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故乡里,带我回味乡村生活岁月

冬日周末的时光里,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和家人走进一个景点——故乡里。

故乡里的不同展厅展出了收集于广东乡村的许多农家生活用品。

睹物思情,思绪不由得回到小时候和青年时期在故乡的岁月,往事历历在目。

一、算盘

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计算工具。

据百度百科介绍:“算盘( abacus)是一种手动操作计算辅助工具形式。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现在,算盘在亚洲和中东的部分地区继续使用,尤其见于商店之中,可以从供应中国商品和日本商品的商店里买到。在西方,它有时被用来帮助小孩子们理解数字,而一些数学家喜欢体验一下使用算盘计算出简单算术问题的感觉”。

“尽管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但看一看古老的中国算盘,我们不能不钦佩祖先的极大智慧。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称为档,中有一道横梁把珠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每算珠代表5,下半部每算珠代表1。每串珠从右至左代表了十进位的个、十、百、千、万位数。加上软件——一套手指拨珠规则的运算口诀,就可解决各种复杂运算,甚至可以开多次方。算盘是现代计算机的前身,是古代中国计算技术的符号”。

故乡里有一个专门的算盘展厅,展出了大小不同、材质不同的各种算盘:

两侧墙上都是算盘,连“富贵”两个字也是由各种算盘组成的:

牛角珠算盘,在当时来说,应该就是相当贵重的算盘:

算盘,不但是我们的先人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还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比如与算盘有关的歇后语:

“三下五去二”,不但是算盘的计算口诀,还成为一个形容词,表示某人做事干脆利落:

不知道现在的小学还有没有一门珠算课?反正我读小学的时候,甚至我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都还是有珠算课的。

算盘一般在长方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其中有一道横梁把算珠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13档。档中横梁以上有2个算珠,每个算珠表示数字5;梁下有5个算珠,每个算珠表示数字1。

我读小学上珠算课的时候,别的同学大多数是拿着各种新旧不同比较小巧的(9档或11档)算盘,我们家没有买的那种小算盘,正好我父亲是个技艺精湛的木匠,他就给我做一个算盘,但是有17档,比别人的大了好多,自然也重了许多。每当有珠算课的那天,我就要用绳子绑住算盘的两头,将其背在身上带到学校去。

我从小到大从来就不会为自己打小算盘,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上珠算课没用过小算盘,只用惯了大算盘的关系?呵呵,开个玩笑啦。

我离开家乡四十多年了,回老家的时候没注意父亲给我做的那个17档的算盘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也差不多可以算个文物了,又开个玩笑。

我的孩子读小学上珠算课的时候用过的算盘是13档的,现在还留在家里。

二、杆秤

杆秤(读音gǎnchèng)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杆杆原理来称东西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纽等组成。

百度百科介绍的杆秤历史渊源: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 两一斤“。

故乡里展出的各种大小不一的杆秤:

我的老家以前也有一把杆秤,我是会使用杆秤的。

后来工作,因为检测过程需要自己配置各种试剂或者配平,使用过多种不同精度的质量测量工具——天平,比如离心标本的时候需要使用简易粗天平称量试管以配平离心机,配制试剂时使用万分之一的机械天平称量各种试剂原料,后来还是用过世界名牌沙多里斯电子天平。那是后话,算是年轻时使用杆秤的一种延伸。

三、尺

尺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来源:在线汉语字典)。也就是说,尺是中国自古以来用于测量长度的量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