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

     巴塞尔·范德考克《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之所以翻阅这本书籍,是出于一种好奇,我很好奇如果药物可以完全替代心理疗愈师的作用,那为什么这么多年纳入心理疾病的患者日益剧增?我很好奇药物制造业是抑制了这些心理疾病患者的那些区域?我很好奇所谓心理创伤都会发生在什么样的事情类别中?我很好奇真正创伤期时,人的表现如何?我很好奇如果我是一位旁观者我需要如何甄别这些个体并能够寻求到相对可行性办法?我很好奇周围的病患是处于什么原因陷入进病魔之中?我很好奇心理正常的人群和非正常的心理疾患者大脑在最初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等我翻开书籍的时候,我发现无论我把它当做一本解疑答惑书或者当做一本专业书籍看待,哪一个视角对于看书的我来说都是晦涩难懂的,书中作者提到这样的一些观点:“大脑处于疾病模型之下容易忽视一些事实,①人与人之间既可以互相毁灭,也可以相互拯救;恢复社会关系是康复的中心;②语言给予我们改变自我和他人的力量,通过叙述经历,我们得以了解自我和世界的意义;③我们可以调节我们的生理状况,包括可以通过简单的呼吸、动作和触摸调节我们身体和大脑的自主运动;④我们可以改变社会状态,创造一个大人小孩都能感到安全和蓬勃发展的环境。如果我们忽视这些人性的基本维度,我们就剥夺了人们愈合创伤、恢复自主的能力。”
      这些观点里也就阐述了百忧解类型的药物,作用上抑制了患者病态精神过度兴奋的可能性,但是同时也抑制住了患者对于常规的情绪的敏感度,所以我们时常能够看到的就是服药后异常安静或者神情呆滞灰暗的情况,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走出了隔离区或者独居室,从而回归到社群中生活,当时尤其其本质上真正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只是一种短暂的压制作用,患者和周围一切的融洽程度和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会通过其抚养下一代或者是与正常人相处的过程里表现出来,这也是心理疾病只增不减的一部分原因。
        原来心理创伤受伤的原因和表现的形式真是多样化,原来人的血清素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睡眠质量和心理敏感程度,而血清素在人体的最初始分泌上就具有高低不等等情况,后天性我们坚持的运动和冥想等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大的能够促进血清素的分泌。
        我也真正的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意境之下,同样的一句话带给人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这也使我充分的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解读一些事情是得不到的满意的答案的,我们在疗愈心理疾患病人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像极了一个修理厂,真正能够陪伴这些病患走出来的人更多的时候需要依赖我们的家属,如果从一开始孩童时期就陪伴其一起构建发展沟通系统,这样他们就结成了他们初始的依恋,成人越是回应孩童的需求,他们的依恋就越深,而孩子越有可能与其他人发展健康的回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