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写作丨《赤壁赋》教学设计(1-3课时)丨学科语文考研知识库

专注学科语文,成就卓越语文人

要写出一篇优质的语文教案,不仅贵在有恒,更在高人指点,教案写作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伴随终身的工作上的大事。给你一篇文章,不懂得如何切入,不了解教案写作脉络,不认真研读文本,很难写出一篇真正具有“语文味”的教案。但大多数初学者,往往急功近利,奉行“拿来主义”,更推行“教参在手,备课无忧”的理念。长此以往,语文教育事业定然会索然无味。名师指点不仅在于教学上的评点,还在于赏读名师教案给我们的无尽的思索。今天给大家推荐《赤壁赋》的教案写作示例。

《赤壁赋》教案设计

0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02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03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1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都是其被贬黄州所作。

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 1080 )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解读文本

(一)听朗读课文。要求:

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

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一段

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

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

板书:诗情—乐。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5.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6.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三)研读第二段

1.朗读,疏通句意。

2.本段是过渡段。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问: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讨论后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3.朗读:体会、揣摩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

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2

《赤壁赋》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朗读,先疏通句意。

2.问:客因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英雄不在(板书):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客悲伤所在。

3、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二悲人生短暂渺小。(板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

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三悲理想现实矛盾。(板书)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4.如何理解“客”之所“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二、研读第四段

1.朗读第四段,疏通文意。

2.问: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板书:由情入理

3.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三、课堂讨论: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

四、作业:

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

3

《赤壁赋》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第二节课内容,特别是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问: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

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

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二、研读第五段

1.朗读,疏通文意

2.问: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

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3.由此,我们得出《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

问: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

4.问: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

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三、写作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

四、作业: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0)

相关推荐

  • 2021高考重点篇目《赤壁赋》背与练

    <赤壁赋> [背原文--谨防易错字]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5周

    周次内容5名句名篇默写<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 <浣溪沙>古代文化常识官职任免升降术语易错易混成语易张冠李戴的成语(二)一 ...

  • 郝玲君 838 优质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838  优质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 与文本对话,体味文字中流淌的景.情.理. 2. 熟读文本,积累古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 领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一.积 ...

  • 2021统编培训|李卫东: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

    郑重声明:本视频笔记来源于飞书妙记AI智能语音转写结果,文字内容仅供参考,限于篇幅仅提供前10分钟内容和前10张PPT截图,视频版权归属原始作者所有. 本文为公益分享,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如需完整 ...

  • 九年级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教学设计

    <写作:布局谋篇>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 2.明确布局谋篇的要求,学习如何布局谋篇: 3.学习运用布局谋篇的方法.技巧,合理谋划文章的结构: 4 ...

  •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学设计2例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3.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 ...

  • 部编版初中语文《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

  • 【假日学校课程】旧体诗词写作(三)教学设计

    尹才干(嘉陵江文学艺术院) 教学目的: 1.了解律诗.绝句.词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含义. 3.掌握微型诗的特点,练习写作微型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律诗.绝句.词的特点. 2.掌握微型诗 ...

  • 优秀教案 | 《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及教案

    优秀教案 | 《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及教案

  • 安全教育读本 一年级 教学设计(16课时)

    第一课 快乐上学去 平安回家来 新授课  第一课时 授课人: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全常识,熟悉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能够安全上学回家. 2.发展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安全 ...

  • 安全教育读本 二年级 教学设计(16课时)

    第一课校内活动注意安全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教育学生在校内注意安全. 2.让学生找出校园中不安全的角落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校园安全大家谈 (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