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轻人的压力赚钱,解压馆是门好生意吗?
「核心提示」
“解压”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渴求。
在知乎,关于“解压”的提问很多,“有没有让人放松解压的小游戏”“有哪些看完解压的书籍”“有没有适合解压的好地方”等成为许多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上班族、高中生、失恋者都是其中的提问者。
如果说中年人的解压方式是电影里回家前在车里安静地坐会儿,那么年轻人的宣泄方式则更加张扬、多样。除了游戏、书籍等,年轻人们的提问中还期待更多,解压的音乐、综艺、玩具、游乐场等都出现在选择范围内。
“解压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悄悄潜入了国内一线城市,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集游戏、运动、VR、影音、拍照等娱乐为一体的解压馆正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新代表,许多年轻人买门票走入解压馆,摔碗、呐喊、砸东西,期待通过在解压馆的玩闹“和所有的烦恼说拜拜”。
被重压倾轧的年轻人需求爆发,“解压馆”会是下一个蓝海吗?
镶着“解压”金边,
实际是小型游乐场
解压馆虽小,五脏俱全。
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解压馆”的探店经验贴都不约而同地将“超多项目”作为了推荐重点,一个两三百平米的空间里,通常能藏下三十多个玩乐项目,甚至百来平的空间里,也能有二十多种项目供顾客选择。
以北京的一家解压馆为例,在商场的地下一层里,囊括了射箭、蹦床、保龄球、投篮、星空水床、分娩体验、呐喊屋、摔碗屋等36个项目,在各个项目之间的通道里,还散落着五六台街机、赛车游戏机,让走进其中的游客眼花缭乱。
一家解压馆内的项目/豹变
这几乎像一个小型的游乐场。
大部分的解压馆都以门票的形式收取费用,价格通常在50-150元之间,买票进入的观众能够在其中试玩所有项目,一些解压馆会设置手环,购买的用户戴上手环后能够随意进出,当日有效。除此之外,一些解压馆还会在场馆旁设置国风体验馆、失恋博物馆、光绘艺术馆等,以联票的形式进行售卖,增加收入。
来到解压馆的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和近年火爆的猫咖狗咖、密室逃脱、剧本杀一样,解压馆的客户群也以学生、情侣闺蜜、白领、亲子为主,许多解压馆都有学生票、成人票,或者亲子一大一小票等形式。
一位妈妈告诉《豹变》,她带着两个孩子从上午十一点进入解压馆,直到当日下午四点,孩子依然在兴奋地尝试各种项目,解压馆场地小,花样多,妈妈只是坐着就完成了看孩子的任务。对她来说,这相当于小朋友的游乐场,是带“神兽”消磨时间的好去处。
这家解压馆门店的工作人员向《豹变》介绍,解压馆的人流高峰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日均客流量在一百人以上,入店的客户在游玩一些热门项目时,可能需要排队等候,而平时工作日或晚上七八点以后,顾客则会锐减到每天二三十人左右。
该店周末、节假日门票的大众点评售价为138元,比日常票价高出20元,即使以100人每天的客流量计算,每月节假日、周末的收入至少在11万,而日常的收入则在5万到7万左右。
“解压”两个字为场内的娱乐项目镀上了金边,对承受着“内卷”压力的年轻人来说,周末、节假日的简单休息已经难以缓解一周的疲惫,需要“对症下药“,释放情绪。
而我国的心理服务行业仍有较大缺口,解压馆的未来埋在这些无法填补的需求中,无论是大汗淋漓的蹦床,还是心无杂念的射箭,亦或是怒吼着将碗和酒瓶砸向墙面的发泄,解压馆都试图告诉顾客,他们看到了年轻人疲惫的灵魂。
“解压馆真的能解决压力吗?”
对此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可能会失望地发现,解压馆的重心并未放在“解压”上。除了射箭、保龄球等出汗的运动项目,以及旨在宣泄的摔碗、砸瓶、呐喊等,号称二三十个项目的解压馆,真正能够帮助人释放压力的并不多。
在李可看来,她更多把这个项目理解成潮流馆,而没有真正把它变成是减压馆。“为什么把潮流放在前面,因为我们设计了许多潮的衍生品。”李可解释道,“比起解压,每个人都希望跟潮流挂钩,不希望被时代抛弃,我们更注重的是潮玩,突出的是玩。”
MCN机构里的“达人”们因此与这个项目十分契合,他们在平台上向各自的粉丝宣传潮流解压馆,甚至在解压馆中举行唱歌专场、魔术专场等。解压馆的“网红”属性因此被无限放大,年轻人希望在其中找到更多“出片”的亮点,解压馆也希望通过外观、概念、活动等易于宣传的要素加速自己的“出圈”。
《豹变》现场询问了一家解压馆的游客,绝大部分受访者来到该解压馆的原因都是抖音、大众点评、小红书的“种草”,而在这家解压馆的墙壁上,也张贴着在抖音发小视频分享解压馆就能够得到奖励的提示。为了获客,许多商家不得不加大在各平台上的运营宣传支出,付出不菲的流量费。
不同于心理学专业的解压方法,线下的解压馆轻科学,重传播,热闹多,沉浸少。但某种层面上,这正是以“网红打卡地”吆喝叫卖的解压馆们愿意看到的。真正被压力压垮的人或许并不适合这里,在众多光鲜亮丽的营销里,解压馆呼唤年轻人“减压不如凑个热闹”。
想要赚钱并不容易
李可介绍,她所在的流动减压馆项目因为与商场合作的关系拿下了超低价的场地费,背靠MCN机构也省下了大笔的宣传费,但尽管好评如潮,他们在海南的盈亏也不过基本持平。这还算好的,她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解压馆都在亏钱。
场地费是最大头的支出,一家解压馆的规模必然受制于场地的大小,解压馆的门票定价因此与场地投入息息相关,百来平的解压馆往往只能卖出五十元左右的票价,而在行业里,还有许多号称上千平的解压馆,“卷”上了行业成本。
一个解压馆品牌的加盟宣传中提到,在一线城市,要开一个130平米的店铺,需要投入装修费4.2万,原料费2.6万,员工费用和店铺租金分别为1.29万元和3.12万元每月。在这个计算中,员工成本已被压缩到了雇佣三人,每人月工资4300元,3.12万元的租金也并不现实,但初步投入所需资金也已经超过了16万。
在人力成本压缩的解压馆里,互动性也在大打折扣。
一个六百多平的解压馆里,员工不过近十人,《豹变》去到一家号称32个项目的解压馆里,加上两位收银人员也不过7位员工。没有员工带动和维护氛围,枕头大战的空间成了一些游客在其中“葛优瘫”的好去处,在限定两人使用的小蹦床上挤着四个人也并未被工作人员注意到安全隐患。
解压馆里的解压项目/豹变
场地和人力成本缩减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要蹦床和射箭不如去运动馆”,一位游客向《豹变》反馈,运动馆的场地大、干净少拥挤,设施更加专业,也有更专业人士的引导,票价不超过两百元,与一些解压馆的定价差不多。在她看来,解压馆更像是运动馆和游戏馆的双拼版,适合什么都想试试的体验者,还有拍照打卡的漂亮背景,胜在全面。但反过来,无论是游戏还是运动,减压馆提供的项目都显得简单而粗糙。
这也意味着,来到解压馆的用户大多是一次性的,复购率很低。李可认为她参与的潮流解压馆已算运营得不算,吸引了一批回头客,但从12月开馆到3月过年期间的每天数百人降到关闭前每天仅几十人的客流量,也不过三个月。当地的年轻人们尝鲜过后,他们只能去下一个城市向另一批年轻人售卖新鲜感。
以目前的运营来说,解压馆能不能成为一种长期的生意,还需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不过,加大成本提升运营,是许多解压馆没有勇气迈出的一步,一个悖论摆在面前:再好的解压馆都不能贵,贵了真的不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