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三次知识付费浪潮
知识付费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大家从开始觉得贵,到现在基本也都接受了,在众多的形式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一种。
现在谈未来,谈趋势的很多,但是我们聊点不同的,我们来看看知识付费的历史。
——秋叶大叔
· 正 · 文 · 来 · 啦 ·
1
第一次:开天辟地学电脑
1998年,我买了人生第一台电脑,价格是6300元。
为了这台电脑,我妈去给我借了钱,还是兼容机,不是品牌机。品牌机当时随便都是破万的价格。1998年的6300元,在武汉市中心可以买5个平方的房子,并不是一笔小款。
那时也没有互联网,《电脑报》开始兴起,但节奏很慢,自己DIY装电脑,难免要学很多东西,老板这个时候就会送上一张光盘,封面是装机大全。
如果自己不懂电脑,可以买一个碟,叫《开天辟地学电脑》,洪恩软件出版的,就教学而言,今天的知识付费软件,没有几个超过这个洪恩软件的。
正版要38元,我舍不得,曾经花10元钱买盗版。当时的10元钱,怎么也比今天99元的知识付费产品贵吧?但当时买电脑的人,几乎人手一碟。
在我记忆里,使用电脑读光碟进行学习,是中国内陆互联网第一次知识付费浪潮的开始。就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热爱学习的我们,一有新光驱发布就攒钱升级。
那个时代,只要你肯搜集,各种光碟层出不穷,想学做菜想学美容美发想开挖掘机都有。
后来流行的碟片基本上是两种,一种叫游戏碟,一种叫毛片,光盘的成本也越来越低,盗版从10元一张一路降到8元,6元,5元,4元,3元,2元......
再后来都是你买什么东西,给你送一张碟,抽屉里的碟片多了,时不时得清理,把这些东西扔掉。
再后来,你几乎不用买光碟,买书送光碟成为标配。学习途径又回归到纸质图书阅读上来啦。
这次知识付费浪潮告诉我们两点:
【1】标准化的数字知识产品,迟早会降低到边际成本;
【2】最终学习知识还是会回到纸质图书,因为纸质阅读才能创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学习效率更高。
2
第二次:618全民买书
2010年,京东推出618大促,这一年只是刘强东小试身手,主打的还是3C家电。
2011年,京东推出图书音像类产品18小时限时促销,大部分图书5折,有的是折上折,也就是满100-50,满200-100京东618图书大促的由来。
这次图书促销力度太大了,以致把当当打蒙。
我原来网购图书是通过当当,因为京东618从此成为了京东的用户。
毫无疑问,我在京东折扣的刺激下,不仅把能领的优惠券都领了,还发动全家领。
2011年,我买了总价3000元的图书,打折后不到1500元。那个时候书价还没开始涨,3000元可以买100本,我闭着眼睛把好书都买下来了。
因为我知道,好书的经典版本先买下来,即便不看,当收藏也能升值。
我是个爱书之人,从2011年买到2015年,这一买就买了5年,近2万元的好书,而且都是经典图书,特意等到618买的。
这些书整整齐齐陈列在我家书柜里,占满了一整书柜,极大满足了我的占有欲。
我能说为了保值,大部分书我连封膜都舍不得撕开吗?
知识付费浪潮,我觉得京东618是第二波。
借助价格优势和免费上门配送,京东这一波知识付费降维打击了传统线下书店,也逼得竞争对手纷纷跟进,最终改变了中国人的买书习惯。现在网购成为了图书的主流消费模式,线下书店纷纷转型成服务特定人群的综合型生活空间。
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图书领域,能跟进618的平台也就是天猫、京东、当当、苏宁几家大网购门户。其他小平台要么跟不动,要么玩不起。
但对于我而言,到2015年我囤积的图书,就足以让我消化到2030年,还买不买呢?——我现在又越来越忙了。
答案可想而知,买书我越来越难冲动了。
如果需要一本书,我会马上就买,而不是等到618,反正纸质图书不贵,我不考虑折扣,只考虑最快拿到。
如果不需要,618我也不囤书了。
——我倒是想囤,但现在房价这么贵,买这么贵的房子就用来囤书,是不是太不划算了?
这种心态变化,很多人和我一样。
从冲动到理性,慢慢也沉淀出了一个稳定的知识付费市场:纸质图书购买。
总的来说,618促进了图书市场变大,因为纸质图书阅读是从小就培养的习惯,很容易沉淀这样的消费者,而且平台越来越集中,图书又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也导致大家购买习惯就是几个网站内解决,不会那么麻烦去选择。
我想这就是知识付费的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也算是一次“互联网+书店”的升级吧。
这一次知识付费浪潮告诉我们两点:
【1】知识付费产品能否成为国民消费习惯,有赖出现稳定的国民消费全品类平台;
【2】消费者会日趋理性,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产品,不会因为价格刺激透支消费。
3
第三次:在线网课引流潮流
2013年年底,我意识到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而且微信培养了全民打赏的习惯,我认为做知识付费产品是有前途的,所以我开始尝试做知识付费产品,也就是PPT网课。
整个2014年,团队生存得很艰苦,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还不习惯网上学习,付费购买全靠忠粉;
到了2015年,第一波做PPT网课的人纷纷转型做更大的生意,只有我还在坚持,并看到了曙光;
2016年到2018年,是行业高速发展的三年,各路人马进入,纷纷圈地,我们一边高速成长,一边看到竞品层出不穷。有人对未来十分看好,但我觉得他们过于乐观了。
一个需求的产生,往往有更深刻的原因:
第一次知识付费,是因为电脑和光驱的普及;
第二次知识付费,是因为电子商务和快递的普及;
第三次知识付费,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
新的应用创造了老需求进入新平台,所有有需求的人都想体验一下,在短时期内就形成了跟随效应。大家都怕落伍,也想体验一下新的学习形式,一个巨大的市场繁荣形成了。
繁荣过后,不是刚需的市场会回落到市场正常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
到了这个阶段,喜欢纸质图书的人继续买书,喜欢网络学习的继续搜索,喜欢上网课学习的人继续买网课,喜欢社群学习的继续报班。
大家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或者把不同的学习模式组合起来,但不会疯狂追逐某一种学习模式。
◆ ◆ ◆ ◆ ◆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最不可能被淘汰的反而是纸质图书,因为纸质图书是目前成本最低,学习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而且这个产品便于携带,有真实的触感,能深深满足人的占用欲,图书之外的很多现实记忆对学习其实蛮重要的,记忆是需要多种感官触点刺激才能深刻。
不过网课市场也不必悲哀,虽然短期繁荣后会经过一段消退,但是新人类一出生就习惯了在线学习,所以一旦需要求知,去网络搜索会成为他们的本能反应,而不像我们这代人,一旦想学知识,第一反应是报班或者买书或者问人。
新生代们多了一个选择,去网络搜索,用手机搜索,甚至以后连手机都不需要了。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载体,但它必然会创造出新一波的知识付费浪潮。
所以知识付费总的学习人群会慢慢扩大,他们也会对课程品质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在繁荣期打下坚实口碑和品牌的团队,才能持续经营和生存下去。
大部分人在这一波知识付费浪潮中,也许是学到了东西,也许是赚到快钱,但这个行业总归趋于平淡,不可能一直赚大钱赚快钱,靠产品和服务,持续经营才是正道。
2019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
每个人感受到时代变化,也感受到自己行业的压力,但从历史角度看来,每一次浪潮兴起,草蛇灰线,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今日份的彩蛋】
在知识付费浪潮中,你还记得自己踏入的第一步?
请来一波操作双连:
①点右下角“在看” + ②在评论区留言。
只要你完成操作双连,
我会在评论区中挑选2位符合要求的朋友,每人送《蜀汉兴衰五十年》一本。
本文评论区送书活动截止到7月14日18时,赶快抓紧时间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