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已许浑与浊,誓不朝向清和高

上卷 第十七回 第七节:

原文

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 zhì)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 [jié gāo lù lú]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贾珍答应了,又回道:“此处竟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贾政与众人都道:“更妙。”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端木持易见解

话说,荣宁二府光鲜亮丽的外面,里面却是“数楹茅屋”,这里的“茅屋”是有典故的,来自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名句大家都知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内中都已经空虚,“外面”指哪里呢?且看:

“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 zhì)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 [jié gāo lù lú]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我这样给大家标注一下:

“外面却是桑(上),榆(谕),槿(惊),柘(蛰),各色树(述)稚(职)新(心)条(跳),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两班站立).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 [jié gāo lù lú](高洁碌碌)之属.下面分畦列亩(分畦裂亩),佳蔬菜花(家属采花),漫然无际.”

诸位看看,表面是说景象,实际上谈的是上朝的事情,上面一说话,下面各色人等,心惊肉跳;两班分立,站着的下属随之曲折;土井有清流,旁边虽然有高洁之辈,可惜都是碌碌无为,没有啥用。下面的人依然圈地分田,僚属更是肆无忌惮。如此这般,天下茅屋还不被秋风所破?才怪呢!

贾政说想归农,归个头啊,还能真的下乡去做新农业带头人?扯淡的很。人已进城,“田舍家风一洗尽矣”,城里的荣华富贵,那个能弃置不顾?

清初的时候,“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字剑南;石湖指范成大,字石湖。二人都是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最特别的是,都是南宋爱国诗人,主张北伐的。特别是范石湖的田园诗歌,最有名气。贾政说,“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就是说,不按照范成大那样来歌咏,不足以表达。是啊,范成大的精神,的确是足以光照千古的,这种精神,“古人已道尽矣”,即已经做的很好了,你应该学习,这个时候,“编新不如述旧”就是正确的。

譬如我们讲的华夏民族的伟大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艰苦奋斗,独立自主,戒骄戒躁,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等等,就是光照千古的,就是值得永远学习的,就是“编新不如述旧”的。

可惜的是,历史总是有很多可笑的地方。有时候,一些历史中的沉渣烂滓却容易复活,人们将鲜活的精神丢掉了,却刻舟求剑,追求形式上的符合,竟然去创造一个很烂的场景。你看贾政,他要配上一个“酒幌”,贾珍拍马屁,再加上一句“此处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其他人永远是“妙极”,“妙极”的附和着。杜牧当时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你们看,是“欲断魂”啊,他们却不管这些,只要“杏花村”就好了。姜文有部电影,叫《邪不压正》,其中坏人把大哥弄死了,却把大哥的像竖起来,让众人祭拜。这就是一个“酒幌”啊!.这和假孙悟空披着孙悟空的外衣,搞破坏啊,是一个道理啊!

人家谈杏花村是为了哭,他们却用杏花村来笑。将哭消弭的真好啊!

宝玉实在看不下去了,借用唐寅的诗《杏林春燕》,“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道出了“杏帘在望”四个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宝玉冷笑。我跟大家说,这里真正好的不在“在望”,而在“杏林”。

杏林的典故大家知道吗?

讲的是三国时期,名医董奉的故事,话说他周游天下,为天下穷人看病,有一天,途经钟离(今安徽凤阳)时,他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争战而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来。他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播给钟离农民,鼓励人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救荒致富,可惜很多人对这位悬壶治病的“游医郎中”,提倡的种杏致富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并不实行。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遍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写了一张告示,规定: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他把杏子交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据说,每年有二、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济。

杏林在望,就是望有董奉这样的人,救济天下啊。

可惜,红了杏树,绿了翠柳的东风(董奉),又有谁欣赏呢?宝玉说,我欣赏。杏林里的“鸟声花影” 令他留恋向往,令他痴迷。当然,和他一样痴迷的,还有郁郁不得志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他的故事,大家很熟悉,我就不多说了。

刚说的是酒幌上的题字。至于石碣上题村名,究竟提什么呢?宝玉认为,“杏花”太俗。为什么他要采用“稻花”呢?他为什么认为稻花比杏花香呢?

这里就有两条路线的问题。

杏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歌颂的,是上层之花;

稻花却很少受到文人们的歌颂,是底层之花;

“就像我们的几千年历史,向来都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为主,为农民说话的少之又少。”

所以,宝玉这一次,站在了底层一边。他要歌咏稻花香。清浊两边,他宁愿站在“浊”的一边,就不站在“清”的一边。这一次,我要说:宝玉,小子,你有种,我服你!

为什么我断定这一次,宝玉站在了浊的一边呢?且看:“柴门临水稻花香”这句诗,来自于《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诗文如下:“

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

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

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诗文本身,我不关注,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我告诉诸位,叫“许浑”。我心早已许给浑了,浑者,浊也!

而且,诗坛流行这样一句话:“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 ,啥意思?就是许浑的水平是可以和杜甫齐鸣的。后世有些人看不起许浑,说他的诗太俗,不高雅,比如宋朝的陈师道就说:“后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说明什么?说明许浑写的都时人民的文艺啊!老百姓爱看,老百姓喜欢歌颂他们的东西。这不是人民文艺,又是什么恩?

又清又高,就好吗?

世人都爱“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天上日边,就好吗?

我就偏不信邪,我就喜欢那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蓉儿。

咋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