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正视挫折的教育
古人云:“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人都有过说不尽的雄心壮志,但很难事事如愿,必定经历挫折。挫折有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表现在心理上即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挫折感对人的积极性具有不利影响,但挫折对人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变的高中学生、尤其高一新生来讲,班主任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正视挫折的教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挫折的原因各异,因而受挫折时的行为表现有很多方面。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适宜方法求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受挫折后有积极的建设性反应的学生给予鼓励、引导;对受挫后有消极破坏性反应的学生更应该进行引导,下面谈谈我对后一种情况的认识及采取的做法。
第一,压抑反应。是指学生受挫后,用意志力量压抑住愤怒、焦虑的情绪,表现出正常情况下镇定自如的情绪状态,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其实其内心是痛苦的,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并且压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
如九三级学生方某,初进学校时,因不能及时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在几次考试中屡次失败,从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经常对比自己初中阶段的辉煌,越发压抑。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心理疏导法,进行个别谈话。在谈话中我发现该生不敢面对现实,于是想起用鲁迅先生的话来激励他,“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我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告诉方某要大胆剖析自己,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教训,直面挫折,要依靠坚强的意志,将挫折给自己的打击当作磨炼自己的最好机会,从而提高自己。经过半个学期的帮助,方某逐渐从压抑中解放出来,学习成绩随之回升,在期中考试全年级排名中进入前十名,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我认为高一新生普遍存在这种压抑反应,尤其是在重点中学,采取心理疏导法,为他们排除不同的心理障碍,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生活及学习。
第二、理由反应。这是学生在受挫时为克服失意、焦虑、不安的情绪,进行自我安慰,对失败的原因常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为辩护的借口,以维护自我尊严的一种表现。
如九三级女生黄某,学习成绩很差,与同学关系也不融洽,常带有受挫情绪。但该生口头辩解能力强,善于强词夺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两方面入手突破:善于抓住她的矛盾之处。即诱导她说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从中找出矛盾,使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由。鉴别真伪,深入了解该生的学习状况,宿舍生活状况,鉴别其谈话内容的真伪,不为巧言所惑。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针对性较强,对学生受挫后易产生的“阿Q精神”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效应。
第三,逃避反应。这是学生预感到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而采取的一种超脱的行为方式。如有的学生沉溺幻想以逃避现实,还有的学生,为回避考试而发生疾病。
如九三级学生周某,平时身体健康,但学习成绩较差,每次考试期间他就会发烧并且腹泻。这种情况不能认为他装病,但也不能认为真病,应有针对性地先从心理上给予帮助。首先从生活上关心他,为他煮中药,让他体会老师的善意,堵住其再次逃避的念头。其次,与之谈话中常用鼓励、期待的话语,告诉他暂时的安慰、逃避决不能消除烦恼,必须正视目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挫折,并且鼓励他报名参加学校的数学辅导班,给予直接的帮助、引导。对于有逃避反应的学生,我认为采取这种“堵”和“导”相结合的办法,效果会更明显
第四,补偿反应。有时候学生从一种活动范围中遭受挫折,就从另一个活动范围中谋求成功,以求得补偿。
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欠佳,但身体素质好,可以在篮球场上大显身手。这种补偿反应具有积极作用,老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扬长避短,战胜挫折。但有的学生的补偿反应可能带有消极性,或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标新立异”,将头发染黄,或经常大手大脚花钱,努力想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但实际上内心苦闷,非常需要帮助。
对后一种情况,我采取了一种认同方法,即作为老师首先要积极为受挫学生创设条件,便其尽可能参与班级活动,甚至参与班级活动的决策,充分发挥其潜力和才能。如九六级学生陈某即属于有消极补偿反应的学生。成绩落后,父母责备,该生将头发染成黄色,经常在课堂上违反纪律,科任老师总向班主任反映该生种种违纪情况。我除了采取个别谈话之外,非常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我鼓励班干部多接触他,一些班级事务,如为课室美化添置花篮、地图等,由班委托陈某去办。结果他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当同学们得知漂亮的花篮是陈某选购来的,都夸他有眼光。陈某从中感受到一些以往不曾有过的兴奋和力量,那就是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经常都会抓住其偶尔表现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逐渐,这个学生感到这个集体在认同他的努力,他自己也融入这个集体,增强了一种归属感,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采取这种做法我感到有助于消除学生与班主任 老师的对立情绪,这种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对学生进行正视挫折的教育工作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 班主任老师要以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乐观主义的精神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克服“危机”,正视挫折,唤醒学生心灵潜在的自尊自信,帮助学生用冷静、沉着,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和意志力量,摆脱困境,走向生命崭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