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60:越是莫名其妙,越有合理逻辑

材料:

(太长了,白话走起。)

白话:

张释之跟随文帝,来到禁苑中养虎的虎圈。

文帝向上林尉询问禁苑中所饲养的各种禽兽的登记数目,先后问了十多种。上林尉仓惶失措,左右观望,全都答不上来。站立于一旁的虎圈啬夫(sè fū,既农夫)代上林尉回答了文帝的提问。文帝十分详细地询问禽兽登记的情况,想考察虎圈啬夫的才能;虎圈啬夫随问随答,没有一个问题被难倒。

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信赖。”于是,文帝诏令张释之去任命啬夫为管理禁苑的上林令。

张释之停了许久,走近文帝说:“陛下以为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文帝回答说:“他是长者。”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呢?”文帝答:“长者。”

张释之说:“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被称作长者,他们两人在论事时尚且有话说不出口,哪能效法这个啬夫的多言善辩呢!秦王朝重用刀笔之吏,官场之上争着用敏捷苛察比较高低,它的害处是空有其表而无实际的内容,皇帝听不到对朝政过失的批评,却使国家走上土崩瓦解的末路。现在陛下因啬夫善于辞令而破格升官,我只怕天下人争相效仿,都去练习口辩之术而无真才实能。在下位的受到在上位的感化,比影随景,响应声还快。君主的举动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您说得好啊!”于是不给啬夫升官。

文帝上车返回皇宫,令张释之为陪乘。一路上缓缓而行,文帝询问秦朝政治的弊端,张释之都给以质直的回答。车驾返抵宫中,文帝任命张释之为公车令。

这故事讲的是:张释之,官至廷尉,主管司法审判,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这人在史书上挺有名,不少名人都评价过他:严守法度。换句话说:他业务能力不错。

他人生前半段有点意思。

张释之做官,起自骑郎,也就是文帝的骑兵保镖,但他这个骑郎是花钱买的。上岗之后,一干就是十年,未有升迁。

可以看出,张释之是有一定政治目标的,他就是想做官,要上进,不然衣食无忧想不到做官,更熬不了十年。得不到升迁,原因或许很多:皇帝骑郎不少,张释之不出挑;或者没有袁盎一般的机遇和眼光;又或者没机会向文帝展露才华。

总之,他混沌了十年,终于在要辞职的时候,遇到了贵人:袁盎。

袁盎时任中郎将,是张释之上司,把张释之推荐给了文帝。理由是“知其贤”,就是他认为张释之很贤明。说实话,“贤”这个东西,很主观,没有标准,无法量化,仅是他觉得张释之不错。

真爱也不过如此吧。

什么是真正的贵人?不是他有什么,而是他不仅有,还愿意拿他有的,实际帮助你,不然都是空。袁盎就是张释之的大贵人。这种推荐还不是出于利益、或是关系,而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味道,是同一类人的同频共鸣

从张释之往后仕途上的种种表现来看,他跟袁盎就是一样的人,很直,有话就说。

张释之见到文帝后,聊起了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来了句:“不要高谈阔论,整点贴近生活,马上能实施的。”于是张释之聊起了秦亡汉兴的原因。文帝很高兴,让他做了谒者仆射(pú yè),是个管礼仪和传话的官儿。

看这段我就想到贾谊,他给文帝的只言片语,都被记在了史书上。而张释之与文帝的这次交谈,什么都没留下。至少说明两点:第一,张释之说的,真不怎么样,才华有限;

第二,秦亡汉兴的原因,并不贴近生活,也不能马上实施,文帝听了还高兴,原因是文帝作为一个偏藩入主,在动荡后接手风雨飘摇的政权的皇帝,当前最关心的是稳定,保住他现有权位,而不是什么利国利民。这是大政治家,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

而,张释之也只是拣文帝爱听的讲,他有一定的政治敏感。这也是他跟袁盎最大的不同,俩人虽说都很直,但袁盎是直中直,不会拐弯抹角,张释之是曲中直,比较迂回,说话懂得给对方留三分面子,又达到劝诫的目的。

张释之见过文帝之后,尽管表现差强人意,但也升了官,虽说升得不多。尽管张释之才华不是很高,但敏锐的文帝还要用他,应该是文帝感觉到他和袁盎是同一类人,可以用来巩固自己势力,用来对付功臣集团。想想后来文帝把他安排去当廷尉这么个得罪人的差事,就能看出这么个道理。张释之自己肯定也明白,所以廷尉干得特别好,只要能把工作干好,获得皇帝赏识,就算得罪太子和梁王也不怕呀……

张释之升官之后,一次陪着文帝来到上林苑,发生了文章开头的故事。

讲真,我第一遍看今天这段材料的时候,是懵逼的。

我不明白,张释之跟这个啬夫,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干嘛要莫名其妙断了人家的升迁路。我也不明白,张释之的说辞前后矛盾,文帝为什么还要听他的?

文帝询问上林尉,林中禽兽的登记数目。我查了一下上林尉的工作职责,至少在文帝时期他就是管这个的。文帝问了十来个问题,一个都答不出来,证明这个上林尉工作时在摸鱼,吃空饷。

而上林尉下边的啬夫能对答如流,说明啬夫是真正干实事的那个。上林尉连基本的情况都不了解,尸位素餐说的就是这种人。

但诡异的是,上林苑作为帝王的私家园林,上林尉有机会且有胆量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搞摸鱼,说明什么?说明他有恃无恐啊,背后有人给他撑腰,而这伙人不怕汉文帝。

文帝在了解了啬夫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之后,下令要把啬夫直接提拔到上林令,直接管理整个禁苑,官阶高于上林尉,这是越级提拔。而负责传达这个指令的人,正是张释之。

张释之与啬夫无冤无仇,为什么莫名其妙地要阻止文帝提拔啬夫?

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张释之要抓机会表现,他的志向就是当官,憋屈了十年终于看到前途,一个谒者仆射不会让他心满意足,当然要抓住机会表现,要上进。而且,头次和文帝见面,聊了秦亡的原因后,给文帝聊高兴,升了官,这次也是一样啊,换汤不换药的来了一遍;

第二,张释之的政治敏感,让他察觉到了上林尉玩忽职守背后肯定有不正常的因素。他搬出了周勃、张相如说事,这两位都是开国勋贵,实力、威望、影响力都还很大,这样的人在文帝一朝,是皇权的巨大障碍。

张释之把上林尉的一问三不知,跟周勃、张相如的口不能言,作类比。潜台词很丰富,言下之意就是上林尉可能有周勃等勋贵做后台,今天文帝出于对上林尉的不满,而越级提拔了啬夫,很容易让上林尉背后那原本在逐渐松散的勋贵集团,一下子感受到来自皇帝的威胁,反而抱成一团,更对文帝掌权不利。

第三,这么越级提拔,违反了游戏规则。当时提拔人不是这么玩儿的,皇帝要提拔人才,要么是用有名望的人,要么是经人推荐给文帝。总之,绕不开权贵这个阶层。

现在,文帝因为啬夫噼里啪啦的一顿输出,直接把他从底层提到上林令这个位置,这是什么?这是对旧遴选制度的挑衅啊,这在权贵阶层看来,是皇帝要自己直接联系人才的信号。

这对权贵们来说是有隐患的,谁拥有了人才渠道,谁就拥有了建立联盟的基础。一旦皇帝能绕开权贵们的引荐,自己直接接触、提拔人才,那么权贵们在这方面就没有优势了。也就是说,人才们不用依附权贵,而直接效忠于皇帝。

假如,此先例一开,那么很可能天下做下属的都会纷纷效仿啬夫,如此,在上位的人又怎么能再稳坐庙堂呢?

这是当时的规则,屁股决定脑袋,张释之也不能例外,既然吃到了旧遴选制度的红利,那屁股就不能再坐歪了。

所以,我们换个角度看,为什么张释之几句话就能把啬夫快到嘴边的上林令给撸掉?是因为啬夫朝中无人啊。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贾谊贾太傅,能力超群吧,那篇《过秦论》写得太好了,一篇《治安策》连教员都评价说“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这么厉害的一人,文帝本来都想对他委以重任,结果呢?功臣们几句话,就让文帝打消了这种念头,还把贾谊外放到了长沙当太傅。为什么?朝中后台不够硬。

贾太傅尚且如此,更遑论上林啬夫。

我们再来品一品张释之劝诫文帝的话,有没有道理?

要我说:就是前后矛盾,没有道理。

首先他评价啬夫是多言善辩,其实啬夫“口对响应,无穷者”是出于对工作很了解,这是工作态度能力。要说多言善辩,张释之本人也不差的,而且他自己就是靠进言获得提拔的。

其次,他说秦亡于重用刀笔吏,导致了官场上形成浮夸风气。这是没什么道理的,秦亡的原因有很多,绝不是重用了什么人就导致灭亡。张释之这么说太片面了,纯粹就是为自己的论点套依据。

再次,朝廷用什么人,是上层的意志,下边执行层的人只是迎合而已,这就是“夫下之化上”。既然如此,按照张释之的这个说法,真正亡了秦国也应该是秦朝真正的统治阶层。又何来在下位的刀笔吏亡国亡政之说呢?

所以,张释之的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

而他这些前后矛盾的理由,汉文帝不可能听不出来,但文帝还是愿意听他的意见,取消对啬夫的提拔,还顺便把他提到了公车令的岗位。

这是为什么?

还是那句老话:实事求是,因时因势择人而用之。

文帝当时的情况是权力还没有完全在握,功臣集团对朝政和皇权还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张释之作为袁盎引荐的人,正好可以为文帝所用,既是用来巩固自身势力,以对应功臣集团,又可以给更多在朝中如袁盎、张释之一般的无甚根基,又想通过亲近皇权而谋求上进的这么一批人,再立一个标杆,来争取更广泛的潜在支持。

所以,莫名其妙的事情背后,总有合理的逻辑。

(0)

相关推荐

  • 什么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汉时期中央官僚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确立于秦朝建立之后,后为汉朝所继承,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为三省六部制度所代替.到唐朝时,三公成为荣誉性官衔,九卿则成为具体事务性官僚机构. 一. ...

  • 【文帝】十二、动物园的故事

    人这一辈子,如果从事的工作恰好是自己的爱好,那真是太幸福了.当年韩信跟着项羽做侍卫,一干就是四年,最终把韩信憋屈的离职奔汉.虽然韩信练剑,但是他的爱好真不是当个剑客. 其实在汉朝,还有个比韩信更憋屈的 ...

  • 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十一)

    开元四千七百十八年 纲鉴易知录 东汉纪 (距今时间:1995年 - 1800年) 东汉纪(公元25年-220年),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历史,这是重续汉朝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缔造出了著名的光武中兴.明章之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二十八:喋喋不休

    西汉文帝时期,有一位法学家,名叫张释之.他历任谒者.谒者仆射.中郎将等职,因向汉文帝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补任廷尉之职.廷尉是当时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张释之在任上直言敢谏, ...

  • 汉初名臣张释之的劝谏之策

    中国自古不乏文臣死谏规劝皇帝的案例.良药苦口虽利于病,但逆耳忠言一旦触怒了皇帝,不仅劝谏不会被采纳,还很有可能招来祸患.而汉初名臣张释之作为刚正不阿.直率敢言的谏臣,不但每次都能使汉文帝采纳自己的意见 ...

  • 读通鉴(69)文帝的用人逻辑

    读通鉴(69)文帝用人的逻辑 注:今天我们谈论文化.传统和集体思想,就一定绕不开老祖宗创造的各种逻辑体系,<易经>不仅在今天只有极少数人能看懂,在古代也只是极少数的人看得懂,但是任何一个朝 ...

  • 5天超60万客流!解构花都雅乐城开业即火的操盘逻辑

    五一黄金周"爆红法则",雅居乐商业秀出三大运营术! 图片来源 | 雅居乐商业 作者 | 陈羲龙 视觉设计丨徐娜 商业,城市发展进程中决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核心关键词,既象征着城市 ...

  • 独家揭秘丨长岭资本宣布三期基金超募完成:4年吸金60亿背后的老年产业投资逻辑

    聚焦老龄化长期布局,吃到时代的复利. AgeClub线下活动预告丨ABI·2021中国老年产业商业创新大会,4月21-23日将在北京举办,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编者按: 新冠疫情持 ...

  • 资治通鉴:刘邦讳疾忌医背后的权力逻辑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十二年 前195年 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曰:"疾可治."上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 ...

  • 《资治通鉴》刑不上大夫的权力逻辑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文皇帝十年 前170年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译文]将军薄昭擅杀汉使.皇帝不忍心加害, ...

  • 5本智商在线的仙侠小说,情节逻辑严谨,越嚼越有味道!

    大家好,我是小马哥,今天给大家介绍几本智商在线的仙侠小说,高口碑高人气,适合书荒的老书虫.一起来看看. 智商在线的5本仙侠小说,情节逻辑严谨,越嚼越有味道! 一.<青玄道主> 作者:中原五 ...

  • 《资治通鉴》:越有才的人,提拔前越要压,这样对大家都好

    别人有才,直接重用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先打击一下他,再提拔一下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就不怕人才就这样流失吗?在这个急需人才的时代,这样的做法还适用吗? 其实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虽然我们身处的时代有所不同 ...

  • 1分钟画图 60分钟整理逻辑

    画图有简便的方法,整理思维逻辑,就要看你的内涵量了. 画完这幅思维导图,再去看它的结构的时候,发现如果把"目标"的两个分支,放在超级马里奥的头上会更好. 想告诉大家,思维导图是为了 ...

  • 耿莲凤一曲《毛主席派人来》越听越有味道,60年代红歌,百听不厌

    耿莲凤一曲《毛主席派人来》越听越有味道,60年代红歌,百听不厌

  • PS调色的底层逻辑,色相60°理论及色相饱和度工具的原理及使用

    PS调色的底层逻辑,色相60&#176;理论及色相饱和度工具的原理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