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楹联故事》序【作者:邹宗德】
【编者按】说起邹宗德,联界中人都很熟悉,是一位誉享全国、德才兼备、全能型的实力派联家,不仅对联写的好,在对联理论研究方面也是颇有建树,我们会陆续刊发邹宗德先生的对联作品和系列联理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作者:邹宗德近照
【作者简介】邹宗德(1964-)湖南隆回人,中国联坛十秀之一、湖湘楹联七子之一。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对联研究院副秘书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2014年获中国楹联界最高奖——梁章钜奖,曾担任邵阳市十一届政协委员。
出版的著作有《对联散论》、《邹曾联墨》、《湖南楹联》、《百家联稿·邹宗德卷》、《湖湘楹联七子作品选》、《湖湘楹联七子创作档案》、《城步隐字联探秘》、《楹联知识读本》、《对联快速入门》、《邵阳历代名联鉴赏》、《邵阳古代楹联集》、《邵阳现当代楹联集》《大学实用语文·对联》《邵阳对联故事》《邵阳联坛三十年作品选》等。
《邵阳楹联故事》序
文/邹宗德
对联故事源于属对教育。楹联把汉语的特殊优越性发挥到了极致,它“触摸”到了汉语言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等等,从而领略到汉语言本身独特的音、形、义的综合美、立体美,所以属对教育应运而生。
旧式教育,上至宫廷皇族,下至耕猎渔樵,无不视属对为体现个人才华和素质的有效手段。对联故事的历史悠久,从正史上可以追溯到晋代文学家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非常语的自我介绍—“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鸣鹤、士龙分别为二人的字。这副对联运用了嵌字、谐音和双关的手法,荀隐,字鸣鹤,因其家乡在京都洛阳,古代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地为“日下”,这句话又描绘了一幅日暮鹤鸣图,一语双关,又雅又切。陆云,字士龙,“云间陆士龙”谐音“云间鹿是龙”。这被普遍视为有记载的最早的对联故事。到了唐代,属对已相当盛行,流传的对联故事也逐渐多起来。唐宣宗以“金步摇”三字“请求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相对而得宣宗赏赐,此即一例。“金步摇”即金子制作的步摇,步摇是妇女的发饰,“玉条脱”一词出自“南华经”。“玉”对“金”,“条”对“步”,“脱”对“摇”,每个字都对得十分工整。属对因为近体诗的盛行而盛行。然而,对联故事的大量出现,要归功于将属对纳入语文教学之后,也就是要推至宋代了。留存至今的北宋《京兆府小学规》制定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其对小学课程的安排有具体规定,在三个学业等第中,其中第二等的日课程安排为: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可见宋代小学教育已经明确将属对列入必修课程了。这种教学方法自此便在封建社会的教育教学当中一直沿用了下来。过去读书考功名,不管你有没有作诗的天才,一定要考你作诗。要作诗先学对对子。尤其到了清朝,对对子的确是一种带有全民参与性质的语文活动了。对联故事从此爆发式地增长。
到了明清对联的繁盛期,对联大普及,无论公学还是私塾,都把对课作为必修之课,使人从小就受到对联的教育和熏陶。《春明梦馀录》言及明阁臣为太子授课,“皆有对偶之句”,这种教授方法正是对民间私塾教授方法的继承。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就有如下叙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有一次,寿镜吾先生出了个“独角兽”联让学生对,有学生对了“两头蛇”“四眼狗”“八角虫”“九头鸟”等,先生都不满意。之后鲁迅对了“比目鱼”,寿老先生拍案叫好,连声称赞。这就是对联故事产生于对课教育的最佳范例。
清代以来,为对联教育作出贡献最大的应该是我们邵阳人车万育。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是一部深入浅出专门引导儿童领悟汉语文音韵格律方面的启蒙读物,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成为当时学子学练属对的最好的启蒙教材。“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朗朗读书声曾响彻华夏大地。许多人才自蒙学时期就崭露头角,而崭露头角的一个最公认的标志就是在对课上显露出来的才华,诸书所载对课“神童”比比皆是。我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魏源和护国军神蔡锷从小都有“神童”之誉。书中妙对故事主人公是学童的还有:谭鳌、于定飞、曾嗣旦、邓幼弥、林察萧、简鼎言、袁吉六、马子谷、潘烈曙、罗介邱等。邵阳古代对课教育的成果由此可见一斑。
“文化大革命”中,楹联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改革开放后,文艺复兴,楹联勃发生机,楹联社团组织竞相成立。1984年11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楹联组织—中国楹联学会;1989年,邵阳市楹联学会成立,推动了邵阳楹联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在邵阳市楹联学会成立的前二十年里,发掘、搜集、整理邵阳古代楹联文化遗产成了我们最紧迫的一件事。在古代,楹联被文人们视为雕虫小技,鲜有人将自己的楹联作品收入到自己的诗文集子中,所以能流传下来的楹联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些楹联大多靠手抄口传,加之出现了几十年的断层,如不及时搜集整理,许多联语都会渐渐失传,所以对古代楹联的搜集整理是一项划时代的工作。《邵阳古代楹联集》《邵阳现当代楹联集》的出版,对于发掘、保护和激活邵阳楹联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邵阳楹联故事也是这个楹联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往往是在民间口头传播的,很少形成文字。邵阳市楹联学会成立后,在会刊《邵阳楹联》上专门开辟了“联坛趣话”栏目发表对联故事。三十年来,这些故事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学会为了传承楹联文化,提高广大会员的楹联创作水平,保存这些有文献和知识价值的对联故事资料,决定向会员和社会广泛征集对联故事,结集为《邵阳对联故事》出版。通过广泛搜集和整理,并通过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得以付梓,也算是没有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为故事,自然有真实和虚构之分。虽然虚构故事占的比例不高,但真实故事中的细节肯定有“添油加醋”的成分,甚至有张冠李戴的情况,这是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再创作的结果,请读者辨析之。
既然是故事,顾名思义,是讲究趣味性、故事性的,但也有一些故事侧重于知识性和史料性。趣味性对联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连同联语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情节,以故事的形式口口相传,在民间传播的范围较广。知识性和史料性故事大多在知识分子层面流传,如魏仲青对萧少白“银坑萧少白,金潭魏仲青”联,因以其对仗工巧而为联界行家津津乐道。对联故事的分类没有什么现成的标准,我们根据故事的内容大体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和文化教育、生活趣味等类别。这样分类不一定科学严谨,只是起到一个缩短检索时间的作用而已。对联故事属于文学故事的范畴,与古代的诗话、联话有些相似,却又不完全一致,它同其他民间故事一样,在给人以愉悦和欢笑的同时,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具有讽刺、劝勉等社会功能,还能够传播对联知识,指导对联创作。本书精选了180余篇精彩有趣的传统楹联故事,以期起到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存史资鉴之作用。编者本着兼容并蓄的原则,收录了有一定意义的可读性故事,以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让开卷者获益,则善莫大焉。
是为序。
2019年6月29日
邹宗德系列作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