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项奥斯卡提名,豆瓣8.8:一曲《婚姻故事》写尽婚姻的残酷与温柔

我还会继续爱你,即使已经没有意义.......

“从此,王子和公主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Happy ending是所有童话故事的结局,但在现实世界中,婚姻却是真正生活的开始。

获得多项电影节提名,并最终摘得第92届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桂冠的电影《婚姻故事》,在136分钟的时间里,讲尽了婚姻的美好与残酷、亲密与冷漠、温情与疏离。让人看完感觉无比真实,并因真实而感到心碎。

这部电影既没有复杂的时代背景,也与宏大的叙事无关,它从头至尾只关注了一件事:一段亲密关系如何走向终局。从这个角度说,也许导演是希望以一段婚姻的解体为切入点,带领观众“窥探”婚姻的面貌,引发对婚姻的思考。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查理和妮可是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妻,他们有一个8岁的儿子,一家三口生活在纽约。丈夫查理才华横溢,是一名话剧导演,由他执导的话剧即将登上百老汇的舞台;妻子妮可曾是一名炙手可热的影视新星,婚后在查理的剧团里担任演员。两个人性格互补,但差异明显。妮可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感觉自己成为了查理的附属品,对此痛苦不堪,而查理却浑然不觉,即使在两人即将离婚的档口,他还忍不住对妮可最后一场演出的演技进行点评。

虽然被漫长的婚姻生活磨灭了激情,但两个人之间还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所以他们都希望希望好聚好散。但这个想法在离婚律师的介入后,逐渐化为泡影。两个人放弃婚姻的选择,逐渐演变为一场残酷而惨烈的离婚大战。在这场“争夺利益最大化”的战争中,曾经相爱的人,成为了伤害对方最深的人。最终他们筋疲力尽、两败俱伤。

在电影的最后,妮可在新的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而之前固执的查理,也放下了内心的防御,开始了自我救赎之旅。只不过,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两位主角之间的情感张力,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了克制和体面,但彼此之间的角力却从未停止。所以,他们彼此最爱也最恨,最亲密也最孤独,最熟悉也最陌生。这种看似矛盾的挣扎,其实颇具普世性。抛开婚姻的外壳,这种情感的角力,在每一个真正经历过情感生活的人那里都不会陌生。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除了产生共鸣之外,我们还有会有很多思考。比如:为什么明明相爱,但却会互相伤害?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处难?在一段感情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又迷失了什么?一段长久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经营?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将结合电影的情节,从“婚姻的真相”和“婚姻的修行”两方面入手,谈一谈自己关于“婚姻”这个话题的思考。

1. 婚姻的真相:没有完美的婚姻,完美的爱人,也没有完美的自己

百万级畅销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哈里斯博士,在其著作《爱的陷阱》中列出了关于爱情的四大陷阱。其中第一个便是:完美陷阱。这听上去并不难理解,但在真正的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忽略它。

这大概是我们从小便受到爱情神话的荼毒——不管是童话故事、畅销书还是好莱坞式的爱情电影,都在向不谙世事的我们传递着着错误的信号,让我们误以为爱情可以唾手可得,经营婚姻毫不费力。但真相却是残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需要真正接受它的不完美和复杂性。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心甘情愿的付出智慧、心血和时间。

从这个角度说,婚姻得以维系的根本,正是依靠对理想生活的放弃和对现实生活的接受。

① 没有完美的关系:爱与痛就像一对亲密的舞伴,时刻携手同行

在电影中,查理和妮可就像是金童玉女一样的存在。在电影开始的8分钟里,是查理和妮可各自的独白,在一镜到底的大段独白中,他们描述了各自眼中的对方。

查理说:“我爱妮可,因为她愿意倾听,总能处理好家庭琐事,帮我和儿子剪头发,作为母亲对孩子从不厌烦……她本来可以成为一个电影明星,但为了我放弃了这一切……”

妮可说:“我爱查理,因为他无所畏惧,极其注意整洁,衣品很好,很独立,会做家务,从容接受我的情绪,很喜欢当爸爸,对于带孩子之类的麻烦事也愿意分担……”

正当我们感觉被塞了一大口狗粮之时,镜头跳转,原来在真实的世界里,他们正坐在婚姻调解师的面前,刚才那些内容,其实是调解师为了让他们追忆当年的感觉而留的作业。

妮可拒绝按照调解师的要求读出这段由她自己写的、温情脉脉的文字——即使查理表示愿意做出表率,她还是选择了拒绝的态度,绝尘离去。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经历过离婚的人,对这样的场景也不会陌生。“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要掐死对方的想法”——据说这是采访美国一对金婚夫妇时,一位妻子的原话。这句话可谓道出了婚姻的真相。

我们必须知道,爱会让我们变得虚弱,当我们打开心门,允许对方进入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要允许自己受伤。爱与痛就像一对亲密的舞伴,总是携手同行。

有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体验美好感觉的蜜月期平均只有6-8个月,很少超过3年。而对于婚姻来说,3年只不过是一个“起步价”,在长久的岁月中,如果不能接受“根本没有完美和永恒的关系”这个现实,就会让自己不断处在失望、沮丧的感觉中,直到意兴阑珊,黯然离场。

② 没有完美的伴侣:每个人都带着各自成长的“伤”,永远没有一个“完美伴侣”能满足我们所有的期待

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说:本质上说,人只有一种关系,就是ta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剩下所有的关系,都是这种关系的翻版。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会对伴侣抱有不自觉的期待,比如期待ta和我们心有灵犀,什么事不用说出来他们就应该知道,比如ta能像父母一样,给我们细致的照顾、爱、鼓励、宽容和支持——这种将伴侣“理想化”的潜意识,常常来自于对我们内心中对“理想父母”的期待。

但是,这种完美期待一定会落空。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带着各自的“伤”生活在世界上。在安全的亲密关系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渴望做被呵护、被照顾的那一个,但却常常忘记对方其实也有同样的诉求。最终,我们会因不满足而沮丧、伤心、愤怒、绝望。

看电影的过程中,弹幕上不断有人批判查理的自私,认为正是因为查理长久以来对妮可需要的忽视,才让妮可最终选择了放弃。妮可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她在第一次见到女离婚律师劳拉时,曾经痛苦的表达过对查理的失望和对自己的迷茫。

“一开始我是一个演员、明星,大家都知道我,可是后来我越来越不重要了,他的事业越来越好,越来越成功,而我只是了那个演过谁谁谁的谁……”

“我无数次地向他提起过,希望能学习如何做导演,然而,他总是跟我说,下一次吧……我想回洛杉矶生活一段时间,我们明明谈好了,可他总有事走不开……”

“我以为生孩子这件事,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事,但到最后我才发现,这其实是我一个人的事……”

这是妮可眼里的故事脚本,这些都是事实,但却一定不是事实的全部。因为所有我们认为的事实,都是“自己眼里的事实”,是带着每个人主观滤镜后的事实,而不是真正客观、真实的事实。

正因为如此,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使用了双重叙事的视角,不断将镜头进行角色的切换,用相对公正和客观的叙事手段来展示婚姻的复杂性。与开头含情脉脉的8分钟相对应的,是电影高潮部分两个人激烈对峙和争吵的8分钟,在那场戏份里,双方撕下了体面的面具,歇斯底里的攻击着对方。在这场激烈的攻击中,我们看到了查理眼中的故事脚本。

查理说妮可“利用他逃离洛杉矶”,说妮可明明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却把对自身选择的不满怪在婚姻上,他说:“你当时明明是快乐的,你只是现在回过头去决定认为自己那时不快乐”。

事实上,婚姻走到了尽头,就像从恋爱到婚姻是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样,绝非一人之功。妮可和查理身上都有对伴侣理想化的期待。所以,在恋爱之初他们不约而同向对方投射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模型,然而又在婚姻生活里因为理想模型的破灭而深陷绝望。

③ 没有完美的自己:过度付出的疲累,会让我们心生怨恨

电影中的很多细节,都显示了在这段关系中,妮可付出的更多。比如儿子明显更喜欢和母亲相处,查理对孩子的陪伴显然不及妮可;再比如双方和各自的律师在一起谈离婚条件时,正值午饭时间,面对菜单,查理竟然无从选择,反倒是妮可,熟练地帮查理点了他最熟悉的口味;再比如已经找好离婚律师的妮可,在查理告诉自己他获得“天才奖”的奖励之后,仍然习惯性的给予查理毫不吝啬的赞赏和鼓励,而反观查理,在两人即将离婚的档口,还是忍不住对妮可的演技进行点评....

表面上看,妮可是自大查理的“受害者”,但实际上妮可的付出,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对于"完美自我"的追求。妮可缺少自信,情绪状态不稳定,所以她有偶尔酗酒和吸食大麻的习惯,正因为如此,查理的独立、冷峻才如此吸引她。让她在恋爱之初轻易的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背井离乡来到纽约和查理一起生活。

在离婚之后,妮可重新找到了自我,容光焕发,正是因为经历了这场离婚的战争,让脆弱的妮可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接纳了自己。她不需要再去依赖一个看上去坚定、有力量的男人,来满足自己对于安全感的需要,而是能够真正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生活中锻造自己结实的人格。

在婚姻中,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但是当一个人用过度付出、隐忍来满足对方时,实际上也在同时累积怨恨。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失去自己、满足别人,而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充分自我负责之后的心甘情愿。

2. 婚姻的修行:在关系中完善人格;在行动中塑造爱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不完整、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适合进入婚姻的,因为ta脆弱的人格很可能无法经受住复杂婚姻的锤炼,伤人害己。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格又是在“关系”中锤炼的,在不完美的关系中,只要我们选择成长,就会磨练出成熟的人格。

人格的完整和高效的行为密不可分,哈里斯教授告诉我们: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行动。当虚无缥缈的爱的感觉散去之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爱的行为来将爱维系下去。

所以,成长人格是“道”的层面,培养和使用爱的行为,则是 “术”的层面,两者互相补充,可以让我们漫长的婚姻生活得以幸福的维系。

① 在关系中完善人格:只有拥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人,才能保持一段长久的关系。

只有势均力敌的婚姻,才能长久。

“势均力敌”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地位、名誉、金钱等这些外在的条件,而更主要的是精神层面以及人格层面的匹配。

从人格的角度说,查理和妮可的原生家庭各有各的问题,所以他们的身上都有很深的自卑情节,但是两个人的表现形式却很不同。

查理的自卑表现在“控制与好胜”上,他与父母关系不好,早早独立,爱整洁、有秩序感,能够自给自足,并能保持对事业长久的专注。

在电影中,导演多次用“space(空间)”的概念来对两个主人公进行性格上的隐喻。妮可评价查理“没给自己留退路就从印第安纳州搬到纽约”,“比任何纽约人都更像纽约人”。相比妮可渴望回到的家乡——空间广旷的洛杉矶,查理反倒觉得钢筋丛林中的纽约才更安全。在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中,查理偏居一隅,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剧场中,专注的将自己的事业做到极致。而他日常中的习惯的场所,是灰暗逼仄的小酒馆,在那里,他仅与几个相熟的剧团成员保持联系。

每一个人都需要空间,对于刻板、强调秩序的查理来说,他需要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封闭的心理空间——其实这也正是他高度自恋、缺少倾听和同情别人能力的根本原因。

影片用许多细节来暗示查理不自觉的控制欲。比如在万圣节,他在孩子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还坚持出去过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也总是态度坚决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不应该让孩子穿长袜、不应该随便给孩子礼物等;在生活中,他有着明确而固执的价值观,总是习惯性的对妮可的表演、发型等各种方面做出评判。

所以,表面上看(在婚姻生活的前十年中),查理处于婚姻关系的强势一方,他掌控着一切——小到公寓里家具的摆放,大到对妮可的诉求总是漫不经心,所以,在跟离婚律师的谈话中,妮可会说:“我感到自己很小。”但是这种力量的优势在妮可的自我觉醒之后,就很快发生了反转。

影评用大量镜头描述了查理在收到离婚通知之后的各种不适应和狼狈,它们都表现出了查理“外厉内荏”的性格特征。

相比较外表强硬、内心脆弱的查理,妮可的自卑表现的更为典型。比如妮可在自述中说自己总是容易受到情绪困扰,同时不断强调自己对查理才华的肯定和爱慕之情,再比如妮可在去洛杉矶之前一夜,仍然会小心询问查理对自己要拍的电视剧的看法;在与母亲讨论的时候,她也会担忧自己电视剧的前景等等。

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两人之间关系的不对等。也许妮可的“弱势”早在两人关系的最初就已经奠定了,因为她“在见到查理两分钟以后就爱上了他”——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但事实上,妮可的弱势的根源,本质上是来于她自我认知的模糊。

正是因为妮可从来没有认真的审视过自己,不清楚、不确定自己要过什么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她才会在恋爱之初,轻易的做出了以查理为中心,甘愿退居二线的选择。

妮可用了十年的时间,才从自我认知的模糊中逐渐走出来,开始想要和过去这种生活再见,重新找回自己——但即使这样,她也没有表现的特别坚定,而看上去是“被逼无奈”才做出的选择。

所以,妮可提出离婚,表面上看是因为对查理和婚姻生活的绝望,但本质上,是因为在痛苦的锤炼中,她对自我的认知,变得清晰了——她希望自己也有做导演的机会,而不是永远在查理的剧团里当一个被他处处点评的女演员。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这短短的五个字,蕴含着人格独立的精髓。

痛苦的婚姻生活会引发一个人的思考,在两个人中,妮可首先觉悟——而当她觉醒之后,她和查理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逆转。

她搬回了老家洛杉矶,重新开始自己的演艺事业;当查理说更喜欢妮可长发的模样时,妮可取笑他还没意识到两人已启动离婚程序,已经没有立场对自己品头论足了。还有,这个“即便是在令人尴尬的场合,也能让大家感到自在”的女人,甚至狠狠地关上自家大门,断然拒绝了与查理共度万圣节的请求,任由他独坐在空荡荡的酒店房间直至夜深。

当查理对妮可兴师问罪,对儿子亨利要一直留在洛杉矶求学感到不满时,电话那头的妮可更是全然没有了往日的和颜悦色,在公共场合中说尽了污言秽语,寸步不让。

妮可在查理面前的态度颠覆,既反应了其在婚姻生活中的窒息与崩溃。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妮可的自我觉醒后的重生。

而迟迟没有从“自我封闭系统”觉醒的查理,在妮可觉醒之后,还保持着思维和认知的僵化,所以,他在离婚大战中显得非常狼狈。他奔波、辗转、被动、焦头烂额,最终遭遇了失去家庭的归属、认同和存在感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说,人只有深刻的认知自己,看到自己,才有改变自己的可能。在婚姻中,人格锤炼的越完整,越能够真正的自我负责,越少有因依赖未遂而产生的“受伤感”,当一个人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够真正为自己负责,在婚姻中才能真正承担自己的责任,完成婚姻的经营。

所以查理和妮可的婚姻走向尽头,可能是两个人格都不够完善的人的必然结果。

② 在行动中塑造爱的能力:爱不是空洞的感觉,而是切实的行为,是可以刻意练习的行为指南

在的《爱的陷阱》这本书里,哈里斯教授介绍了“接纳承诺疗法”(简称ACT疗法),这种方法曾经帮助了无数像妮可和查理这样的夫妻,从濒临破碎的婚姻边缘重新找回幸福。

在电影中,虽然妮可和查理最终选择了分手,但是ACT疗法对于现实中的我们,却具有非凡的意义。事实上,如果查理和妮可能够早一些学习ACT疗法,各自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做出改变,也许这场婚姻故事的结局会得到改写。

ACT疗法由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在美国创立,是行为心理学领域的尖端研究。它的核心在于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则共同发展人们的“心理灵活性”。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我们的心理灵活性水平越高,生活质量就越高。在婚姻关系中,如果可以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心理灵活性,那么我们的婚姻生活水平自然也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心理灵活性包括几个关键词:开放的态度、觉察和专注的去适应环境以及在“价值”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行动。可以用L、O、V、E四个字母来进行解释。

L:放下

O: 开放

V:价值行动

E:全情投入

(1)L:放下

放下是脱离自我执念的方式。我们常说放下,其实就是放下心里的一些执念。比如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完美期待”,这是很多人潜意识里的执念。当我们没有足够的自信,就会下意识的对“完美”有所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头脑中的“想法”所局限,把“想法”等同于“事实”。就像妮可在婚姻里充满了委屈,在她的故事脚本里,这一切都是事实。但真正的事实是需要尽量祛除主观色彩,还原客观真实。但是我们常常把自己看到的“大象腿”当成“大象”,从而造成谬误而不自知。

(2)O : 开放

亲密关系常常会带来痛苦的感受,而人在痛苦感受的时候,常常习惯于自我封闭——拒绝交流、竖起自我保护的屏障。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回避。在电影中,妮可和查理最后因为争夺抚养权爆发了一场8分钟的激烈争吵,在这场激烈争吵中,他们用最恶毒的语言伤害了对方,但同时,也终于说出了各自心里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沟通,虽然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反观之前,两个人都保持了体面和克制,但是同时也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电影的开头有一个情节。妮可当时已经提出了离婚的想法,并决定回老家洛杉矶接一个电视剧。在临行前一晚,她还是忍不住问查理是如何看待电视剧的(妮可一直自卑,认为电视剧比不上查理的舞台剧,不够高级),当时查理正开着电视,但是他却说:不知道怎么评价,因为自己平时不看电视。妮可扭头看了一眼电视,沉默的离开了。回到卧室,她流下了眼泪。

如果妮可能不总是陷入“受伤”的感受中,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和查理交流,比如指出查理的矛盾,那么也许他们就不用在最后爆发那场互相伤害的恶战了。

(3)V : 价值行动

价值行动是指“采取以价值为导向的行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吵架而错失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在婚姻中的核心价值。比如健康亲密关系中起作用的三个核心价值是:关爱、奉献和联结。

作者曾经举过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他和妻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和冷战,但是他想到自己的婚姻价值,于是决定去做“爱的行为”。他非常愤怒的对妻子说:让我们拥抱吧。妻子说“我不想,但是你想的话,那就拥抱吧”。于是他们抱在了一起,在最开始的20分钟里,他们一点都感觉不到爱的流动,想要打败对方的冲动一直在涌现,但是20分钟过后,情绪下来,两个人又重新沟通了。

这就是价值的意义。我们所有的行动,都要考虑是否符合自己对于婚姻的终极价值——关爱、奉献和联结。

这是一个可以刻意练习的行为。

(4)E :全情投入

全情投入意味着心在当下。是正念疗法的中的核心部分。

保持真实的兴趣与开放的态度去关注伴侣,而不是敷衍、回避、断开链接。

当有意识的提醒自己全情投入并有意识的刻意练习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和伴侣的关系明显好转,伴侣因为被关注、被认真对待而愉悦,生活逐渐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当中。

妮可和查理两个人,一个习惯性隐忍和压抑,活在自己构建的故事情节里,另一个则活在自己的“壳”里,很少关注别人的需要。这正是导致他们婚姻最终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写在最后】

在这篇长文中,我结合电影中的故事谈了自己对于婚姻的理解和思考。事实上,婚姻是一个复杂的人类产物,它并不是一段关系的结局,而是另一段更复杂关系的开始。所以每个准备进入婚姻的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婚姻劝退指南”,因为电影描写过于真实和残酷,但其实电影中除了离婚大战的残酷,更有很多温暖深情的细节。

婚姻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把两个原本完全不同的人,“搅碎”又揉在一起,所以,在婚姻中,我们每个人都势必会失去一些原本的自我,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和对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我想,这就是婚姻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给每个孤独的灵魂一个陪伴的港湾,更是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生活、学会关爱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