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花花世界(二)

(三)刻花
精雕细刻,在刻花工艺上有了最恰如其份的体现。
我见过一口大缸,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密密的雕满了牡丹花,还不是薄薄的一层浮雕,而是很有层次和深度,像真的花那样充分的体现出立体的效果。而内层之所以能够看到,是外层有一些部分是雕空了,通过镂空的部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里面的一层,而内层非但也是满满的雕刻了精细的画面,并且内外两层是相互分离的。
要知道,瓷坯在烧之前,不过是干了的土,稍一用力,就可以把坯掰下一大块,一捏,便成了粉末,要在这样的材料上进行复杂的雕刻,还要实现如此复杂的结构,真是匪夷所思,更不要说,最后还要在高温下烧制成瓷。
当然最初的雕刻并不这么复杂。
一般来说,早期要雕刻凸起的花纹,划花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凸起的纹样,重点不再是线条,而是线条构成的形,可是划花的工艺得益于那股子潇洒的劲儿,这股子劲要是用在塑形上,就流于粗率了。而要想要形上准确而优美,就需要精雕细刻,线条该细的细该粗的精,位置还要分毫不差,于是,对雕刻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最终发展成令人惊叹的技艺体系。但划花却不会。
不过这倒不是说雕刻工艺会优于其他,事实上,早期的雕刻工艺并不占优势,原因自然是市场还不够成熟,事实上,一直要到宋代以后,瓷器才慢慢进入皇家关注的视野,部分最上等的制作,成为人们追捧的收藏品。在此之前,比起金银之类,陶瓷显然是不上档次的,自然也不会试徒在高端的市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有把产品做得更为精美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但毕竟没有高端的需求。
这时候,比起印花,要表现同等的画面,雕刻显然太过昂贵;比起划花,又缺少自由与洒脱。虽然都是雕刻的范围,却没有取得特别的优势。
不过,它的工艺发展空间其实远比印花与划花更大,等到市场变化,时机成熟,她便能鱼跃龙门,远远超过对手。

对于刻花的工艺而言,阴与阳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没有难易上的差别。对于阴刻与阳刻,技法上并没有差别。
以最为常见的云纹来看,阴刻与阳刻兼有,浮雕的阳刻还更多一些,因为凸起的花纹更容易表现出层次。上博的那件就是阳刻。
显然,这源于消费的升级,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
刻花的工艺不断的升级,并不断的借鉴各种竹雕木雕牙雕角雕玉雕乃至石雕石刻的工艺,可以说,举凡中国传统的雕刻样式,几乎都可以在陶瓷上实现,非但如此,后来甚至连其他材料也一并模仿了。比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竹雕笔筒,与真正的竹雕放在一起,如果没有经验,是很难区分开来的。
雕刻工艺终于走到了他的极轨。
不过,雕刻工艺天然就有本身的局限,那就是作为一种平面上的装饰手法,首先他不可能完全脱离平面,另一个大的问题,是雕刻工艺在视觉上,必须要靠近来仔细观察,才能清晰的感受到他所能展现的技艺与美。但稍稍离远一些观看,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再远一些,他就完全起不到装饰的作用了,人们只能感觉到表面的凹凸不平,但彩绘瓷却不同。
雕刻工艺的另一个障碍,是瓷器的表面都要上釉,而釉层有一定的厚度,很容易掩盖雕刻的细节,使得诸多鬼斧神工的技艺,因为釉面的原因大为失色。于是瓷器雕刻中甚至出现了一种完全不施釉的品种,以尽可能展现其令人惊叹的雕工。可是瓷器不上釉,一来很不易于清洁,二来质地的感觉也会很受影响,毕竟瓷胎本身,比起釉面,就要干涩得多。
于是,尽管瓷上的雕刻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工艺的极轨,可等待它的,却是诸多的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