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边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拥山河之胜的鹳雀楼,成了唐宋大诗人们扬名立万的最佳场所。诗因楼传,楼因诗名。滕王阁因王勃而享誉盛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载入青史,黄鹤楼因崔颢、李白而妇孺皆知,鹳雀楼也因王之涣闻名遐迩。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千秋,其他三楼在长江流域,唯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可以说,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意气风发时写下二十字的不朽诗篇。他不会想到,当时的即兴之叹,竟会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他写下壮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秀美景象,写出登高远望,襟怀豪放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千古绝唱,太深入人心。他的另一首《凉州词》也同为诗中绝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景恢宏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读来入情入景,心驰神往。

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王之涣、畅当、李益三首能壮其观。”

唐代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写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他站在鹳雀楼上,飞鸟都不及他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凡尘俗世。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诗文读来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

由于时代和个人境遇的不同,两首诗的意境也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进士擢第后,仕途不顺,也曾在隐游时写下“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的诗句。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因而抒怀励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遇挫折却更奋发的精神难能可贵。

唐代诗人李益在《同崔邠登鹳雀楼》中写道:“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情如洪波涌起。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截然相反。看似矛盾,却蕴含着辩证的统一。

诗人耿湋是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登鹳雀楼》则写出心中怅惘:“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同样是登鹳雀楼,他看到的是残阳西下,尽管长河横卧,华山高耸,壮阔雄浑,但孤鸟失群,时光如水,有志难酬。他一生清贫多病,时代的纷乱与他个人的遭遇,使他的诗篇充满感伤,读来令人叹息。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唐代诗人司马札这首《登河中鹳雀楼》前四句写登鹳雀楼所见的景色,后四句抒发今古兴亡的感慨。同样是落魄文人,面对暮气沉沉的时局,晚唐诗人们早没有了前辈们的豪气和浪漫。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唐代诗人张乔这首《题河中鹳雀楼》情绪低沉,一派悲凉,反映了晚唐的时代风貌。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唐代诗人吴融作《登鹳雀楼》写出苍凉之感,也是唐朝末年混乱形势的反映,再也看不到王之涣诗中显示的盛唐气象了。

宋代诗人晁元礼作《一落索》写道:“正向溪堂欢笑,忽惊传新诏。马蹄准拟乐郊行,又欲近、长安道。鹳雀楼边初到,未花残莺老。崔徽歌舞有余风,应忘了,东平好。”

元代诗人段克己作《满江红·登河中鹳雀楼》云:“古堞凭空,烟霏外、危楼高矗。人道是、宇文遗址,至今相续。梦断繁华无觅处,朱甍碧甃空陈迹。问长河、都不管兴亡,东流急。侬本是,乘槎客。因一念,仙凡隔。向人间俯仰,已成今昔。条华横陈供望眼,水天上下涵空碧。对西风、舞袖障飞尘,沧溟窄。”

可惜的是,鹳雀楼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址。

《蒲州府志》记载:“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改动频繁,故址也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但因为不是本尊,后代诗人作诗的灵感也大受影响。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鹳雀楼曾占河山之胜,立晋望秦,前瞻中条山秀,下瞰黄河奔流。如今更以崭新的身姿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再睹其当年风采,领略这些千古绝唱的深刻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气神。(《渭南日报》)

(0)

相关推荐

  • 武 斌丨鹳雀楼

    看到女儿学校成都市盐道街中学配合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录制的节目朗诵的<登鹳雀楼>,颇有点感慨.节目中还有深圳.北京.甘肃的学校的画面,甚至还有音乐之都欧洲奥地利维也纳城的优 ...

  • 【流年】鹳雀楼行吟(散文)

    一 五月的黄土高原,澄澈明净. 蓝蓝的天幕上,漂浮着微微流动的云朵.那云朵像是我家乡江南太湖中的帆影,又像是乡人黛色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炊烟.它们像是走在广袤原野里的羊群,松松垮垮地不断变换着队形.淡紫. ...

  • 图说丨卡拉扬 2017山西行(鹳雀楼篇)

    阅读悦读年度选编<悦读时光·我们的2017>选稿开始了 图文/卡拉扬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在 ...

  •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鹳雀楼:唐诗高度的标志

    [游山西·读历史]鹳雀楼:唐诗高度的标志山西学习平台2020-12-02订阅作者:王西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意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 ...

  •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从小就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然古鹳雀楼早已不存,但登临现在的鹳雀楼也是一种情怀.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 ...

  • 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关常识: 先了解下王之涣:王之涣是山西太原人,当过唐朝的大臣,但因为持才傲物,仕途并不得志,这首诗是他作为诗人写下的 ...

  • [主播读诗]古诗词中的地理版图——鹳雀楼

    编辑.朗诵:黎舒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点击加载图片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此诗用仅仅二十字,描绘了北国山 ...

  • 有一种美,叫诗词里的遗憾

    有一种遗憾,是明明相爱,却天涯相隔-- 有一种遗憾,是没有勇气,请你留下来-- 有一种遗憾,是一见倾心,却杳无音信-- -- 在人的一生是中,总会经历遗憾,不论是爱情,还是亲情,今天,我们来看看诗词中 ...

  • 诗词里的笑容,宛若春风

    古龙说:若是能让他人笑一笑,做一点傻事也是美好的. 微笑,就像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让我们的心里甜甜的,暖暖的. <长恨歌> 白居易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 ...

  • 诗词║诗词里的美人,所谓古典美都在这里。

    沉鱼落雁鸟惊喧,闭月羞花花愁颤,诗词中的那些女子,个个令人惊艳.中国古代诗词对女性十分偏爱,从<诗经>开始就描写了大量的女子形象.这些女子,或美丽,或多情,令人印象深刻.诗词因为她们的魅力 ...

  • 立夏 | 诗词里的五月,原来这么美

    悉数春夏秋冬,就五月最美.四月绵雨把五月的天空洗得剔透,没有尘埃,蔚蓝至极.瘦红肥绿的山川,把五月点缀的恰到妙处.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草木繁盛的五月,阳光和煦,清风醉人,所有的风景皆可入诗.让我 ...

  • 最难忘怀的是,诗词里的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 ...

  • 诗词里的美人,所谓古典美都在这里

    沉鱼落雁鸟惊喧,闭月羞花花愁颤,诗词中的那些女子,个个令人惊艳 中国古代诗词对女性十分偏爱,从<诗经>开始就描写了大量的女子形象.这些女子,或美丽,或多情,令人印象深刻.诗词因为她们的魅力 ...

  • 夜来清梦好 — 诗词里,记录了多少诗人的梦?

    听唐诗宋词 Official Account 欢迎您 去听唐诗宋词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爱做梦,一种是诗人.一种是科学家.   诗人做完梦,能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梦的感觉写下来.   我们读诗,就是在重 ...

  • 诗词里的四月:赏一窗花开,盼一世安好

    欢迎您遇见更多经典古诗 文丨诗词君 来源 | 诗词天地 四月已至,世界摇曳在杨柳浓郁的影子里.呼吸,微笑,这一场春季,落尽我的目光,如一场无声的梦幻,清晰又模糊. 生活中那些微小的忧伤,像细碎的花一样 ...

  • 附音频丨在诗词里,连风都有自己的名字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开始听诗 主播 | 上岚 "世间最美的文字,就是你的名字." 从卓文君到李清照,从柳如是到顾横波,古人起的名字文雅而不落俗套. 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代,连风都有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