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这一招推荐给家长

如果一件事情对孩子发展有好处,但是孩子就是不喜欢,不愿意做,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对此很是头疼,然而我们知道,创造美好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学着去追求那些于你有益、然而又不太喜欢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对自己发展有利,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事情,很多并不是我们愿意做、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残酷现实。

比如,跑步是有益身体健康的,但是很多人不喜欢;再比如,当众讲话、公共场合发言,对将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用,但是很多孩子就是临阵退缩。诸如此类,从学习到各种技能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很多家长会在这些事情上与孩子发生冲突,一方面,家长内心充满着“这是为你好”的理直气壮;另一方面,孩子承受着不情愿的委屈和压力。

几乎每个家庭都经常上演这样的冲突,所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实在是意义重大。

其实,已经有无数的家长,已经或正走在解决这个矛盾的探索之路上。比如,金钱或物质的诱惑,许诺给孩子各种奖励;给孩子描绘做完这件事情后的丰厚回报;告诉孩子,如果不做这件事情会有什么损失,会受到什么惩罚等等。

总之,威逼利诱各种手段都用过,效果有好有坏,有时有用,有时没用,有时还有副作用。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或者,有没有可以不用家长威逼利诱推着走,让孩子自带发动机的办法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在让孩子做有益却不喜欢的事情这条路上,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孩子的欲望。正是有些欲望的吸引力太大,让孩子放弃了做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你想让他学习,他玩乐带来的愉悦感,会让探索知识奥秘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你想让他跑步,他睡懒觉带来的舒适,会排斥锻炼带来的好处等等。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就看哪一方能够更有力量。

心理学家们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所以,我们的方法应该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但是,并非一试就灵、一学就会。

简单来说,这一招(让孩子做有益却不喜欢的事情),可以描述为—不断内化、强化做这件事的愉悦体验。

我来解释一下:

如果我们把上面说的“做有益的事得到回报的感觉”与“阻碍做有益的事情的欲望”,当做拔河的两股力量,那么,方法就变得简单了。

那就是,想办法让做有益的事情的愉悦感觉变得越来越强烈,超过那种低层次欲望的满足带来的愉悦感觉。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能就复杂了,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

首先,对于做有益的事情后的愉悦感受多渲染、多停留、多回味、多积累。这就像拔河比赛,不断增加我们希望胜利一方的力量。

比如,孩子学习上取得了进步,让孩子写下自己成绩提升后的感受,注意,是认认真真写下来,不要简单地一带而过。把自己被他人肯定,被老师赞赏,被家长表扬,被同学羡慕的种种感受写下来。

这就是在渲染愉悦的感受,也是把愉悦感受多停留一会儿的办法。

为什么要写下来,因为写下来,可以方便自己回味这种愉悦的感觉,比如偶尔再读一遍;如果这种感觉积累的多了,在孩子内心的体验就会被逐步固定下来,那就会增加做这件事情的力量。这股力量强大了,就能战胜玩乐的吸引力。

为什么不能单纯用物质奖励的办法来增强吸引力呢?那不更简单吗?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以前的文章《物质奖励可能是一个陷阱》里面有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多说。

当然,有些学霸可能用不着这种办法,但是,原理是一样的,因为他们获胜的时候很多,所以,对学霸来说,这种愉悦感受的力量就很强了,不用故意为之。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多有益而不愿意做的事情上下功夫。

以我为例,我是怎么坚持跑步的呢?在跑步与睡懒觉之间的斗争中,我经常在脑子里不断强化跑步带给我的回报,减肥后身体的轻盈感觉,他人的赞扬,跑步时的快感,坚持跑步带给自己的自我肯定等等,这一切,让我想跑步的力量最终战胜了睡懒觉的吸引力。

最后我再总结一下啊!

努力帮孩子找到那个有益处、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的回报,想办法渲染、延长、加固这种回报带给孩子的愉悦体验,增加这种体验战胜欲望的力量。

在这个大原则之下,家长可以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最好先自己实验一下,体会一下,然后用到孩子身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