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左岸右·序》
北汝河发源于伏牛山的崇山峻岭中,夹着山势左盘右旋,一路上收纳了说不尽的山泉溪水,宏大而又喘急,高歌着、冲撞着,愣是在沿途塑造出了无数个鬼斧神工。过了紫罗口,冲向南岸又向北转。由于紫罗口外,一片开阔,河水也渐渐收敛了野性,这个折返后便向东缓缓流去,入沙入颍入淮,搭肩搂背斯跟着奔向大海。
南岸有个村庄叫关帝村,有人叫关爷庙,有人叫关帝庙,也有人叫关庙,时间久远了,没人说得清楚,不论说那个名字,都知道是这个村子。这个村子的名字,起源于村里的关帝庙。据说是华夏最早的关帝庙,因为这所庙在关羽(关云长)生时就建起来了。是真是假,没人考证,也无法考证。
在村子的中间有一条小河,名关帝河,是北汝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铁顶山的北麓。过七贤村,走二郎,经龚园,沿着卧龙山到关帝村北汇入北汝河。
王云不是这里的人。他的父亲王峰年少孤苦无依,只好到关帝村投靠姑妈,恰逢这里土改,就在这里入了户安了家,成了这里的人。然而,这里的老户不认,一直把他们当成外来人,到王云也两代了,依然是这样。
关帝村被关帝河一分为二,河西叫做西庙,居住着一、二、三、四四个村民组;河东叫做东庙,有五六七八九,五个村民组,关帝庙就在东庙村中的高岗上。
王云的姑奶奶就住在东庙村的村西头,关帝庙前的大道通过南北安姓老宅的门前,一直到门口。据说原来也是大户人家,后来家庭败落了。王云的姑姑生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嫁到东面二十里的杨楼镇,一个嫁到村北汝河北面的小店村,一个嫁到了本村的西庙。
村中的小河旁,王云在小河边兜圈子,河水明显涨了,河中摆的踏石有的被水淹住了,过不去河。他的手里拿着两角钱,要到河西的集头上去买锅盔吃。每天一块锅盔,天天来。
“王云,怎么了?过不去了?”一个小伙子从后面走过来。他认识,这个人叫陈雷,却不知道他会不会帮自己。
王云点了点头。
陈雷走过来,双手卡住王云的腰揽起来,向后退了两步,然后向前一个箭步猛冲,就跳到小河对岸,放下王云就走了。王云满是感激,却无法言表,加上急于买馍,就向“集头(地名)”上跑去了。
馍店里,热气腾腾的,案板上放满了面块,正准备往蒸笼里放馍呢。店老板于大伯看了一眼王云:“今天怎么来晚了?”又忙着放笼布。
他将一块馍胚揉了揉,用小擀面杖扞平,拿起油壶(佐料瓶,盖子上钻了一个小孔,里面装少半瓶芝麻油,瓶口向下,用力甩可以甩出油来),用力甩了甩,又用手将油抹匀。“这个是你的,油多”,随手掐了个小木签插在上面,作为标记。接着把馍胚依次揉好,放进去,盖好笼盖。就坐在灶前,拉起了风掀。风掀“啪嗒”、“啪嗒”的响着,火苗儿随着风“呼”“呼”地吹着。一下、两下……于大伯就像入定的僧者,专注的忘却了外面的世界。王云就一面盯着于大伯的动作,一边又不时地偷瞧炉子的火苗,只嫌时光太慢。
那年月能吃起锅盔的孩子,并不多。于大伯知道王云是个娇孩子,每天来一次,是这里的常客。王峰弟兄三个,老大有点憨儍,老三不务正业,都没有成家,弟兄三个都指望王云这一个孩儿,一人三门,自然娇了。看着王云眼巴巴的猴急样,不由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