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青釉仰覆莲花尊
那是一段混乱了几百年的历史,很多人一听那些绕来绕去的朝代名就先晕了,其实到后来,打来打去的基本都是一拔人。
在五胡乱华后,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十六个政权,称为十六国,而后从大兴安岭出来的的鲜卑族统一了北方,自称大魏,史称北魏。北魏最有名的就是进行汉化改革的孝文帝,其实还有一个也很大名气的,就是花木兰,她也是北魏人,而且严格来说应该不算汉族。
历史教科书上对孝文帝评价很高,除了民族融合的贡献外,大概也是为经典作家的理论提供了例证。不过,他的改革在当时却很快引发了鲜卑族内部的动乱,导致北魏政权解体,分化为东西两个政权,史书上把西边以长安为都城的称为西魏,把东边以邺为中心的称为东魏。再后来,西魏和东魏的政权都被权臣篡位,西魏变成了北周,东魏变成了北齐。再再后来,北周又被篡位,变成了隋。再再再后来,隋先是灭了北齐,又南下灭了南陈,中国经历几百年的分裂动乱后,暂时恢复了政治一统和天下太平。
在从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的几百年间,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北方一拔一拔的外来民族用最残酷的方式,给中华文明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政治上,门阀士族制度在分裂的南方和北方都拼命坚持自己的特权,在宗教上,佛教随北朝各个王朝的推崇而不断中国本土化,带动了中国哲学和文化上的巨大变化。
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南北朝时期北齐的青釉仰覆莲花尊,作为北朝瓷器的杰出代表而列入禁止出境文物名单。从这件顶级国宝身上,就能看到那个时代里门阀和佛教的广泛影响。
第二十一件,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北朝北齐时代,高63.6cm,口径19.4cm,足径20.2cm。器形为中国传统的尊器,器身青釉凝厚,属于北方青瓷,以上覆下仰的莲花瓣为主要饰纹,因此命名为青釉仰覆莲花尊。
该尊器形硕大,庄严雄伟,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研究北朝瓷器及其装饰工艺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录。
北朝前期,中国北方的统治者多为与西域关系密切的胡人,当时佛教已经在西域地区流行,胡人统治者为了在血腥的屠杀后安抚汉族民众,开始把佛教引入北方和中原。
佛教特有的精神慰藉和修来世思想,非常符合饱受苦难的中原人民,因此北朝时期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大发展时期,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四大石窟也都在这时期开始兴建。
随着佛教兴盛,大量佛学语言引入汉语,大量佛教艺术也被中国文化吸收,佛教的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装饰题材开始大量出现在瓷器上。
这件北齐时代的青釉仰覆莲花尊,侈口有盖,口沿下有桥形耳一对,长颈溜肩,肩部有六系,长圆形腹,高圈足。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通体施青灰色釉,积釉处泛绿,晶莹有光泽。
尊盖为莲瓣形,上部为双重覆莲瓣,盖下部沿边上翘双重仰莲瓣。尊腹上部为三层覆莲瓣,下腹为双层仰莲瓣纹。整体纹饰雕塑整齐细腻,以莲瓣纹为主题,上呼下应,富丽堂皇,可能是南北朝至隋初社会上层使用的带有一定佛教意义的器物。
在河北省景县前村乡后屯村北一带,有一片占地2000余亩的大规模家族墓地,当地旧称为十八乱冢或封家坟,现保存有封土15座,最大者高约7米。1948年当地群众挖开4座墓,取出许多随葬品,其中有4件器形硕大的莲花尊。
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收集保护了这批文物,4件莲花尊中两件缺失尊盖的收藏进故宫博物院,另一件略矮的收藏进河北博物院,而保存最完好也比较高大的一件收藏进国博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大概因为尊器完整、器形高大和纹饰精美的缘故,成为四件中唯一一件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墓中还出土了5合墓志和1方墓志盖,证明墓主人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封氏家族。封氏家族可追溯至东汉,北魏时极盛,后延续到隋唐,在《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新唐书》等史书中都有记载,几十位出任高官,人数之众和官级之高,在门阀盛行的南北朝时代也很少有。因此,封氏墓群所出文物,是北魏、北齐时期的珍贵实物资料,有重要的在历史参考价值。
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瓷器中的精品,目前已知国内共有18件,在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而封氏墓出土的 4件仰覆莲花尊,胎色灰白,釉色呈浅青绿色,积釉处呈绿色,釉层透明,釉的玻璃质较强,常有流釉现象,胎釉特征与北朝青瓷相同。检测也证明,这4件莲花尊胎、釉中的三氧化二铝和氧化钛含量均远远高于南方青瓷,氧化铁含量明显低于南方青瓷,与南方青瓷明显不同,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从莲花尊出土考古来看,应是成对使用,故宫中的一件和国博的这件都是60多厘米高,故宫的另一件和河北博物馆的那件都是50多厘米高,应该是两对,不过现在身处两地三馆,不能再两两相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