行业的主教练常常如此,教练不一定教你具体技术,但他告诉你在场上应该执行何种战术,至于这个战术你怎样才能执行出来,这要你自己想办法。这类教练的特点,常常教得少而骂得多,他给你布置任务,你做不到就骂,做得不好也骂,至于应该怎么做,他说得很少,有时甚至连为什么骂你都不跟你说清楚,只是骂你做得不好。
第四种提升上头成本的方式是训练安排和监督。你要做作业练习,老师要给你布置多少作业,做什么样的题目,怎样练习,才能以最少的工作量提升自身水平,这也是需要大量经验的。同时训练的监督很重要,因为这直接事关训练成果。
这在幼儿上课的时候非常重要,因为大人通常不知道小朋友能学到何种程度,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对小朋友可能是很难的,但我们觉得对小朋友有点难的问题,小朋友却可以做得很好。好的老师布置练习恰到好处,能充分挖掘小朋友的极限。类似的,运动员需要教练,通常不是因为自己不能自觉练习,也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练习,而是训练过程中难以判断自己是否已达极限,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行加量,受伤几率容易增加。这个问题即使是职业运动员也难以避免,运动员自己觉得自己练不动了,但教练认为判断有误,非要加量。运动员嘴上不满,但真的照做并没有出什么问题。
为了吸引受众,这类所谓的知识课程反倒是更容易滑向知识碎片化、娱乐化,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通过上课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一种常见的课程,不过这类课程大多免费,目的是为了给后面真正有内容的课程做销售。如果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是激发兴趣的,那这就是一本故事书,不属于教育而是属于娱乐。
所以,不建议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老师能说会道能歌善舞不是水平高,他让你不停地做作业做得酸爽那才厉害。轻松的课程,老师通常都自带夸夸其谈属性,似乎你跟着他学,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词汇量3万8。这是娱乐,不是教育,你想去听段子请随意,学本事就是很痛苦的。
顺带说一句,如果你要考试,不管是高考还是考研,好的英语老师大多有个特点:口语非常不标准。这种老师是真正的考试专家,英语看上去说得不怎么样,但是英语考试的分数就是特别高。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考试跟实用是非常不一样的,如果你们要在经济学考试中拿高分,请千万不要学李俊慧老师的课程,连李俊慧是谁都不需要知道。你要考高分,就一定要学那些连一个现象都解释不了,最好是连科学验证都没有,甚至连科学都不是的垃圾经济学课程。那些人都是考试高手,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