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的田园风光,开篇就令人心醉,读完更是久久难忘!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田园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唐代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便都是紧紧追随着陶渊明的诗风,从而有了自然美感四溢的田园诗篇。除此之外,部分诗人还对陶渊明的高洁人格,以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等,便是其中典型。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便是唐代诗人李白很经典的一首田园诗。正如前面所说,其实我们不仅能在这首诗中,欣赏到自然美感四溢的田园风光,还能领略到李白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顾名思义,李白这首诗,是他一次下终南山拜访一位姓斛(hú)斯的隐士时所写。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李白的这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首先,从内容来看,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开篇四句写李白下山归途中的所见,中间四句写李白到斛斯山人家时所见,结尾六句写李白和斛斯山人饮酒交欢的场面以及感慨。然后,我们便来先看诗的第一部分,开篇四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即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在随着行人而归。回望走过的山间小路,是一片苍茫和青翠。
终南山,是秦岭山峰之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唐代士子多隐居于此,其中就包括李白。所以这首诗的开篇四句,写的便是李白下山归途中见到的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虽然从这四句诗来看,李白并没有具体描写出山林暮景,但是透过李白的回望动作,我们可以想象出必是有一些旖旎山色,使得李白心醉不已。
接下来的四句“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则是诗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写了李白与斛斯山人相遇,并前往他家时的所见。即李白在下山途中遇到了斛斯山人,便相约去他家一聚,只见有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刚进去是一段两旁生长着翠竹的幽静小路,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则不停地拂着我的衣裳。
由此可见,斛斯山人的居住之处,是极其恬静的。它既符合斛斯山人隐士的身份,也暗含了李白的艳羡和向往之情。结尾六句“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便是诗的第三部分,主要是李白与斛斯山人相聚时欢饮的情景。即通过与斛斯山人的欢颜笑语,李白得到了身心的放松,所以频频举杯畅饮美酒。
喝到兴处,李白更是放声高歌,歌声则随风入了松林。当歌唱罢,天上的星星已经很稀疏了。喝醉了酒很欢乐,完全没有了世俗的机心。从这六句诗的内容来看,它主要表现了李白当时旷达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也就是陶渊明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但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是主动弃官归隐,后世很多文人包括李白在内,或多或少都是现实所迫,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纵观李白的这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单纯从它的田园风光来看,可以说是令人心醉的,而从李白当时与斛斯山人“陶然共忘机”的心境来看,则是发人深省,读后久久难忘的。毕竟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完全放松下心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