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鼻子底下是大路
这是村庄物语第210篇原创推送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里的“不如”,不过就是淮河两岸的人家,稀饭凑乎着能喝得上。因此,旧时的皖北人,少有出门见过世面的。附近的集市,稍远一些的县城,就已经是诗和远方了。赶街上集回来,拿所见所闻跟家里人、邻居们炫耀,以显摆自己见过世面,是常事。
因为一辈子“窝”在村子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有些人一出门,就迷路。在村子附近的集市上,倒还无所谓。本庄邻庄的熟人多嘛。但一到了县城,有的人就招架不住了。这一条街,那一条巷,几拐几磨,就晕了。辨不清东西南北,认不得回家的路。那时候,不少皖北乡间的人,都有过在县城摸迷了的经历。
在这个问题上,一代一代的皖北乡人,其实自己也都琢磨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鼻子底下是大路。
鼻子长在脸上,是人的五官的重要器官。鼻子底下是啥?是嘴。嘴用来吃饭喝水,还兼具呼吸功能。但嘴更用来说话,问话,交流。所谓语言,首先就是靠嘴说的,然后才定型为文字,写在纸上。在一个陌生地方迷了路,找不到北,最为省事,也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张嘴问一问。一个人答不清楚,再问一人。一个县城的地方能有多大?多问几个人,定能问出个头绪。
旧时皖北乡下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长辈就教他记住:某某省,某某县,某某公社(乡),还有所在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只要记住这几个关键词,出门在外动一动嘴,保管迷路也不怕。这就是鼻子底下是大路的逻辑。它有些类似于网络时代的搜索:输入几个关键词,一摁回车键,答案就出来了。
当然,鼻子底下是大路之类,都是老话了。现今的小年轻们,车里有导航,手机里也有导航。动嘴显得多余,动动手指头就可以了。但道理都是一样的:在迷路、问路的问题上,人不能懒惰,而要口勤或者手勤。如果不动口也不动手,一个劲地瞎摸,不叫“老拐子”拐去才怪——这是吓唬孩子的话。
自古以来,皖北村人都是憨憨厚厚的。做事有板有眼,板上钉钉,只知道闷着头干好自己的事。他们嘴上的功夫,多差池得很,也就是“拙嘴笨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显出鼻子底下是大路的重要。
在我看来,鼻子底下是大路,该是皖北村人总结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智慧。不仅仅是迷路。人生在世,时不时地就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十字路口。从哪走是对的?这就需要问,需要跟家人、跟邻居、跟朋友请教,听一听他们的意见,才能选对路,走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