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桩合一”,开启太极拳科学运动新模式

太极拳十分重视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锻炼,有前辈言:要知拳真髓,须从站桩起,可见桩功对于太极拳习练的重要作用。

《拳桩因果诀》上也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

太极拳正是通过“静、松、匀、稳、缓、合、连”,以腰为轴,虚领顶劲,尾闾正中成“上下之悬”;以罗圈腿,实腿辗转的运动形式,科学地解决了“寓桩于拳,拳桩合一”的问题,从而铺平了太极拳走向大成的科学之路。

名家解读“拳桩”关系

傅钟文、沈寿两位老师都能谈及拳和桩之间的关系,他们说:“太极拳为什么要慢,为什么要'实腿转’,其中的道理之一就是'寓桩于拳内’,'实腿转’就相当于桩。所以太极拳不必再专门设站桩修炼项目,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陈正雷先生说:“其实整个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也就是盘架子,就是炼内功,套路是一种动中求静的活桩功。”

又如冯志强先生所说:“练拳似站桩,将桩功理法融进练拳之中。行拳走架时要有桩功思想,用桩功方法修炼。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

“太极拳桩”运动特点解析

太极拳“寓桩于拳,拳桩合一”的运动模式克服了拳桩分离的弊病,从而找到了一条“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科学之路。

“寓桩于拳,静之为桩,动之为拳,拳桩合一”的太极拳亦即太极桩的运动模式,集中反映于太极拳的身、眼、手、法、步及其相关要领,而关键在于步法和身法。

太极桩步,无论何种步型步法,都要注意脚下虚实分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占煞。两脚虚脚渐虚,实脚渐实。由虚至实,或由实至虚,都不可骤变,虚实的变换,重心的渐渐变,变转交替得越细致越细腻越好,此渐虚而彼渐实,不断流实,逐步转换,沉着而轻灵地前进后退,虚实分明,气定神闲,重心稳定,身桩端正,自然无重滞迟钝的毛病,恰有“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意味。

傅钟文先生总结了太极“拿桩”,即“太极桩”步法运动的特点是:形如罗圈,以腰为轴,实脚辗转,出步落腿,犹如猫行,轻灵、沉着、稳固,其若惕也。即下有两胯两腿相随,变换如罗圈。顺逆起伏,刚柔从容,虚实渗透,应变灵活,步之运行,无论进、退、顾、盼、定,尾闾正中,立身中定,以实脚控制所迈之步,即当实脚渐渐落胯坐实,屈膝下蹲时,虚脚随之稍稍离地提起,随实脚下蹲势,渐渐探索性地伸迈。此即所谓“实脚蹲虚脚伸”、“实脚送虚脚”。此即典型的“起脚无须蹬,落地毋有声”,犹似猫之蹑足潜行,“举步要轻,动步要灵,落步要准,实腿辗转,动转有位,轻灵沉稳,兼而有之”的“太极步”。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一是进退转换举止轻灵,虚实分明。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二是变换在腿。腿为下肢主节,与胯、膝、踝相联相制,根节胯,中节膝,梢节足,出步落腿有缠绵意,有屈伸势,柔和利滑,细绵不断,由根到梢,节节贯串。动势之时,以足领膝,以膝领胯;静势之前,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至动静一源,不知谁之为领,孰之为催;而又领之为催,催之为领。轻轻领起,慢慢潜行,默默催止。弧进弧退,全神贯注,气势腾挪,顾盼生辉,浑噩一身,神形连绵如行云,恍若身置太虚中。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三是脚踏实地,动有依据,实脚辗转,动转有位。“脚踏实地,实脚辗转”就是“其根在脚”之谓。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全身松沉,始能完整一气,完整一劲。完整之劲通过脚而作用于地,反作用至于全身,故其根在脚,即“脚踩涌泉”。

“太极拳桩”身法修炼要点

“太极桩”之身法,正如杨振基老师所说:“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指人的中部,即从肩背至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而身法之核心是“尾阊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顶头悬”者,虚领顶劲也。行拳拿桩,身桩端正,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的虚领状态。总之,心意精气神,手眼身法步,无不与俗称“六斤四两”的头有关,都需要从“头”做起。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这样可以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即“提纲挈领竖线路”。

从生理上讲,这是非常正确的姿势。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压迫。延髓中有四对脑神经,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的反射中枢,故有“生命中枢”之称。脊髓上连延髓,有颈、胸、腰和尾神经,是周围神经与脑神经的通道。虚领顶劲,立如平准,从而保证了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而至元神“天根月窟常来往”,机气通畅,浩气流行。这样也就有利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的平衡作用,保证肢体,尤其是腰胯的运动“活如车轮”。

“尾闾正中”在太极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身运动,其他各处均参与运动,仅此会阴之一穴及其周围没有运动,关系大焉。太极桩强调了“尾闾正中”,加强了尾闾,即会阴的运动,其意义大矣。

如此,顶劲上领悬顶为上,悬丹尾闾正中为下,这样“人身上下,就犹张了一根无形而实在的琴弦,自上至下整个贯通,上下频率一致”,上部只须给以静定的动感息,下面就会激发出劲力精气的回波而澎湃,“使整体都产生精气神浑融一体之共鸣”。此即所谓“内气鼓荡”。

太极拳桩轻重慢快操持得宜,因果的完善完整地体现了其技击、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综合效应。实现了“形神兼备 ,体用两全”的修炼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