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5,76)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字意双解:
人民遭受饥荒的原因在于社会管理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难于统治的原因在于社会管理者(政令繁苛)、什么都想管,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不怕死,因为由于社会管理者把自己养得太好了(把本来属于人民的东西都占为己有),所以人民觉得(反正活也活不好)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有那些不仅仅以追求自己生活享受为目的的人,才会(比仅以自己活得好的人)好得多!
旁注:
人类自身需要协调,人类与其他也需要协调。作为人类自身来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一体的。管理者有自己的生活内容,被管理者也有自己的生活内容。如果管理者一切都想“占有”,这无异于忽视或者不允许被管理者的存在!可以说本章是对上一章内容的延续,人没有不想活命的!但外界使的自己不能活或者自身已经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经不能活下去了,此种情况下谁还怕死呢?
一个人替自己着想没有错,但全部的为自己着想就是十足的错误。宇宙中不是只有一个人!你全部替自己着想,我也全部替自己着想。本来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却做着与世隔绝的行为,这是不合乎“道”的!就直接内容来看,本文是老子对社会管理者的讽谏。静心而想,“不能为一切为自己”对所有人都适用。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刘晓林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字意双解:
人的生命存在时身体柔软,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也是柔软易碎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坚硬了。所以说:坚强的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属于生命存在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失败,树木强大就会遭砍伐摧折。所以坚强为上下,柔弱为上。
旁注:
通过《道德经》的大部分内容来看,我们会发现他非常善于举一返三、触类旁通。他常通过我们日常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来阐述他的思想,比如草木、战争等。万物的生死枯荣是客观规律的结果,生荣死苦是任何事物都摆脱不了的。
老子通过万物的生死枯荣来推导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虽有道理,但是牵强的!“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并不一定如此,真正的上是“坚强与柔弱相结合的和谐体”。根据具体的状况可以做到可柔可刚的事物才是令人可怕的。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