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恢的传奇人生10:危难之时遇贵人
在1948 年以前,香港人口不过五六十万,到1950 年,突增至近300 万。这增加的两百多万人口,都是从大陆逃出来的,其中有富商达官,也有地痞流氓,但最多的还是像王恢这号被统称为“上海佬”(讲不得白话)的角色,既无大钱,也无大权,跟着旧政府干过,有家不能归。
王恢常自嘲为百无一用的书生。王恢做过竹筒、纸花,看风水、算命,样样都玩过,样样都不顺利,常常是空着肚子出,饿着肚子回。王恢忽然起了念头,学写三五百字的文章,“煮字疗饥”,寄投报刊,挣点稿费养肚子。但各大报副刊都有各自的“地盘”,各自的作者队伍,谁也不愿意分润给无亲无故。发稿须一毛邮费,“不蒙采用,请予退稿”,又得附邮资,而两毛钱是半餐的饭钱。亲自上报社去投,过海更不划算,即使稿件被采用,不知何日发表,也无钱每天买报。多得陈谋煊等好友极力鼓励,王恢开始写稿投寄报刊。陈谋煊等好友常跑到报摊去探看,有时还为寄稿贴邮票。老天不负苦心人,王恢写的稿件在《自然日报》、《星岛日报》、《自由日报》相继发表。
9 月30 日晚,陈谋煊得知友人王世昭先生任《人生》杂志社编辑,奔走而告王恢。王恢喜而不寐,写成《孤寂的陶渊明》一文(收入《思斋集》),想到调景岭七元五角一月的饭票,便索稿费15 元,能多活一个月,就不愁多活3 个月、4 个月了。次晨寄去,不久王恢便收到这样一封信:
非非(王恢笔名)先生:顷读致世昭兄函,对先生的处境有若身受,只愧力量微薄,未能以沫相濡。然先生目前所急需之十五元,总当设法备奉。盼即随时到社一谈。世昭兄未到社,尊札容后转达。
此颂
文祉!
王道敬启 十月二日
王恢收信后很为感动,并因此与王道结成好友,与《人生》社结下良缘,并由此生发、开拓出他下半生的光明前程。10 月6 日,王恢寻到钻石山正街六号《人生》社,王道(号贯之)古道热肠,多方慰勉,约王恢写稿,尽力优先发表。其实那时《人生》社也很穷,筹得一期款才能出一期。其夫人沈醒园(沈葆桢曾孙女)给王恢稿费,王恢签收时写“王魁”真名。后来王道劝王恢写有意义的文章,不要用笔名,而王恢又不喜欢“王魁”这个名字,王道即替王恢改名“恢”,字“子廓”。王魁由此便叫王恢了。
“煮字”尚不足以“疗饥”,王恢还有一段更艰苦的路要走。
本文选自蒋钦挥主编;宾恩信,王文胜,王清荣副主编,全州民国人物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 。版权所有。别的媒体采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作者简介:
蒋咸美,全州县大西江乡大石江村人,生于1949 年7 月,1970 年参加工作,197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曾任全州县党史办征编股长10 多年,多年坚持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广西文学》等报刊、出版社发表作品20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