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长津湖之战:谁才是真英雄?

71年前,有无数年轻人选择了穿上军装,不远万里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作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
那段浸满英雄们血和泪的岁月,那一群无惧无畏的年轻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却。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长津湖,朝鲜北部最大的蓄水湖,周围环绕着海拔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地形险要,村落稀疏,人迹罕至。
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15万人,昼伏夜行,躲过侦察机搜索,潜入长津湖地区。
他们的目标是:歼灭美军陆战第一师。
美军陆战第一师,成立于1941年,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表现出众,曾在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中击败日军,并参与冲绳岛登陆。朝鲜战争爆发后,陆战第一师是仁川登陆的先头部队,未尝败绩,不可一世,被称为美国陆军的“天之骄子”,是王牌中的王牌。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前身是华东野战军一纵、八纵和九纵,曾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第七十四师,淮海战役参与追击杜聿明数十万大军,曾参与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是精锐中的精锐。
第九兵团进入朝鲜前,原本在上海附近练兵,准备解放台湾。但随着国际形式发生巨变,朝鲜战争急转直下,第九军团被急召入朝作战。时间紧迫,后勤供应不足,第九军团所配置的冬装是适合南方冬天的薄棉衣。
1950年11月25日,朝鲜长津湖地区突降大雪,鸭绿江开始封冻,最低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度。
零下四十度有多冷呢?
比如,志愿军战士睡觉都不敢脱鞋,因为脱了鞋就穿不上了,脚被冻得硬梆梆的。
比如,有一个连队,全连140人,因为晚上用热水泡脚,第二天有120人的脚肿得像馒头,穿不上鞋。
为了抗寒,志愿军甚至发明了“强迫运动”的办法。晚上睡觉,睡一会就爬起来运动,有些瞌睡大的战士,就由连队干部踢屁股或者架起来强迫运动,否则,他们会在睡梦中冻死。
为了躲避美军不断的低空侦察,他们白天潜伏在雪地里,晚上在寒冷的冬夜摸索前行。
因为行动隐蔽,不敢生火煮食,每天的口粮是冻得硬如磐石的土豆,没有土豆就挖树皮、野草,沾着雪水和焦屑充饥。
二十军的一支连队,奉命驻守水门桥伏击敌军,他们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匍匐了六个昼夜,一动未动。
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保持着战斗队形,俯卧在厚厚的雪地中。每个人手里拿着武器,怒视着敌军的方向,仿佛一座座随时可以跃然而起的“冰雕”。全连没有一个人后退,129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阵地上,化成了长津湖永久耸立的丰碑。
长津湖一战,志愿军战斗伤亡超过14000人,冻伤减员近30000人。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
美军陆战第一师、美七师在一条山谷里行军,队形成柱状,延伸达70公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七军协同作战,将美军截成四段,形成了四个包围圈。
战斗首先在新兴里打响,这个村子,南高北低,地势狭窄,大部队不便展开。
驻守的是美陆军第七师三十一团,这支部队战功显赫,被美国总统授予“北极熊团”称号。三十一团的武器装备除了步枪、卡宾枪、轻重机枪之外,还有60、90毫米火箭筒、57反坦克炮、60迫击炮、22辆坦克,并且有空军掩护。
但这支军队没想到,在长津湖沿岸群山行进,总能突然碰到埋伏的志愿军。原来,10余万志愿军在崎岖山地隐蔽行军,经过长途奔袭,以日平均行军30公里的速度,已经在26日前集结在长津湖。
面对强敌,志愿军以穿插分队、渗透分队和部分纵深攻击力量,肢解对方战斗体系,再分片围而歼之。
1950年11月27日子夜12时,志愿军对新兴里发起进攻。由于气温低,志愿军大部分枪支的撞针被冻断,手榴弹也揭不开盖子。狭路相逢的战斗变成肉搏!长津湖畔,中美双方短兵相接,厮打在一起。不少志愿军战士临死都咬着敌人耳朵、鼻子,有的战士牺牲时,两只手紧紧扼住敌人喉咙。这些“最可爱的人”知道,自己将长眠于长津湖畔了,血肉身躯就是杀死敌人的最后一颗子弹……
苦战三天三夜,志愿军付出了伤亡及非战斗减员1万人,全军冻伤22%的代价,成建制地歼灭整个北极熊团。
历时28天的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降下帷幕。
此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会战之一,朝鲜战争的关键转折点,并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志愿军第九兵团击溃美军陆战第一师,全歼北极熊兵团,将越过三八线东部战区敌人彻底驱除,打破了美军主力师团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样的战果,实属不易,那是用无数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今年96岁的老军医于芝林曾亲历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距离他在朝鲜战场上,被炮弹炸伤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
1950年10月,24岁的他跟随部队进入朝鲜。紧急入朝的10万多名志愿军,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在冰天雪地中行军,以惊人的毅力悄然抵达战场。
为了尽快形成对敌人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于芝林和战友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行进在崇山峻岭中。他回忆:“当时温度接近-40℃,战士们衣着单薄只能裹被单行军,趴在雪地中隐藏,强忍严寒饥饿也一动不动。战士们大多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冻掉手指、被截肢再痛也不哭”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1营2连的战士周全弟也亲身经历了,在71年前的长津湖战役中,极度的严寒让他失去了双手和双腿。
1950年随着部队秘密入朝时,他只有15岁。在长津湖战役中,他和战友要在黄草岭潜伏三天三夜,负责堵截从此处逃跑的美军陆战一师,为了不暴露目标,趴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纹丝不动。
他回忆:“那一年,朝鲜遭遇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志愿军们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靠着雪水拌炒面充饥。身上带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实在饿的遭不住,炊事员拿出身上仅剩的一包海椒面,战士们拿雪拌着吃,一人半缸,勉强充饥。”
来源:共青团中央
延伸阅读:

电影《长津湖》里没讲的四件事,见证抗美援朝的艰难与伟大

国庆长假看了电影《长津湖》。我最想说的是:长津湖战役的意义,乃至抗美援朝的意义,不止在一部好电影里。

比如下面这几桩,同样发生在长津湖战场上,却在《长津湖》电影里并未被提及的“小事”,却同样充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足以让我们真正认识那场战争。

1:吃草根的战士

说到长津湖畔零下三十五度酷寒里,那些穿着单衣发起冲锋的志愿军战士。好些后人都在痛惜他们“缺棉衣”。但在许多亲历者们的记忆里,当时比缺棉衣更严重的,是缺粮。

缺到什么地步?以当时志愿军某军的后勤报告为例:从长津湖战场到后方,就算军部所有汽车都用上,也只能做到五天往返一次,运来68万斤食物。可这五天里,一个军的食物消耗量却高达85万斤。“光是部队每天吃饭,都无法保证”。这还是在一路顺利,没有遇到美机轰炸的情况下。更多的情况是,大量的粮食物资被炸毁在路上。27军45辆汽车,第一次运输就被炸毁39辆。有时从后方起运两三万斤粮食,能平安到前线的,不过两三千斤。

所以在长津湖战役总攻前,“缺粮”成了严重威胁。《长津湖》电影里“易烊千玺啃土豆”的一幕让人动容。但能吃上土豆的部队,都算是条件相当好的。当时即使是师首长,大多也只能分到两个土豆。有的师三两天没有粮食送到,有的即将担任主攻任务的连队,断粮竟长达一个星期。饥寒交迫的战士们只能用刺刀挖掘冻土,挖出草根充饥……

但是,在前线采访的志愿军记者却亲眼见证,即使在啃草根的情况下,战士们仍然斗争昂扬。在战斗的间隙,战士们会兴冲冲的讨论着“仗打完了祖国富强了会是什么样”。有的年轻战士憧憬着将来家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天天过年一样”的日子。热烈的憧憬之后,就是寒风呼啸里,那一场无比残酷的战斗。

多少可爱的战士,就是满怀着这样的热望,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下,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展开一场场殊死拼杀。他们之中很多人,都长眠在这片战场上。

2:拉不上阵地的大炮

电影《长津湖》里,七连神准的迫击炮,叫吴京扮演的“伍连长”兴奋到“喊爹”。不少观众却大惑不解:怎么我军只能用迫击炮,大炮哪去了?

其实,长津湖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们,当时更是“盼大炮”。虽然好些“历史票友”常说我军在长津湖“以多打少”。但在长津湖的新兴里、柳潭里等地,遭到我军压缩的美军,数量却超出我军预估的四五倍,火力更是绝对优势。

而被许多“神剧”刻画为“少爷兵”的美军,作战能力其实十分凶悍。就以新兴里战场为例,美军往往在夜战里收缩阵地,天亮后迅速对我军发起反冲锋,每一次反冲锋,他们都会先以强大火力掩护步兵冲锋,一旦步兵被我军击溃,其坦克就会正面佯动,主力绕到我军侧翼攻击。哪怕我军在夜战里突破了敌阵地,美军士兵也会趁夜潜伏,然后在我军背后疯狂反扑。志愿军在进攻新兴里一栋房子时,就遭到了美军这种“难缠”打法,反复攻击五次才肃清残敌。

在这种拉锯战般的煎熬里,如果有大炮,仗就好打多了。可新兴里战场上的27军参战各部,总共才27门大炮,每一门炮在进入阵地前,都常遭到美军飞机的轮番轰炸扫射,有的大炮就算抵达作战位置,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里,也难以拉上阵地。在缺少机械化装备的情况下,想把一门炮拉上阵地,就要动用16匹马。于是少数好不容易上了阵地的大炮,才打了七八发炮弹,新兴里残敌就已逃窜。

更让人痛心的是,比起电影里“美国飞机扫射七连”的一幕来,美国歼击机对我军重炮部队的扫射却更凶残。新兴里战场上的我军炮兵刚撤出阵地,立刻被美国飞机盯上,16架美国飞机对我军炮兵进行了近四个小时的疯狂扫射,全炮团仅战马就损失87匹,前线记者记载“死人和死马躺满了山谷中的雪地……炮团还没有全部投入战斗,就损失了一个营的战斗力。”

就是在这遭到敌人凶残反扑,且得不到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我军硬是将新兴里的敌人包了饺子,成建制歼灭敌第七师31团全部和32团一个营以及榴弹营全部。特别是这个团长与代理团长先后被我军击毙,全团完全被我军吃掉的“第七师31团”,就是被看做美军“王牌”的北极熊团。

3:用尿把枪栓滋热

长津湖血战里,中美双方打红了眼,激烈的战斗不止在电影中的新兴里。比如被我军压制在柳潭里的美陆战一师第七团和第五团,也对我军柳潭里的两个高地展开疯狂反扑。特别是1282高地的争夺战里,高地在一整天里反复易手,最终在天亮时被我军守住。参战的27军3连全连232人,最后仅剩32人。该连副连长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敌人的火力太强了……冲锋的时候,千万别喊,别出声,悄悄打。”

而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早期,多少烈士以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

在下碣隅里东南角1071.1高地争夺战里,28岁的杨根思拉响炸药包,与四十多个敌人同归于尽。当天下午,美国陆战一师为增援下碣隅里的美军,又派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特遣队。这支特遣队也很快与我军交上火。可此时的志愿军,已经严重困难,以一位参战老兵的回忆说:零下二三十度的酷寒里,志愿军战士的枪栓都已经冻到拉不开。作战时竟然要“用尿把枪栓滋热”,但就是这样的困境下,志愿军依然勇猛进攻,叫特遣队陷入分割包围。

最后,经过两名美国被俘军官的喊话,在这处被美国人称为“活地狱溪谷”的战场上,最后240名“特遣队”残兵向我军缴械投降。与其说,他们是被同胞劝降,不如说,是倒在我军坚韧的意志面前。

4:抢不到的物资

每当说起抗美援朝早期,我军的困难处境,也常有“军迷”大惑不解:没有吃没有穿,我们可以从美军手里缴获嘛。事实是,从美军手里抢吃抢喝,比从美军手里缴枪还困难。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一位亲历朝鲜战争前线的老记者,就在其回忆录里感慨说,上世纪50年代美军的供应水平,比八九十年代人民解放军的供应水平还要好。每次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堆积如山的,都是美军的牛肉罐头、猪肉罐头、奶粉等物资。可是这些诱人的物资,大多到不了志愿军战士手中。因为美军飞机很快就会杀来,对满地美军尸体狂轰滥炸,多少物资就这么眼睁睁炸没。

甚至,我军在长津湖战役里缴获的大量美军汽车、坦克等装备,由于当时部队缺少会驾驶的战士,也只能白白扔在原地,大多被美军炸得精光。

特别是让多少我军战士愤怒的是,美军撤走时,也常将仓库搬得精光,搬不走的物资他们宁可炸掉烧掉。长津湖战役尾声阶段,88师收复朝鲜兴南港时,部队刚接近港口,美军就把所有物资统统引爆。“看着冲天大火,指战员都摊倒在雪地上”。

这“快速炸物资”的操作,也让美军在回忆朝鲜战争时无比自豪。很多美军还因此立功。单是仓皇逃出的美国陆战一师,就获得了87枚勋章。可在长津湖战役之前,美国人并不是这么想。

比如,当陆战一师被围的消息传来时,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军陆战队司令特文宁只是轻松的说“我真为那些中国佬感到惋惜”。而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美联社记者也嘲笑说“中国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

而就是这样一个让他们满怀蔑视的国家,在一场长津湖血战后,竟然让他们有逃出生天的庆幸,让他们会为捡一条命,多炸掉一些物资连呼幸运。美国女记者希金斯讽刺说:“他们(美军)如果再受到一次打击,究竟还有没有再次逃脱的力量”。

看懂这样的对比,相信每个人都会明白,一场抗美援朝战争,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当得起我们怎样沉甸甸的敬意。

参考资料:孙佑杰《鸭绿江,告诉你》、罗学蓬《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