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金时代——第32个教师节《淮安日报》约稿

悦读:一年大约读多少本书?

唐伟:我现在读书分为专业书和闲书,专业书每年5本左右,闲书十来本。作为语文老师,我越来越发现“闲书”更有用,闲书就像五谷杂粮,营养均衡,强身健体。

悦读:纸媒的变局对阅读习惯有变化吗?手机、平板、电脑与纸质书的比例各占多少?

唐伟:我虽然是一个比较保守的语文老师,但我得承认纸媒的变局对我的阅读有变化,智能手机以其轻松、变化、丰富、愉悦等形式吸引着每一个人,我现在每天用手机阅读的时间大概有一个小时,主要阅读一些特级名师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淮阴语文等),同时也浏览一些纯文学期刊公众号(《收获》、《人民文学》等)。即使这样,我仍然坚持每天两个小时的传统纸媒阅读量,努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与这个喧嚣的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

悦读:平时都喜欢读哪些类型的书?

唐伟:现阶段,我的阅读带有功利性,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多一些,特别是作文教学方面。《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这三份期刊,我坚持订阅,从中受益匪浅。除了专业书以外,我也喜欢翻翻闲书,虚构的作品对我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我觉得非虚构的文字更能走进我的内心,因为现实生活远比虚构的生活更精彩,甚至更残酷。近来尤其喜欢读人物传记,《乔布斯传》《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自传)、《傅雷家书》、《巨流河》、《赵恺传》等,读人物传记,常常会体会到别样的人生,人情世事,酸甜苦辣,应有尽有。或懂得创业之艰辛、或体会苛酷之父爱、或领悟到苦难对作家的重要意义。

2012年第3期《语文学习》封面人物——唐伟

悦读:有过难忘的阅读记忆吗?

唐伟:有两次。

第一次是上初中时,迷上苏童的小说。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在课间看《少年血》,被我借回家看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把当时能找到的苏童小说都读了《蝴蝶与棋》、《世界两侧》、《米》、《妻妾成群》、《后宫》、《我的帝王生涯》。整个中学时代,深深受到苏童小说的影响,写作文也模仿苏童的叙事笔调。记得有一个暑假,我为了买苏童文集,偷偷卖了家里一口袋小麦。我还记得有一次在学校图书馆里,从《新华日报》上读到苏童一篇随笔《不拘小节的人》,我激动得用小刀把文章“截肢”下来,粘到我的阅读积累本上。

第二次是九十年代末,我在广州打工那段时间。那时是纸媒的黄金期,都市报正在崛起,我白天在工地打工,晚上必读两份报纸《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五毛钱一份,内容非常精彩,我尤其爱看余杰文化评论,尖锐,深刻,语言煽情,对余秋雨、钱穆等文化名人的批评极具攻击性。还有当时还是小学生年龄的蒋方舟居然在《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连载她的小说《正在发育》,看得我目瞪口呆。那时每周四下午,我必然买一份《南方周末》,最震撼的是每期的封面新闻,一经刊出,必然是社会的焦点,热议的话题。很多版面、很多专栏,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党国英的政治评论、贺卫方的法学评论、猛小蛇的财经评论、吴非的教育杂文、黄集伟的趣味语文、沈胜衣的书房花木、龙应台的情理兼备、王小波的讽刺幽默、陈染的孤僻阴郁……一言以蔽之,那是我阅读的黄金时代。

唐伟的部分藏书

悦读:这个酷夏,你正在读哪些书?

唐伟:这个暑假我只精读了一本书《赵恺传》。一个时代要出现一位杰出的作家,需要很多条件,需要时间、需要苦难、需要沧桑、需要才情、更需要激情,这些条件诗人都具备了。因此,可以这样说,赵恺是一位淮阴作家,也是一位中国作家,更是一位世界作家。读了《赵恺传》,让我对他的人品和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更尊敬他。在他看来,没有经历过生死、苦难、爱情的作家,写不出有高度的作品。抗日是他永恒的创作主题,“时代·人民和美”是他的创作美学,“惜墨如血”是他的写作宪法,坚持创新是他的毕生的追求。《大撞击》《大方阵》《神曲》是他近年创新的三部曲,现在他仍然跋涉的创新的路上,因为他坚信:是不是真正的诗人,要看他老年的时候。

诗人赵恺与唐伟合影

(本文见今日《淮安日报·悦读》)

【作者简介】

唐伟,男,1983年出生,蒋集九年制学校语文教师。教学之余,读书写作。近年来,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南方周末》《教师博览》《江苏教育研究》《语文学习》《江苏教工》《扬子晚报》《淮安文艺》《淮安日报》等媒体发表文艺随笔、教育反思上百篇,2012年第3期《语文学习》封面人物。创作题材多以乡村教育生活为主,文风质朴,追求一种接地气的写作。

(感谢您关注“淮阴语文”,欢迎赐稿。来稿信箱278640024@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