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你的执著困住了你
你的执著困住了你
刘晓林
悉达多去世后的1500年左右,一位佛法的继承者帝洛巴对自己的学生讲:不是显现(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现的执著困住了你。从那时起,“你的执著困住了你”被佛界奉为了圭臬。
今天的我常想:可以说是佛教徒对佛的执著困住了自己吗?可能会有人说佛不是外相?的确“佛”有其内在的“底蕴”,而其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呢?至少,些许甚至不少都可以归入外相的范畴。再说,宇宙间有全部是“外相”的事物存在吗?只要是和合事物,其就已经与单一、单纯不能作等,进而失去了纯属外相的可能。
“度”在易学中是非常强调的,如何掌握“度”?平衡。对人类而言,“度”的失衡即会导致自身的偏执。凭心而论,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你的执著在许多时候困住了你!而另外许多时候的困住自己是仅仅源于自我的执著吗?说句白话,如果失去了执著可能更容易、更早被困住。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隐条件(或者说关联条件),语言文字尤其如此。“你的执著困住了你”中的“执著”包含了人们在行动与认识上的“锲而不舍”,佛界在此突出强调的则是人们在认识方面的“顽固不化”。也就是说,你我在认识上的局限(执著)使得你我受困。
“与其说世界是分门别类的,不如说是人的认识局限切割了这个世界”。事实上呢?一切和合事物无常,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有被困的可能,佛祖悉达多也在所难免!“你的执著困住了你”道出了部分事实,纭纭若全信则更加受困。主观很重要,客观更加不容忽视——这就是无法绕过的“不二法门”。
旁证:
困住你我的确与执著有关,但不是全部的原因,甚至连主要原因都算不上。在更多的时候是不执著困住了你我,不是如此吗?人若想有所成就与个体的执著密不可分,即人这种高等动物在竭尽全力的进取阶段当然少不了执著。而一旦过了进取阶段进入到任其自然阶段时,执著已然失效。其原因在于:根据自我具备的综合条件,你我在特定的生命阶段所拥有的有效能量已然枯竭;如若再一味执著则是阻力的增加,使得离“目标”渐行渐远。
执著与否的临界点在哪里?这是我们行为是否继续实施的关键所在。参破关键所在的密码在于你我的认识尽可能与客观(甚至宇宙之道)的无限趋近。
选自刘晓林《佛学研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