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本篇将采用个人回忆随笔的形式,和读者朋友讲述一些亲身经历的趣事。
文中出现的所有图片都是从手机相册里挑选出来的。
当下笔流淌这些文字的时候,一些模糊的人和事也就慢慢浮现了出来。
1、美国篇
漂亮的查尔斯河
初到B市
因为航班晚点的原因,抵达B市洛根国际机场时已是凌晨三点。
洛根国际机场的全名叫“爱德华·劳伦斯·洛根将军国际机场”,如果用中国文化类比一下,大概可以认为是“彭德怀元帅国际机场”。
取到托运行李后,在出租车等候区打上一辆车。
的哥是一位膀子比平常人腿都粗且纹满纹身的黑哥,他把自己的手机递给我,让设置好目的地导航。
那是2018年的冬天,在他的手机上我看到了TikTok。
雨夜、独行、郊区、黑哥……
为了保证安全,下车时我付给了黑哥一笔50%的小费。
他一边说着“Thank you”,一边下车开后备箱帮忙取行李。
天亮后,住的地方是这样的——
相比欧洲、澳洲等国一些社区的“精致”,美丽国的街区多了一丝“粗犷”
House
在西方,house和apartment是严格区分的,中国城市里常见的高层小区属于apartment的范畴。
很多人看着抖音小视频,会误以为国外住的都是大别墅。
其实西方的这些小房子(house),跟国内的别墅不能算是一款产品。
在西方国家城市的边缘,经常能看到新建的house,这些小屋大都是木板+钢结构,而非钢筋混凝土。
说的不好听点,有点工地“速成板房”的意思。
之所以这样盖,大概是因为人工费太高吧……
至于是“一层”还是“二层”,要视所在区域的土地稀缺程度,一层的house就是一个平地的“套三”或“套四”房。
House的“颜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具体到居住体验,其实挺一般的,比不上国内次新板楼。
大家想象一下“速成板房”的缺点:隔音效果差、冬凉夏暖、热胀冷缩(木板)……
当然,house社区在容积率方面的优势确是国内小区所不能比拟的,这种社区有一种让人舒服的开阔感。
房产税
既然说到了房子,就顺便来聊一下房产税。
假设现在有两种产权的房子,一种是“红色产权”,一种是“黄色产权”。
“红色产权”,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现在的红色不动产权证书——拥有全部的收益权,也无需再交税,相当于“一次性买断”。
而“黄色产权”,则需要按照市场评估价每年缴纳一定是税金,比如房屋总价的2%——一套500w的房子,一年就是10w。
注意,是“每年更新的评估价”。
当然,相对应的,“黄证”的房子的价格也会比“红证”低很多。
具体低多少,数学好的朋友们可以计算一下。
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很有趣现象。
可能同一层完全一样的户型,开发商会给安排红黄两种不同的产证:红证价格500w,黄证只要250w。
而政府在拍地的时候,除了容积率等指标,还多了一个“红黄比”指标。
是不是完美的解决了房价高和征税的问题呢?
美国的房子,就是黄证。
最美丽的景色
或许是因为冬天的原因,在B市的那段时间里,整体感觉这座城市很萧条。(河对岸的剑桥因为有两所名校,稍微好一些)。
Downtown的公园,寥寥几个人。
市中心偌大的百货里人也不多。
人聚财聚,一个没有人气的城市,是没有希望的。
因为城市最美的风景就是人,成千上万的人、人山人海的人。
这个世界上风景秀丽的地方多了去了,但大城市却就那么几个。
美国的城市大都年代比较久远,加之土地永久产权的属性,非常难以“更新”。
有些国内的朋友一提“永久产权”就两眼放光,其实从社会宏观的角度看,“永久”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我们无法保证一百年前的规划和设计能完全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
土地一旦被“永久”锁死,城市也就被锁死了。
所以美国的城市从来都没有“新城”和“新区”。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B市市中心的公园
公共交通
说起美国的“公共交通”,真是一把辛酸泪。
要是放在国内,地铁公司不知道要被投诉多少回了。
在青春懵懂的学生时代,我看过一部韩剧叫《爱在哈佛》,其中男女主角骑着单车徜徉在美丽的校园和查尔斯河畔,让人如梦如幻。
待到身临其境,恍惚中有些失落。
或许因为我是坐地铁去的吧。
Harvard地铁站
大学校园
大雪
B市给我留下最好印象的是一场大雪和雪后湛蓝的天空。
这里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人,一方面是因为容积率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家一般都开车出行。
在门前这条小道上,我成了唯一的行人。
蓝天白云,人在画中游。
Malden在B市也算是一个华人区,走过一座座的小house时,偶尔能看到几个亲切的“福”字。
当国内万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时候,华人们在这里用自己的形式欢度着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
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或许在亲朋好友们眼中是成功的人生赢家。
但当走过街道、走入他们生活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其实他们同样是饱尝生活艰辛的普通人。
小费
美国人有小费的传统。
很多初来乍到的国人不喜欢这项传统,但如果反向思考一下,其实这本就是在就餐成本里的,只不过国内是直接把钱加到饭菜里。
美国餐厅服务员的“底薪”很低,所以小费是他们很看重的一笔收入。
在光顾过的餐馆中,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服务员是一位来自祖国宝岛的小姑娘。
其他服务员通常只给倒一次水,而她会倒两次。
所以每次给她小费时,我都会多加一刀。
L市
从B市返程回国的途中,由于遇到“平流层紊流”,飞机被迫在美帝地图最中心的堪萨斯城停留了几个小时。
与大城市的机场不同,堪萨斯机场很小,有点像国内四线城市的小机场。
待抵达西海岸L市的时候,已是深夜十二点,前序航班早已起飞。
无奈之下只能在机场旁边先订一家酒店落脚。
由于时间太晚,酒店的摆渡车基本都停发了,不得已又得掏钱打车。
L市机场周边的景色
这次打到的是一位印度阿三哥。
看来美国在出租车司机这一行业,白人的比例确实不高。
在表明要去的地点后,阿三哥一再推脱,噼里啪啦用印度英语支吾了一顿,就是不想接这单。
我马上意识到,是因为走的太近了。
就像在首都机场打顺义,的哥肯定是不爽的嘛。
不得已只能对三锅说:别叨叨了,就说多少钱能走吧。
三锅还了一个20刀——三锅有时候真是比黑哥都黑。
在出租车拉客这个领域,看来全球规则是统一的。
酒店餐厅里正在播放对任正非的访问
S市
有一次在S市机场候机,偶遇了一个来自北京某小学的“夏令营队”。
两位老师带着6,7个孩子,他们在S市游学完又将启程B市。
时代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曾几何时,我们还在以温饱为目标。
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竟然穿着清一色的校服,在异国他乡让人有一种亲切感。
国内目前安排的游学往往都是出入酒店,按照排好的日程参观游览一个个学校和博物馆。
这样很难了解一个城市,就像视察只看展厅一样。
希望他们能更多的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真切体味过美国人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再决定是否要来这个国家求学、工作和生活。
2、澳洲篇
M市
澳洲的M市曾连续很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这里的华人们亲切的称M市为“猫本”。
在《中国的城市 世界的城市》一文中,我们详细介绍过西方国家城市的形态。
M市非常符合文中的模式,它几乎把所有的高楼大厦都集中在方圆三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以照片拍出来非常“高大上”。
整个City就像是一个大的步行街,有免费的有轨电车摆渡。
出了这几平方公里的City,就是高档大农村。
M市雅拉河畔夜景。西方国家城市拍照片往往看起来非常壮观,但其实这张图上已经包含了M市一半的高楼
M市的中国人非常多。
多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公共设施都是英中双语的,基本可以靠一口汉语无障碍沟通。
生活在这里的华人,需要掌握的英语最多加一个“Thank you”。
因为每次下公交车时,按当地的习俗都得朝司机挥挥手说声“Thank you”。
中国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都市中的人们都脚步匆匆,充满着昂扬的斗志与活力。
M市则完全是一幅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生活画面,时间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
桃花源中的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人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非常原始的小火车站
岁月静好
很多朋友可能会无比羡慕这种生活状态,感慨做中国人好累。
但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替这些鸡鸣而起、日落而息的M市人民负重前行的是谁呢?
高档大农村,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养老院
是美国。
整个西方世界的“基础设施”,像互联网、各种app、GPS、电信、高端制造装备等,其实都是美国在搭建的。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现在美帝想“制裁”M市所在的A国,把这些“基础设施”通通切断,那么A国将直接被打回到一百年前。
M市的人民会蓦然发现,他们除奶牛、羊毛、袋鼠和自己毫无用处的铁矿石外一无所有——甚至连口罩都得靠人工手缝。
所以A国必须给大哥当好乖小弟,每年按时交着保护费,随时和美帝保持“高度一致”。
或者改认中国当大哥……
原生态的海岸。对于自然景点的原生态保护,国内的景区需要学习一下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
Town
我在M市住过很多不同的地方,像酒店、公寓、house、大学宿舍……
这里有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
印象最美好的,要数在M市东南小镇克莱顿的日子。
克莱顿坐落着一所著名的大学——莫纳什大学,有段时间我曾以“非学生”的身份住在这所大学的学生宿舍里。
国外的大学宿舍一般都是单间、最多两人,同时有着完备的厨房设施,住宿费很贵。
不过这些难不倒中国人,因为中国留学生在外给人的印象就是两个字——有钱。
有一次在街上偶遇一辆酷炫的超跑,几个白人小孩羡慕的一边跟着跑一边看。
定睛细视,发现车里是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华人。
一男,一女……
克莱顿镇中心
克莱顿镇上有一所香港超市,被当地的华人称作“港超”。
“港超”是莫纳什大学留学生们的主要粮仓。
每到周末,都能在镇上遇到不少前来采购食品和生活用品的中国留学生。
这里的学生们拖着国内老年人买菜用的小拖车,来这里买菜回家做饭。
有的三三两两,有的成双成对。
从克莱顿镇上采购回来的中国留学生
City
西方的城市在市中心有一个面积不大的繁华街区,大概有个几平方公里,被大家称为“City”。
City和整个都市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City只是大家白天上班和购物的地方,聚集着当地的公司、商场、酒店、政府、议会、教堂、博物馆等城市功能机构。
在原始的设想里,City晚上应该是没人的。
大家白天从City周边的house里来City上班,晚上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夜生活的丰富,City内部和City的边缘开始有了一些公寓(apartment),City也开始有了“常驻人口”。
这种城市构型带来了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发生在City,会给人一种“新闻永远发生的身边”的感觉。
这是生活在国内大城市的人们很难体会到的。
比如刷抖音刷到一个网红小姐姐在街头唱歌,如果你住在City的酒店里,可以迅速找到那。
M市的地标之一,福林德街火车站
越南人
有一次走在M市的联邦广场,发现一堆越南人打着南海的地图在游行示威。
当时正值南海问题升温,越南在世界各地花钱游说,搞舆论战。
越南人画了很多“有误导性的地图”(比如把越南涂上五星红旗),还用横幅打出“Today Vietnam, Tomorrow Australia”这样的煽动性口号。
一个中国旅行团里的大娘疑惑的问我,他们这是在干啥呢?
“猴子在搞事情……”,我回答道。
此时一旁的同事小声说,“要不咱上去干他们一票吧,回去直接提干……”
海外兴风作浪的越南人
酷爱游行的老外
公园
M市的公园做的都很漂亮,城市绿化很好。
在这些公园里,总是有很多躺坐在草坪上休息、聊天的老外。
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小,打扫打扫卫生、接接电话、在工地旁举举牌子,都能获得一份还过得去的薪水。
用进废退。
一旦凭借简单的体力劳动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就没有人再愿意“动脑子”了。
公园草坪上小憩的人
空姐
航空公司的一个乘务组在飞完一个长途国际航班后,一般会在当地城市休息两天时间,然后作为另一返程班次的空乘回国,所谓“人歇机不歇”。
飞一趟长途,乘务组很辛苦的。
一次在M市的酒店里,竟偶遇了国内某个航空公司的空姐团。
原来街上那些买买买的漂亮小姑娘,有可能是飞来飞去的空姐们。
酒店偶遇中国某航的空姐团队
澳洲的S市
人们常说澳洲只有“两个半城市”,S市、M市各算一个,B市算半个。
我在S市也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S市是一个环抱海湾的城市。
为了解决北S和南部主城区的交通问题,除了那座著名的大桥,S市政府还摸索出一套“水上公交”和地铁、陆地公交联运的交通体系。
尽管国内的朋友一直都鄙视西方国家的公共交通,但这套“水路联运公交体系”却是极赞的,特别适合在深圳、厦门、青岛这种环湾城市推广。
从水上公交遥望城市CBD和港湾大桥
S市在整个环湾区域内,将水上公交和地铁、路上公交进行了联运,直接刷交通卡就可以,非常的快捷方便。
水上公交停靠的码头很袖珍,建筑成本很低。
有一次从“车士活”(chatswood)出发去S市郊区有名的景点“沃森湾”(Watsons Bay),就是坐的水上公交。
沃森湾的景色是这样的——
远方的City若隐若现,沃森湾是S市的富人豪宅区
老奶奶
在S市我住过一栋建于1907年的小房子。
这栋小house坐落在当地华人小镇Burwood的一个普通街道里,被一个意大利人改造成了小旅馆。
小旅馆里有位常住的老奶奶。
我没有问她的子女在哪,担心涉及人家的隐私。
不过能够感受到她的孤独,因为每天晚上她都在楼下的小客厅里找客人聊天。
老奶奶的英文发音非常标准,后来在聊天中得知,她曾经在城市的“Call center”部门工作。
那段时间,只要晚上有空,我都会在楼的客厅和她聊天,练习英语。
一天晚上,我刷抖音给她,把老奶奶看的如痴如醉。
像抖音里常见的这首英文背景乐,她还能跟着哼唱——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若你错过了我搭乘的那班列车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那就是我已独自黯然离去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你听那绵延百里的汽笛
我有时候会想,生活在西方国家的人们,在时代印迹上并不像我们一样明显。
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有太多剧烈变革的“节点”,导致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经历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
而他们更多的是在安稳、渐进中度过了二十世纪后半叶。
话题再回到抖音。
当我刷到深圳的夜景时,老奶奶脱口而出“New York”。
在她所认知的城市里,大概只有纽约能配得上这样的夜景吧。
普通的街区
台湾人
一天晚上,正当我和老奶奶在楼下客厅聊天的时候,突然响起了几声急促的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是几个华人面孔的年轻人。
他们联系了意大利房东,准备在这里借宿一晚。
我很好奇的问他们来这里做什么工作,他们回答说:“food delivery”。
我的英文也是个“半吊子”水平,一时竟没有反应过来。
过了十几秒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跑到异国他乡送外卖啊。
相对于美国的街区,这里的街区更漂亮
S市海边漂亮的小房子
3、尾声
中国的社会形态和西方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不同。
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是西方国家社会的“下限”比我国高很多。
大家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理由有千千万,但最根本其实就一条——欧美人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获得高于我们的生活水平。
在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新概念英语》第三册里有一个小故事,叫“阿尔弗雷德的双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Alfred Bloggs)”,讲述的就是一个清洁工伪装商业精英的故事。
之所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实现这种社会模式,跟政策导向、全球化、社会分配、历史积淀,都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具体到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其实没有那么“神乎其神”。
今天的中国已经有相当比例的人群达到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至于社会的“下限”,则是一个很复杂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本篇只是简单的随笔记叙,就不再展开了。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