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错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观众”和“同辈压力”
请一定要提醒我 谁是真实的我
每个人都有黑暗面
你爱不爱我?
你能不能隐忍它?
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
但它值得我们拥有
——《Dark Side》
by Peter Hollens / Madilyn Bailey
安慰记作者/昱橙
在观看美剧《第十三个原因》时,最让我感到心痛以及悲伤的场景就是女主Hannah在浴室里割腕自杀的那一幕。当她将刀片划过自己手臂的那一刻,隔着屏幕的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她肉体上的伤痛,心灵上的绝望。
在这个故事中,Hannah Baker原本是一名性格开朗乐观的高中生,但是这一切都在她转到新的高中上学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短短一年内,Hannah在学校中分别经历了来自同学之间的言语暴力、嘲讽、被孤立、被偷窥、性骚扰,甚至是强奸等一系列的校园暴力事件。
在同学的聚会上被强奸之后,Hannah拖着受伤以及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坐在自己的书桌前认认真真罗列出了12个导致她生活变得一团糟的人物,与此同时用磁带声录下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此时的她已经有了想要轻生的欲望,但她并不想这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于是,第二天Hannah决定去跟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倾诉自己悲痛的遭遇,希望能够获得一丝帮助和重视。但不幸的是,心理咨询老师并没有对她所说的话太当回事,他非但没有帮助Hannah去解决学校里的校园暴力问题,反而建议Hannah去放下一切所承受的痛苦与委屈。当看到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后,Hannah将心理老师的名字加入导致她自杀的人的名单中并且把所有的录音磁带托付给自己最信任的一位朋友。之后,Hannah趁父母还在上班工作的时候,回到家将自己关在浴室里,用小小的刀片割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Hannah离开人世后,最让Hannah父母心痛的不只是女儿自杀的行为,他们更想知道的是女儿为什么要自杀?女儿在学校里到底遭遇了什么?此时的他们一无所知。
Hannah的录音带已经在曾经伤害过她的同学之间一个个流传,而他们正是导致Hannah自杀的“13个原因”。Hannah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女儿一定是因为在学校里的遭遇才选择自杀的,所以她将学校告上了法庭,然而求正义的这条路走的十分艰难,因为Hannah的父母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去控诉校方。同时,那些伤害过Hannah的学生组织起来防止录音带的外泄,甚至对外一起声称Hannah录音带中说的都是谎话。可是纸里包不住火,终于有人良心不安地吐露了实情。在电视剧的最后,Hannah的父母终于拿到了所有的录音,听到了女儿的悲惨遭遇。
父母竟是最后知道真相的,唉,唏嘘......也许早一些知道真相,早一些提供支持和帮助,死亡就是可以避免的。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隔阂越来越深。如果现在回想一下你的青春期,初中、高中时代——
当时的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耍?
当时的你最信任的人是谁?
当时的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找谁倾诉?
看到这时可能你的脑海中已经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那个人的名字,那么在此时我想问你, 这个人是你的父母吗?
想必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不是。从进入青春期开始,同龄的朋友渐渐替代了父母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而同龄的朋友也对青少年在青春期时期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青春期的时候如何与同龄人还有父母相处。相信我,即使不是青春期的你,也会用得到。
家庭关系中的转变
根据美国研究者Dijkstra和Veenstra的调查显示,在青少年每天的清醒时间中,大多数普通青少年与父母每天的相处时间只有15%, 但与同龄的伙伴的相处时间会多达50%。单单从数据上来看,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在与自己的父母渐渐地疏离。作为家长,你的孩子可能会在自己的房间门上贴着“请勿打扰”的牌子,在公共场合拒绝和你亲近,在与同学聚会时会因为你的出现而感到尴尬。
这个时候的父母,想必内心一定无比无奈与失望,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要这样严厉的对待自己,反而去亲近一个陌生人呢?发展心理学对于这一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
生理方面:随着青春期生理上的发育,青少年开始注重个人的隐私,不愿再让父母太过多干涉自己的私生活。试想一下5岁的你可能还会特别开心的让爸爸妈妈帮你洗澡,但是到了13岁的你还会这样做吗?正是因为青少年们注意到了自己生理上的变化,他们才会开始建立个人空间,拉开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认知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非常在意他人对他们行为以及形象的看法。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假想观众(imaginary aduience)”, 这一概念是指一个人坚信他的行为是大众的焦点,所以为了去维持良好的个人形象,他需要在公共场合下时时刻刻约束以及鞭策自己的行为。这种思维模式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青少年会在公共场合要求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与父母的过度亲近会引来他人的批判或嘲笑。
社交方面:根据研究表明,14岁是最容易受到 “ 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 的影响的一个时期。因此,青少年们会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群体而改变自身的行为。与父母疏离也许是同龄人中的一种普遍行为。
同龄人的深刻影响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同辈压力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那么在这个环节我们就来仔细讨论一下同辈压力到底能对青少年的行为造成多么深刻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青春期是人体大脑发育的第二个黄金时期(第一个是儿童时期)。就认知方面而言,一位15岁的青少年的普通认知以及思考能力已经可以达到一位成年人的标准。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大脑中的前额叶区域(prefrontal cortex)在青春期尚未发育完全,而这一区域对于个人约束,情绪控制,个性表达,以及决策和调节社会行为等复杂的认知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重要的部分只有在25岁时才能发育完全,这也就能合理解释为什么相比成年人而言,青少年更容易作出一些冒险,危险,甚至是愚蠢的行为和决定。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项研究。 试想一下你现在正在玩一个游戏,游戏中的你开着一辆小车,你只有开得越远才能拿更好的分,但要注意的是,当黄灯出现时小车必须停下,否则小车则会撞到一面墙上,游戏结束。在你已经完全了解游戏规则后,研究人员会邀请你的朋友进实验室并且要求你来指导你的朋友来玩这个游戏,如果你告诉你的朋友在看到黄灯时继续向前冲而不是停下,你的朋友会按照你说的做吗?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在与同龄人一起玩这个游戏时更容易听信同龄人所提供的错误的建议,但是当成年人面临相同的情景时,很少有人会听信错误的建议。
同样的实验又通过使用fMRI来探测大脑活动量的方式重复了一遍,不过这次的实验与之前不同的是,受试者是单独一人在核磁共振机里玩游戏的,但是当青少年们被告知他们的朋友会站在实验室外通过电脑屏看着他们玩游戏时,他们听信错误建议的并导致游戏里小车被撞的频率依旧比成年人高。与此同时fMRI显示, 当青少年被告知他们的朋友会看着他们玩游戏时,大脑中的奖励中心(reward center)会被激发,但是这一中心在青少年独立玩游戏时并没有被激发出。这一发现指出青少年听信同辈错误的建议也许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同辈的认同,而并不像成年人一样会去判断建议的对错。这也充分的展示出了同辈对青少年行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
再回到《第十三个原因》的故事里,Hannah何尝不是一个深受同辈压力所困扰的人?其实仔细去看,你会发现每一个曾经伤害过Hannah的孩子也是同辈压力的遭受者,而他们所伤害Hannah的行为也不只是出于他们的个人意愿,很多时候是由周围的环境所致。例如,Hannah的同学Courtney是同性恋,有一次在Hannah家过夜时被拍到自己主动亲吻Hannah的照片。Courtney本不打算公开出柜,但是作为学校里比较受欢迎的人物,为了不让自己的名声受到损害,她将脏水泼到Hannah身上,声称Hannah是个十分放荡的女孩。这些青少年当然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当丑闻摆到自己面前时,他们为了维持好自身的形象,不得不扭曲事实,将痛苦加害于他人。
是行为选择朋友还是朋友导致行为?
想必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家长们最渴望知道的,多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以下发现:
青少年本身的行为决定他们会和哪种同龄人社交。抑郁的孩子会和跟他一样抑郁的孩子做朋友,问题少年也会和其他的问题少年一起闯祸。这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使同龄人对青少年的行为影响力再大,青少年自身的性格以及教养在很大程都上决定了他们会和哪些人社交。
同龄人之间的行为影响是相互的。 这也就是说,学习好的孩子的朋友在学业上也会表现良好,因为他们彼此所共处的活动是类似的,比如一起自习、看书。叛逆的问题少年们也会彼此传授更多的反社会行为。由此可见同龄人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
同龄人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仅限于生活层面以及短期的决定。比如说朋友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短期内买什么款式的衣服,或者换什么样的发型,但是当决定关系到人生大事或者是长期的决定时,例如考什么样的大学或者是选什么样的专业,影响青少年们做决定的还是他们的父母。
心理武器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对自己的青春期或者孩子的青春期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如果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家长,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充分地了解孩子在敏感阶段的心理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对每个人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青春期的发展亦是如此。
安慰记心理小店为正在和青少年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们提供一些相处之道,为孩子应对以后的人生加持自我保护的心理武器——
#1 不要过于担忧孩子与您的疏离
虽然青少年在青春期会与父母产生疏离,但是这种疏离终有结束的一天,这是因为等到孩子们成年时,他们所谓的“假想观众”的思维会渐渐消退,毕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会在意你是否在公共场合会与你的父母亲近。到那时您的孩子随着心智的成熟会再度与您亲近,并且将这种亲密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距离。
#2 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人格与品质
在童年时,孩子的玩伴还能是父母所联络或者是决定的,但是在青春期时父母再也不能决定孩子的社交对象。在父母对子女的教导中,虽然每个父母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概念在社交中也十分重要。只有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他们才能被更加优秀的同龄人所影响。所以在青春期,青少年所社交的对象恰恰是由他们自身的品质决定的。而这些自身的教养以及人格是每个人从小在自己的家庭中所建立的。
#3 尊重孩子的隐私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 即使是在亲密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也需要维持一定的距离。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但是他们早晚有一天要离开自己的家庭去独立生活。出门在外,当父母不在身边时,能够帮助到孩子们的恰恰是他们在外的朋友。所以,在青春期时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去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与社交技巧,而不是过度干涉他们的个人隐私。
#4 规避错误的自证预言
在心理学中“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在青少年的发展研究中,不少学者发现了错误的自证预言对青少年以及家庭关系不利的影响。
例如,想必很多父母都听说过青春期的孩子会叛逆吧?对于这点,有些父母觉得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叛逆,从而对孩子的教育也会十分严苛,因为他们以为这样做就会约束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不去叛逆。但很多时候往往这些错误的认知会导致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父母对自身行为不满,反倒会变得更加叛逆。事实上,很多青春期发展的研究都表示所谓的“叛逆”并不是一个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甚至有研究数据直接表明将近70%的青少年可以跟他们的父母在青春期相处的很好,并不会叛逆。由此可见错误的认知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是多么的不利,所以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父母要建立好正确认知,相信自己的孩子。同时和孩子维持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关系。
最后,如果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是青少年,或者曾经经历了坎坷的青春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可能现在的你对人生十分困惑,可能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可能会为了周围的种种小事而经常烦恼,会质疑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他人口中的“受欢迎的孩子”?我虽然不能告诉你是否一切都会好起来,但请你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真正的自己,总有时间会冲淡曾经的伤痛。或许现在的环境并没有给你带来快乐,但是这并不能阻碍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果 你的青春期从未获得想要的关注
如果 你曾经为了得到认可欺负过弱小的同学
如果 有些事情明知是错的,却迫于压力还是照做
一定要尝试今天的心理武器
如果你也想通过文字
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