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你会怎么评价这个孩子呢?
会不会因此对孩子感到失望,认为他不聪明、不听话,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印度有一部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伊翔,他上学的时候调皮捣蛋、成绩不好,是所有人眼里的“问题儿童”。
在一次逃学之后,父母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
在这里,老师更加严厉,伊翔经常被老师训斥,被同学当成“白痴”。
一直被否定的伊翔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幸运的是,后来伊翔遇见了一位美术老师,在他的理解和指引下,才慢慢找回了信心,回归了正常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因为没能达到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经常被否定。
但有时候,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习得性无助”。
这种问题的产生,与家长的态度息息相关。
爱否定的父母,孩子易出现“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通常是因为多次的失败、否定,让人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听之任之的消极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主要分为4个阶段:
体验阶段:尝试努力,但是多次遭遇失败,体验到结果不可控的挫败感。
认知阶段:在感觉到结果不可控之后,产生了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法改变结果的认知。
发展阶段:因为在某件事上产生了没法改变结果的认知,在其他事情上也会产生结果不可控的思想。看待问题时,也多会被这些思想影响,对生活感到无力。
影响阶段:形成了这种消极的思想后,对一个人做事情的态度、情绪和认知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在刚才提到的电影中,伊翔因为成绩不好,产生了结果不可控的挫败感。在父母和老师的否定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没用”的认知。
伊翔本来是一个爱画画的孩子,产生了这种认知以后,他发展到了连拿起画笔画画的勇气都没有了。
最后,他变得消极、抑郁,其实就是因为“习得性无助”已经开始影响他的思想和情绪了。
如果家长在孩子表现不符合自己标准的时候,一直否定他们,很可能让孩子发展成“习得性无助”。还有一些家长,喜欢把孩子跟别人比,喜欢“挫折教育”,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被无视的“习得性无助”,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影片中的伊翔是幸运的,他遇见了一个愿意给他支持和信任的好老师。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问题不会像伊翔表现的那么明显,也不一定会被人注意到。
如果没有被治愈的话,那“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影响会是长期的,会让人陷入一种“永恒的受害者模式”——进入这种模式的人,会认为自己的生活都是由环境和别人掌控的。
一旦出现问题,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充满抱怨。
比如,如果学习不好,会抱怨脑子不聪明;如果没有同学受欢迎,怨父母没把自己生的漂亮;人际关系不好,都怪别人不懂得包容......
哪怕长大以后,也会沿用这种思想:工作不顺利,是因为上司总刁难;婚姻不幸福,是因为对方事儿太多;身体不健康,是因为自己运气不好......
在这样的人眼中,自己并不能为这些事做些什么,只是一个无力的“受害者”。带有这种思想的人,不认为自己有改变生活的能力,也害怕尝试,只能用抱怨给自己的懦弱找理由。
朋友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一直想换工作,但是一直纠结了3年,都没能辞职。
问他原因,他说曾经面试过几家公司,都不合适就放弃了。
后来感觉找工作、投简历太麻烦了,就继续凑合着干。
但是只要每次听说别人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他就会开始抱怨,说自己就是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这种因为“习得性无助”,陷入永恒的“受害者模式”的人,缺乏的不是运气,而是直面生活的勇气。
三个方法,帮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
电影中的伊翔,之所以会摆脱“习得性无助”,源于他的美术老师做了两件事:
1.了解孩子,并学会理解

伊翔的美术老师在发现他有问题之后,先通过向其他老师和同学打听了解伊翔的情况。在发现伊翔患有读写障碍以后,去跟伊翔的父母沟通,让他们开始理解自己的孩子。
伊翔的老师通过这个方法,让伊翔的父母不再盲目否定自己的孩子,而是去阅读了很多关于读写障碍的书籍,去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处境。
我们在面对“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时,也要先从了解和理解开始。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了解孩子讨厌某件事的真正原因,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感受。
然后向他们传达这样一种思想:失败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它,避免孩子产生抱怨思想。
2.从小成就开始,帮孩子建立自信
为了帮伊翔重新建立自信,美术老师先是告诉伊翔,每个人都有权利发光。然后鼓励伊翔做手工,当他的作品得到同学们的夸奖时,伊翔偷偷地笑了。后来,老师又帮他办画展,用画展的成功,来让他获得了价值感。
在我们帮助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盲目夸赞,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大。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闪光点或者兴趣点入手,让他们取得一点小成就,帮他们一点点建立自信。
当在擅长领域取得成功的次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对其他事情的自信心也会增强,包括学习。
3.通过运动,缓解情绪压力

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产生的生理学因素,是因为压力产生的不可控感,激活了大脑中5 - 羟色胺的分泌,让人产生了害怕失败的情绪。
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抑制5 - 羟色胺分泌,从而减轻“习得性无助”的影响。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并没有太多的得失心。反而是家长的一些思想,在影响着他们对事情的看法。
如果在他们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能把这看成是一次教孩子成长的机会,那孩子学到的将会是面对困难时的坦然和勇气。
如果家长患得患失,总是急于评定孩子的成败,那孩子学会的也只能是用成绩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
孩子的一生应该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希望家长们别急于用一次输赢论成败。
我们要的,是一个会成长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会比赛的“工具”。

给孩子多一点耐心,让他们在生活的风浪中多一些体验,他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