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里的吃苦耐劳与西方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特地找来中国文化概论一书粗粗浏览了一遍,深知自己的很多想法比较粗浅。写这篇文章纯粹个人兴趣爱好,一方面是对自己性格的解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不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西方人研究问题喜欢究理,上来就是给出个对于文化的定义。然而要给出一个众人认可的抽象概念,真的太难了。与其这样,不如退而求其次,看看文化这个大概念里面有什么,比如社会制度,行为习惯以及人的价值取向。自然而然,我就可以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了。
这个念头最初来自于学习道家的思想,他主张清心寡欲,同时用辩证的思想去解释强与弱的关系,提出无为和顺其自然。这些同样都只是抽象的概念,落到实处就是,不去买奢侈品,饮食口味清淡,少吃烧烤,多去亲近自然。感情上也是,不要太喜欢一个人,也不要太讨厌一个人。凡是能忍则忍,因为强弱是想对的,说不定哪天情况发生了变化。
如果能接受这些,或者从中获得快乐也挺好。但是问题有时候就来了,这样的日子太没劲,爱的深刻,恨的决绝,生活才叫一个痛快。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尼伯龙根指环里不断与命运抗争的Siegmund,他们哪怕最后的生命是悲剧收场,也绝不向天向自然低头。他们就像天空中绚丽的烟花,异常的绚丽。哲学上也许能找到一些印证,比如尼采的酒神精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爆发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勇敢表达自己的爱,哪怕最后是悲剧收场。他能激发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探索和冒险的精神。落到实处就是,艰苦创业,买名贵的衣服,住豪华的酒店,追求一个又一个女子,感情起伏异常强烈。
没有孰优孰劣,我觉得一段话评价道家说的很好,寡欲,不争和安之若命,一方面有助于保持个体内心的平静,另一方面减弱了为了理想不断进取和敢于抗争的自我意识,从而少了一分担当和崇高。
另外可以提一提庄子,齐物,逍遥,确实有一种物我两忘的超越之美,但是细细想来,还是有一种自我逃避的阿Q精神在里面。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吃苦耐劳,我觉得除了一种后天教化形成的认命的观念外,还有就是这神奇的自我安慰法则。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了解生活的悲剧真相后,选择热爱生活。落到实处就是,日子就是一天接着一天的重复,直到走向衰老,走向死亡,所以你丝毫不敢懈怠,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