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道,正默默地惩罚当年没有好好读书的人
胡子宏生命日记(793)
这世道,正默默地惩罚当年没有好好读书的人
(一)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箴言,绝对不假。
在和平年代,唯一提升社会阶层的途径,就是读书。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后,高考这一道门槛,把几代人的命运,分离得泾渭分明。
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富裕的不仅仅是口袋,还有头脑、眼界。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富裕阶层中,改革开放初期的暴发户正在默默地蜕化,头20年闯过高考的那批人,正成为这个社会中有话语权的一批人。
有资料统计,省部级以上的领导中,出自北京大学的达120多人,出自清华大学的达60多人。在地厅级干部中,高考前工作的那一批老者,已经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绝大多数的权贵阶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闯过高考的那批学子。
在大城市,随着城市的改造和扩建,原先城区的老居民,已经悄悄地退出城市的中心地带,留在城市中心且成为城市主宰的,多数是上世纪最后20年闯过高考的那批学子。
无论是城市和乡村,因为高考而导致的代际差异,越来越明显。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是,闯荡过高考的,已经成为城市里的中产阶层,而没有闯过高考,接父母班或回家务农的,通常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小康阶层。极个别命运不济的,沦落为温饱乃至贫困阶层。
一代人的成功,往往还会在下一代人的成长轨迹中显现出来。高考前20年的成功者,下一代有的能成功地绕开高考,直接到国外享受更优越的教育资源。稍差的,也可以站在父母的肩头,踏上更高一层的生存平台。
而上世纪末之前,没有冲过高考门槛的一代人,他们的物质积累已经低于同代人。更沉重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还要继续去迈高考的门槛。两个社会阶层的下一代,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排除极少数的特例,眼下这个社会的富裕阶层,多数是高考中胜出的。而小康阶层以下的群体,是在高考的独木桥下被挤下来的。飞黄腾达的那批人,无疑具有较高的学历,我们可以看看乌镇饭局中那一群风光无限的富豪,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名牌大学毕业。
这世道,首先在经济收入上,正默默地惩罚当年没有好好读书的人。
(二)
相关资料证实,近十年,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学霸们,有较高的比例出自教师和公务员家庭。父母是教师和公务员的家庭组合,成为培养学霸最多的一个群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显然,教师和公务员家庭,父母在学识上会超过一般的家庭,家庭的学习气氛和文化环境,也超过了寻常家庭。教师和公务员家庭,通常生活稳定,有假期,有较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无形中,孩子会汲取到足够的知识营养。
你也许会狡辩,某某夫妻都在打工,还是残疾人,没有文化,人家的孩子也考上了名牌大学。你还会提及,谁谁的父母就是公务员和教师,他们家的孩子被惯得无法无天,最终上了个技工学校。
不争论,没意思。小概率不代表整体现象,我说的是通常情况。我的大学同窗,北京大学的刘云杉教授统计,2000年以后,北大农村户籍新生的比例大约只在10-15%之间。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学扩招了之后,农村生源开启了困难模式。早在2003年,城市青年上普通大学的几率,是农村青年的8倍;上北大和清华的几率,是农村青年的43倍。而现在这种差距,不好说在继续扩大,但依然很明显地存在。
那么,在城市里,自由职业者的阶层,与收入稳定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培养下一代上有差距吗?有的。后者家庭的孩子,更有更大的可能性考入名牌大学。
道理很简单,一个学生的成长,体现在家庭的综合实力上。这种实力除了经济投入外,还有知识熏陶和家长的表率。毋庸置疑,那些把多数精力投入到谋生的家庭,往往会在孩子学业的投入上差之甚远。
这世道,在下一代成长的前景上,也默默地惩罚当年没有好好读书的人。
(三)
最可怕的是,因为当年没有好好读书,或者没有掌握足够的学习技能,一些家长在培养下一代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一批家长,因为经济条件的紧张,对孩子的学业投入不够。尤其是,因为见识的短浅,还会引发剧烈的家校矛盾。
当年闯荡过高考的那一批家长,已经对小升初、中考、高考,具有了搬之能用的直接经验。实际上,这些年的教育,无论怎么改,都是变换着各种方式去应试。高考就是检验基础教育的唯一途径,分数是验证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很多家长确实意识到高考对实现社会阶层逆袭的重要性,于是,他们会舍得对孩子的学业给予足够的投入。但此时问题来了,他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直接经验,于是,只能跟着别人,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就像我经常在微信上被家长们求教,我家孩子上N年级,可是,让他读哪些书,做哪些课外题,去哪个培训机构比较好呢?
上述家长就是典型的缺乏直接经验,自己没有完整的应试体验,难以找到足够的有效的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更没有能力陪着孩子攻克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他们年轻时的懈怠,直接导致在培养孩子上的能力欠缺。
一个孩子学业成绩的良莠,要取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由于父母当年没有好好读书,于是,无形中,留给下一代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与那些闯过高考的家长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欠缺。
不管这些家长是不是认同,这世道,在培养下一代成长的能力上,在默默地惩罚当年没有好好读书的人。
(四)
年轻时不好好读书,更大的惩罚,表现在对孩子学业的认识以及不懂得如何处理家校关系上。因为没有读过书,只能靠体力谋生,于是,一些人对孩子学业的投入变得缩手缩脚。更可怕的是,这些家长依然把孩子的学业,视为学校应该担当的重任。
一所口碑突出的学校,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在家校配合上,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凡是升学率高的学校,学生班级建设需要某些投入,家长们在出资出力。学生的课业需要哪些资料,老师暗示一下,家长们就会自发组织起来购买。
譬如学校要开运动会,家长们会自发地组成啦啦队,为孩子制作统一的服装,甚至,共同出资购买水果,为孩子们全方位地服务。
譬如班级改善教室环境,家长们会组织起来,很快把家里的花草、绿色植物送到孩子的班级,把教室装扮得焕然一新。如果班级需要开展集体活动,家长们会群策群力,找专家,负责接待。
越是家长文化层次差的学校,越会在教学管理中遇到棘手问题。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篇文章《深夜12点小学生家长问老师“睡了吗”,群里瞬间炸锅》。说的是,家长抱怨老师布置作业太多,而深夜怒怼老师。
这样的家长,自己没能力辅导孩子功课,不去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反而把怒气撒给老师。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学得累,埋汰老师布置作业太多。他们意识不到,在应试的大环境下,作业量是保证学生考高分的必要之举。
一些家长振振有词地表示,如果我能批改孩子的作业,那么要老师干什么?如果我能辅导孩子的作业,那么老师是干嘛吃的?他们根本认识不到,孩子学业的进步,是家校配合的结果。
而那些怒怼老师的家长,无形中又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刨坑。你不能说这些家长的个人品质有什么瑕疵,只能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读书,于是导致了对孩子培养上的瘸腿。
这世道,在对下一代学业的见识上,正默默地惩罚当年没有好好读书的人。
(五)
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读书,没有越过高考的门槛,没有为自己的认识积累下足够的才华和技能,一些中年人,开始无形中遭受世道的惩罚。
这种惩罚,先是表现在社会阶层的落差。最明确的差距是,家庭拥有的物质财富不同。最朴素直接的说法就是,好好读书的那一群人,过得普遍富裕。没有好好读书的那一群人,会过得拮据,财产少,积蓄少。
实际上,物质上的差距并不影响生活富裕的指数。你看看,眼下很多有钱的明星纷纷闹离婚,我们没钱的平民百姓说不定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有文化、没文化,最大的差距,是表现在生存技能的落差。
靠才华谋生的人,才华会随着时间的推延,而日益珍贵。譬如,知识分子出成绩,往往都是四五十岁后,他们有了职称,有了见识,有了权威,于是,挣钱就多了,生活就优裕了。与此同时,他们的下一代就会享受父母年轻时认真读书的成果。
是啊,一代人认真读书了,除了他们自身的享福外,还会给下一代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寻求到更好的生存资源,甚至,还会留下优越的人脉资源。
靠体力谋生的人,在有了初步的积蓄后,到了四五十岁,因为体力的衰弱,自己生存的技能,就缺乏了附加值,只能默默地吃老本。如果不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那么,社会阶层的逆袭,往往成为空想。
最可怕的是,读书少,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很狭隘,慢慢地,就会拥有一种穷人心态。譬如,在我的家乡某小学,发生了家长控诉老师指定购买教辅资料的纠纷。貌似老师违规让学生购买教辅资料,实际上,透出了家长因经济拮据,而产生了对孩子教育上的认识高度不够。
年轻的时候不认真读书,等做人父母后,这个世道,就会默默地惩罚你。它不仅不会让你的经济变得拮据,更让你的见识变得短浅而低劣。你的下一代成长的脚步,也会因此而停滞。
包括我本人,我大学四年浑浑噩噩,真的没有读什么书,眼下,这个世道也在惩罚我。无论我的写作何等地努力,就是缺乏文采,文笔就是味同嚼蜡。我在写作上,永远处于三线城市的普通作者的层次上。
我知道,这篇文章依然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乃至谩骂。如果这篇文章会使某些人心生怨气,实际上,就是这个世道惩罚他们当年不好好读书的表现。
命运从来不会故意刁难你,好好学习从来是成长的力量。很多情形中,当你觉得命运刁难你的时候,那就是这个世道,正在因为你当年没有好好读书,而在惩罚你。
胡子宏,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多年来在全国及港澳台400多家报刊发表了200多万字的散文随笔。作品有8篇(次)散文入选大中学课本、阅读教材、考试试卷。大力倡导“平二代”通过刻苦学习,改变自身命运,实现社会阶层的逆袭。鼻咽癌患者,康复中。商务合作联系电话和微信:13831979088
胡老师编写的学习资料系列
《看图作文不发愁:小学低年级看图范文123篇》
《语文每天学一点(1—6年级)》
《360篇分类范文迎中考》
《值得模仿的150篇小升初作文》(校对修正新版)
《衡中家长给孩子推荐的120篇励志美文》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学生版)》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家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