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礼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学重礼,或者说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
什么是礼?圣人定下来、为了使人的欲望和需求得以平衡的规范。
为什么要倡礼?人生而有欲,且这欲望永远也不会彻底得到满足。如果放任欲望,势必纷争不断、导致混乱无序;为了使欲望在秩序规范之内良性循环,圣人制定了礼仪规范,寄望于既在一定程度内满足人的欲望,又使人类社会能够健康发展。
荀子如此重礼,也许是他提出“性恶论”的原因之一:正因为人性本恶,不约束规范起来不行,才需要重礼倡礼。但是,无法圆满解决的问题是,既然人性本恶,从恶中如何能生出不恶的“圣人”,发明出“礼”呢?就好比一神教解释不了为何有恶的存在一般——如果神至高无上且性善,为何允许恶的存在?如果神只管得了善、管不了恶,又怎么算至高无上?
礼都管些啥?简单的说,啥都管啊!不光要管天地万物,还要管人从生到死,要“敬始而慎终”。且是极其强调丧礼的,从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的予以说明。一方面,做人要有始有终,体面而庄重地告别世界是应有之意,生者当帮助逝者达成。另一方面,丧礼本身已超越个人告别世界的仪式,更是伦理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递过程。况且,丧礼还可以彰明生死的意义。而祭祀,则是表达心意和思慕之情。“事死如事生”,正是儒者所为。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本性是原始材料,人为则表现在礼节仪式的隆重盛大;没有原始材料就无从加工,而不人为加工,材料也不能自行完美。这就是荀学性恶论与礼的关系吧。
李泽厚《荀易庸记要》之《人的族类特征》一篇,说荀子“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孔子提出仁学的文化心理结构,孟子发展其中的心理和个人人格价值方面(由内而外),荀子则强调“礼”作为准绳尺度的方面(由外而内)。
[附上《礼论》原文链接:「经典」荀子·礼论篇]
作者简介
文火,意淡息微,火力小而缓,即将成为波动影响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中心影响力,可能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这些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