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狄仁杰之墓

狄仁杰之墓

乾州碎娃

屈军生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文友,他对文史、佛法都有研究,是陕西省楹联协会会员,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小楷,令我羡慕不已。曾送我一幅小楷,内容是先生自拟的,言语恳切,令我感动不已。

国庆节假日,受文友屈军生先生之托去了一趟乾陵陪葬墓之一,唐武周时期名相狄仁杰墓地。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望云思亲”的由来》,按照先生的考证,这个说法来自于和狄仁杰相关的一个典故。但是苦于手边没有墓地照片,所以托我前去拍照。由此可见先生做事的严密、认真。因为先生对于事理、文理考证的严密,所以与先生交往密切的国内文史专家甚多,可以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先生的鞭策之下,我也在不断地提高对自我的要求。

按照屈军生先生提示,我明确了墓地的大致方位,在乾县县城东北马家坡附近,距乾陵3.4公里,在312国道上的右侧,站在国道上,就可以看得见巨大的坟冢。但因为进村的水泥路比较隐蔽,所以找到这里还是费了一番周折,为了大家更方便找到这座墓地所在,我把具体路线与大家分享一下:从乾县裕华十字(乾县高速车站西边第一个大十字)往北走1000米左右来到马家坡(路的左侧有一个大转盘,树立着“古韵丝路,乾州新风”的大幅字牌,路的右侧可以看到“华严寺”的路牌),不上坡,直接向右拐,路右侧东北方向有一条水泥路,沿着这条路向北走1000米左右就可以看到一个小村子,这个村叫孙家坡。看到村子,就可以看到那座巨大的坟冢。

坟冢周边长满了各种灌木,紧挨坟冢还有几株柿子树。在坟冢周边可以看到乾陵2号陪葬墓的4个界碑。但是在界碑之内的农田仍在耕种。坟冢个别地方有被挖掘破坏的痕迹。

据笔者走访当地人,有一70岁左右的老者称,这墓地原有墓碑,墓地南面有石羊一对,他小时候曾见过。后来因为灌溉农田(墓园周边为农田),田地塌陷,墓碑遗失。另据一50岁左右人称,此地原是马家坡的基本农田,叫做石羊地。在墓地北边有一处活动板房,住着一对老夫妻,是乾陵管理处雇请的看护人员。据守陵人讲,两年前石羊已移至乾陵博物馆内。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关于狄仁杰的墓地,现在有这样几种说法,其一就是乾陵陪葬墓之一。在陵园的东南隅分布有陪葬墓17座,它们是两个太子、三个亲王、四个公主、八个大臣。这些墓冢成扇形分布在陵的东南方。1960年至1972年,文物部门先后发掘清理了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五座陪葬墓,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的大型壁画、石椁线刻画、唐三彩、金玉饰器、贴金铠甲骑马俑、玉质哀册、铜镜等均属罕见的文物精品,是研究唐代社会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三座墓内的1200平方米壁画,堪称“盛唐绘画艺术的地下画廊”。目前,乾陵陵园、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地宫四个景点全年对外开放,供中外游客参观。

陪葬墓中,太子、亲王、公主的名称基本上说法一致,即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但是很多资料中,关于大臣墓主人的说法就前后矛盾,这其中主要问题是前边明确指出八个大臣,后边却给出了10个名字,“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360百科、百度百科都是如此。大量的关于乾陵的介绍都是用这个版本的说法,真不知道是不知道这个问题,还是故意而为之?

为进一步求证,作者打开了乾县政府网站,在乾县政府网站的链接下,找到了“乾陵旅游”板块,点击链接,在“乾陵概述”栏目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这个说法和范紫东《乾县新志》中说法一致。范紫东参阅的是《文献通考》。此书的作者是宋元之际著名学者马端临,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文献通考》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与《通典》、《通志》合之称为“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2011年乾县地方志办公室校注的范紫东《乾县新志》P236,明确记载狄梁公墓:《关中陵墓志》:“狄梁公葬乾州北门外五里许,当乾陵东有知州戴胜聪所立墓碑。”,今县东门外偏北里许马家坡东之墓,有清乾隆年间巡抚毕沅所立之碑,文曰“唐狄梁公之墓”。又墓下见一碑,系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戊戌仲夏陕西督学使者白山觉罗逢泰立。

也就是说,按照史书记载,狄仁杰墓地最少应该有三块石碑,明国时期应该还有两块。现在则一块都没有了。不知道是因为天灾还是人祸?据传,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私自将石羊搬于五凤山(五峰山)林场,后被追回,归于原处。

关于狄仁杰之墓还有这样几种说法,大多认为应该位于洛阳。据2017年洛阳新闻网刊发段宇京(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的文章《大唐神探今何在——试析狄仁杰墓的确切位置》称,在洛阳有三处传说是狄仁杰的葬地:白马寺、梁周寺、双碑凹。作者段宇京认为:狄仁杰不会独葬白马寺,白马寺这个墓葬应该是唐代武周时期被封为“梁国公”的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墓;孟津宋庄梁周寺村理由不充分。虽说有一些关于狄仁杰的传说和和遗址(梁周寺有古桥一座,因狄仁杰被封“梁国公”,故称“梁桥”,“梁桥残雪”为孟津八景之一),但也不足以说明狄仁杰的墓葬在此;双碑凹位于今白马寺北边约5公里的邙山之阳,属孟津县平乐镇管辖。上屯村西1公里、翟泉村北1.5公里处,高矗着两通石碑,该地归翟泉所有,村民称此地为“双碑凹”。此处有资料支撑,也是狄仁杰家族墓所在,最为可信。

关于狄仁杰河南洛阳墓葬,范紫东的《乾县新志》中也有记载:《河南通志》“洛阳金墉城及孟津县西,俱有梁公墓”。而本传不载葬所,公以功名终,应得陪葬。所以范紫东认为乾县的这个才应该是狄仁杰的墓地所在。

近期有人提出的,位于太湖县花亭湖,旧《太湖县志》记载:“狄公庙,县北三十里,九村畈保(近属寺前镇)。一种可能是狄公巡抚江南,突然逝世就葬于此。

按照乾县政府官网的说法,狄仁杰的墓地不在这八大臣之中,按照范紫东《乾县新志》中所说现在的2号陪葬墓为狄仁杰之墓,就像河南的那个一样,一个人不可能在三处埋葬。这其间确有矛盾之处,令人难理解。

至于到底是在河南洛阳双碑凹还是在乾县城北孙家坡,在现有资料无法解释说明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尊重传说,期待考古挖掘来证明。

乾州碎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