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竞争力,多半来自哪里?

先来看个故事吧。

有个人在很吃力地锯木头,旧的没锯完,新的又送来,越堆越多,导致他不断加班。

朋友提醒他:你的锯子钝了,所以效率太差,磨利再锯吧!他说:工作都做不完,哪有时间磨锯子?

朋友问:那你什么时候磨呢?他说:等我锯完所有木头再说。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别急,看完你就有答案了。

01

关于时间管理,有个著名的四象限理论,即人每天面临四种事:紧急又重要的,紧急但不重要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

紧急又重要的事,比如写毕业论文,重病去医院,老板喊你谈事,这必须第一时间去做。

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比如听歌追剧玩游戏,要放在最后做。

让我们迷乱的,是“紧急不重要”和“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顺序。

紧急不重要的事,比如朋友喊你逛街,陌生人来访,手边待处理的活。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读书,锻炼身体,提升技能,教育孩子……

其实,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都来自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读书、健身、培养爱好……

02

高晓松出身于书香世家,他在《鱼羊野史》中写道:

当时我家里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于是我们家到处堆满了卡片。我常常随手捡起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对我而言,读书就像吃饭。

正是因为书籍的滋养,20多岁的高晓松,才写出了1990年代最好的校园民谣。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唱片行业迅速衰落,唱片公司纷纷倒闭,大批歌手、制作人因此丢了饭碗。

但高晓松却找到了音乐之外的出路,他参与制作了三档综艺,每档都火得一塌糊涂。

高晓松自己都倍感意外:“我万万想不到儿时读过的闲书,会变成今日我谋生的饭碗。”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03

2005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感叹:“如果我不学书法,就不会有今天的苹果。”

乔布斯年轻时非常痴迷书法,他为此专门上了里德大学,因为里德有全美最好的书法教育。

我那时痴迷书法,仅仅是出于喜欢,没想过它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但没想到十年后进入IT业,我竟然用上了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十年后,我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便把'书法’运用到了字体设计中。

于是世界上便有了第一台“可以实现字体排版”的电脑。很多人也因此爱上了苹果。

乔布斯在演讲中总结道:

如果我当时没有去学书法,个人电脑就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字体,也不会有这么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可能有先见之明,但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爱好、勇气、因缘等等,这些东西迟早会在未来某一天串连起来,让你的生命绽放光彩、与众不同。

04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一样,放下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去做紧急不重要的事。

说起来貌似很合理:手边这么多活要做,哪有时间锻炼身体、陪孩子写作业?

但事实是,如果你被紧急的事拖住,忽略了重要的事,那么重要的事迟早变得特别重要特别紧急,让你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去弥补,而且未必弥补得了。

那么,如何判断一件事是“重要不紧急”还是“紧急不重要”呢?

有个特别简单的办法:想一下,这件事对你十年后的人生有没有影响。

现在多接待一个客户,多做成一单生意,确实能赚点钱,但十年后,这份钱也并没有多大意义。

而有没有保护好健康、培养好孩子,却会影响你一生。

所以,人要学会掌控精力的分配,别被眼下貌似非做不可、实则没有用的事情牵制,腾出更多时间,去做关系长远的、真正的大事,如此,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轻松。

梁文道在《悦己》中如是说: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现在,面对开头故事中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资料来源 | 拾遗、李月亮、十点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