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飨燕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唐杜佑《通典》亦云:“时会殷同附殷周以前,天子有迎劳飨燕诸侯之礼。”飨燕之礼分为飨礼和燕礼两种,虽然其都是用酒宴招待宾客的礼仪,但在先秦时候,飨、燕是有严格区别的。《周礼注疏》云:“飨,亨大牢以饮宾,献依命数,在庙行之;燕者,其牲狗,行一献四举旅,降脱屦,升坐,无筭爵,以醉为度,行之在寝。”《左传·宣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成十二年》杜预注亦云:“享有体荐,设几而不倚,爵盈而不饮,肴干而不食,所以训共俭。宴有折俎,相与共食。”此即古人所说的“飨主于敬,燕主于欢”,二者仪节完全不同。古时王者待宾,有飨、食、燕三礼,飨礼最重,有太牢有酒,以致肃敬,行九献或七献、五献之礼;食礼主于饭,无牢无酒;燕礼,则以饮酒为主。飨、食二礼行于庙,燕则行于寝。待上公,三飨、三食、三燕;侯伯、子男则依次递减之。今存《仪礼》十七篇有《燕礼》而《飨礼》已亡,先秦飨礼的大致情况只能从《仪礼·聘礼》和《周礼》以及春秋内外传中管窥一二。

《仪礼·聘礼》:“公子宾,壹食再飨,燕与羞做无常数。”郑玄注:“飨,谓享大牢以饮宾也。”飨礼是天子招待诸侯、或诸侯间相互之礼,要在宗庙举行。飨礼享太牢以饮宾客,但并非真正的大吃大喝:牛牲要“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郑玄注说“享则半解其体而荐之,所以示共俭。”先将牛牲分成两半,留下中间的脊背,再将两半各分三部分,放置在俎上,安置于客人案前。飨礼中的酒肉大多时候都是摆放陈设而已,宾主双方并不实际饮用。双方站立后,依尊卑次序,进献完毕,即告结束。《诗经·七月》中说“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其大意就是用两樽酒和羔羊招待客人,宾主登上国君接待外宾和国人的朝堂,举起像犀牛状一样的酒器,并祝其万寿无疆。这句诗清晰的反映了飨礼中对献酒爵数、饮酒数量的限制。《周礼·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礼,……飨礼九献,食礼九举”,而诸侯、诸伯之礼则是“飨礼七献,食礼七举”,诸子、诸男“飨礼五献,食礼五举”。所谓“献”,礼饮酒之例,凡一献之内有献、酢、酬三节,就是主人酌献宾,宾酢主人,主人酬宾。如是者九,谓之九献。七献五献同理类推之。在《周礼·秋官·掌客》中,也有“礼上公……三飨、三食、三燕”之说,又云“侯伯三飨、再食、再燕”;子男则“壹飨、壹食、壹燕。”这无不说明,飨礼举行的地点和进献程序,决定了其场面之严肃和隆重。同时,饮宴过程中的奏乐也是飨礼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正是以礼观乐,而非饮食吃喝。先秦时期的飨礼一般多在大射、养老或锡命、祭祀等礼典中进行。《周礼·春官·司服》云:“享先公、飨射,则鷩冕。” 郑注:“飨射,飨食宾客与诸侯射也。”此处所谓飨射,即有飨有射,先行飨礼,后行射礼,最后再行飨礼。其“飨”,自然就是天子大飨,“射”,也自然为天子大射。

根据文献描述来看,飨礼的步骤,大致包括迎宾、献宾、作乐、饮食、娱乐和习射、送宾等仪节。《礼记·仲尼燕居》云:

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筲》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下管,播乐器,令奏鼓楝。大飨亦如之。”郑司农注:“登歌,歌者在堂也。”贾疏:“此大飨,谓飨诸侯来朝,即《大行人》上公三飨、侯伯再飨、子男一飨之类。”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十五》云:“此即《礼经》之升歌,其节在金奏之后,下管之前,堂上鼓琴瑟以歌诗也。”

先秦飨礼,在《左传》中有颇多记载: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朝觐周王,“王飨礼命之宥”,就是宴会后加上币帛以助欢乐;襄公四年,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左传》很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晋侯与鲁国使臣相见的飨(享)礼,完美描述出了礼乐精神:

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昭公二年,韩宣子聘鲁,赞叹“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见其飨礼之观乐。由此可知,飨礼的安排,礼乐教化是其最主要内容,且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令人遗憾的是,《仪礼》中《飨礼》一篇早已亡佚。清人刘文淇在《左传旧注疏证》因之感叹道:“享(飨)礼今亡,其用乐仅见于此传。”但清代著名学者惠栋则认为“乡饮酒即古之飨礼”,近代礼学大师刘师培也认为古之飨礼与《仪礼》上的乡饮酒礼节基本相同。

飨主于敬,燕主于欢。古天子、诸侯、族人各有燕礼,惜多已亡佚,《燕礼》篇所记乃诸侯之燕。在《礼记训纂》中,朱彬引宋代著名经学家吕大临之说:“古之君臣宾主之相接,有飨有燕有食,飨礼亡矣,独燕食之礼存焉,仪礼公食大夫礼是也。见于传记者,飨以训,燕以示慈惠,飨有体荐,燕有折俎。”又云:“几设而不倚,爵盈而不饮。此燕飨之别也。”吕氏此说,清晰的给出了飨燕二礼之别。

诸侯之燕的举行地点,《燕礼》篇云:“膳宰具官馔于寝东”,是在“路寝”举行。古天子有六寝:路寝一,小寝五;诸侯有三寝:路寝一、小寝一、侧室一。路寝即正寝,乃天子诸侯听政理事之所;小寝则是休息之地。“膳宰具官馔于寝东”,此言燕礼开始之前,有司陈设各种器物。《周礼·宰夫》职:“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客赐之飧牵,与其陈数。”负责陈设的即此“宰夫”之职,将肴馔陈设在路寝的东侧,编钟、编磬、钟、镈、鼓、篚、洗、罍等一应用品陈设于堂下东、西两阶之间各自具体位置。

贾公彦疏引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曰燕义者,以其记君臣燕饮之礼,上下相尊之义。”“燕”,同“宴”。郑注又说:“诸侯无事,若卿大夫有勤劳之功,与群臣燕饮以乐之,于五礼属嘉礼。”贾疏同时又解释了更详细的燕礼之用的:

燕有四等:诸侯无事而燕一也,鲁颂于胥乐兮是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劳二也,记宾及庭而奏肆夏是也。卿大夫有聘而来,还,与之燕三也,四牡劳使臣是也。四方聘客与之燕四也,郊特牲宾入大门而奏肆夏,又聘礼燕与时赐是也。

燕礼的仪节比较简约,以饮酒为主,有折俎而没有饭,只行一献之礼,意在尽宾主之欢。所谓“折俎”,乃杀牲解析牲体后置于俎上之意。《燕礼》:“膳宰设折俎。”郑注“折俎,牲体骨也。”《特牲馈食礼》:“荐脯醢,设折俎。”郑注“凡节解者皆曰折俎。”《士冠礼》:“有干肉折俎。”郑注“折其体以为俎。”贾疏“或为豚解而七体以干之,谓之干肉。及用之,将升于俎,则节折为二十一体,与《燕礼》同。”燕礼因其地点和规模,仪式也就随意的多。孔颖达疏:“崔氏云:燕者殽烝于俎,行一献之礼,坐而饮酒,以至于醉。”但必须要明白的是,燕饮之礼虽然“主于欢”并仪式简约,却非肆意酗酒嬉戏,而是有着严格仪节规范的:

与飨礼上的牛牲不同,燕礼上的牲是狗,并且要在路寝门外东边烹煮。古者,路寝外东西两侧均有灶,吉事用东灶,凶事则以西灶。古人飨宴之时于郑重场所以牛、羊、豕,相对随意之场所则多以犬。燕礼举行前和射礼、乡饮酒礼一样也需要先请“宾”,燕礼之宾,一般由国君指认某人出任。燕礼举行前,要有小臣去“戒与者”,就是去告知被邀请的人。若是与异国使臣举行燕礼,君主还要在大门之内迎接,并揖让而升堂。燕礼的座次是主宾在西北方位堂上户、牖之间,介宾坐西南方位,然后依次是北、南之位。主人居东位。主人敬酒也是以此为顺序。燕礼要设摈者安宾察仪,献酒行礼后即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诗·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燕礼也要奏乐,招待卿大夫的之乐和招待异国使臣之乐、以及国君出席与否都不尽相同。《周礼·宰夫》职:“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客赐之飧牵,与其陈数。”《周礼·膳夫》职:“王燕饮酒,则为献主”,并掌王及王后等之饮食膳羞。郑注:“膳宰,天子曰膳夫,掌君饮食膳羞者也”,为食官之长。《燕义》则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礼记正义·燕义第四十七》载郑玄注曰:“使宰夫,本亦作‘使膳夫’。”燕礼的“主人”,和大射仪一样,为此“膳夫”之职。王者尊也,以其职代国君行献酬之礼。《燕礼》之“献酬”,即主人酌酒献宾、宾酢主人、主人酌酒献君、君酢主人、主人酬宾以后为宾举旅诸仪节。又,《燕义》云“臣莫敢与君亢礼”,饮酒之礼,使大夫为宾,遣膳夫为主人,献酢相亢答。若君为主人,则是臣与君相亢,故云臣莫敢亢礼。而燕礼之用乐,《燕礼》篇所记亦颇为详细,此不赘引。

《仪礼》有《燕礼》一篇记燕礼之法,《礼记》有《燕义》一篇记燕礼之义。《礼记·射义》云:“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举行燕礼时还要伴以射箭以乐宾及卿大夫,其仪同射礼,或者说射礼本就是燕礼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根据《燕礼》,其节大致十一:

一、主人献宾。郑注:“主人,宰夫也。”

二、宾酬主人。

三、主人献公。

四、主人受公酢。

五、主人酬宾。

六、二人媵觯,公取媵觯酬宾,遂旅酬。

七、主人献卿。

八、二人再媵觯,公再行一觯为卿举旅酬。

九、主人献大夫。

十、举乐娱宾。乐用《肆夏》、《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南陔》、《白华》、《华黍》等篇,分别用于不同身份不同地点。若用舞,则配以《勺》。

十一、无算爵。

《燕义》云:

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和宁,礼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故曰: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朱子云:

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防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而言,其礼意之厚如此庶乎?(《五礼通考·卷一百五十七》“飨燕礼”)

先王制礼,寓意精深,几乎每一个环节皆赋予殊为深刻的礼义内涵。“君”虽贵为一国之尊,但礼乃双方之行为,在燕礼中,每次臣下向国君行礼之后,国君均要以礼答拜之,此即《燕义》所谓“礼无不答”。“礼无不答”即礼尚往来,由此答拜之礼继而引申到君臣之道,此即《燕义》所云“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不虚取于下”,此乃儒家圣贤之意所提倡的君臣之道重要原则。《燕义》解释说:“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礼无不答可谓是对国君的一种警示或提醒:不能单纯要求臣下尽心竭力,而自己没有相应责任。在儒学圣贤之意中,所谓“君臣”关系,本就是一种责任对等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在礼仪场合是如此,在治国之道上更是如此。《曲礼》孔颖达疏云“人君行礼无有不敬”,“君”要对臣以敬,对于邦国有功勋者,更要以爵禄报答之。如此,才会有君臣之和谐与邦国之安宁。《论语·八佾》篇载孔子之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离娄下》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此“君臣有义”之原则,在儒学经典中是清晰而一贯的。清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皇疏》曰“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故《燕义》云:“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此乃儒学所说君臣上下之大义。所以郑玄《三礼目录》亦云: “名曰燕义者,以其记君臣燕饮之礼,上下相尊之义。”

《中庸》云:“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郑注:“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觚于其长,而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此言祭毕而族燕,故清人朱彬《礼记训纂》亦引吕大临之说,则又言燕礼因燕者不同而在使用范围上大致有四:

古之燕礼,有天子燕诸侯者,湛露之诗是也。有燕群臣者,鹿鸣之诗及记云‘君与卿燕则大夫为宾,与大夫燕亦大夫为宾’是也。有燕宾客者,则记云“若与四方之宾燕”,聘礼云“燕与羞、俶献无常数”,掌客云“上公三飨三食三燕”是也。有燕族人者,文王世子云“公与族燕则以齿”是也。(《礼记训纂·卷四十七》“燕义第四十七”)

《五礼通考》秦蕙田则云天子燕礼有六:

一燕诸侯来朝,诗蓼萧湛露是也。二燕诸侯有功,诗彤弓是也。三燕群臣,诗鹿鸣是也。四燕臣有功,诗六月云吉甫燕喜是也。五燕亲戚故旧,诗伐木是也。六燕诸侯之聘客,左传王以文伯宴是也。

而诸侯燕礼则有五:

诸侯燕礼有五,一两君相燕,司仪云诸公相为宾,左传晋侯以公燕于河上是也。二燕群臣,仪礼燕礼是也。三卿大夫有王事之劳及因聘而还燕之,诗四牡劳使臣是也。四燕四方聘客,聘礼燕与时赐是也。五燕天子之使,左传周公阅来聘飨之,有飨则亦当有燕也。(《五礼通考·卷一百五十八》)

《通典·卷七十四·礼三十四》沿革三十四,宾礼一。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元和人,清代著名汉学家。其父祖三世传经,皆治易学。

刘师培《礼经旧说·卷四》。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出身礼学世家,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1917年被被聘为大学教授,讲授中古、“三礼”、《》和训诂学,兼职学附设国史编纂处。刘氏经学造诣极高,为晚晴首屈一指的经学大师。时与章太炎(字枚叔)齐名,合称“二叔”。

《礼记训纂·卷四十七》燕义第四十七。朱彬,字武曹,江苏宝应人。(1753--1834) 乾隆六十年举人。著有《经传考证》八卷,《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游道堂诗文集》四卷。其《礼记训纂》与孙诒让之《周礼正义》、胡培翚之《仪礼正义》代表了有清一代三礼之学最高水平。

《仪礼注疏·卷十四》“燕礼第六”。

“研经读史、复礼兴乐”,欢迎关注阙里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