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事儿,那些年的心情
那些“年”的事儿,那些年的心情
丁桂琴
关于过年,你的关键词是什么?
小时候的年,关键词是简单,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辅导班,寒假作业很快就写完了,因为是冬天,父母不用下田干活,所以也不像暑假还要割草烧饭帮大人分担家务,天天就是跟小伙伴疯玩,简单的没心没肺,快乐的无忧无虑,因为家境贫穷,平常只能吃山芋或山芋干玉米面稀饭,过年可以吃馒头、吃肉,过年的感觉就是可以吃好的,还能收到父母给的压岁钱,也许就是两毛钱,也会欣喜不已,毕竟两分钱都能在学校门口的小摊买一小把瓜子。
15-25岁的年,关键词是团圆,从初中开始寄宿,然后高中大学都在外面上学,那会已经开始流行打外出工,爸爸常年在外打工,用自己辛勤的工作,来养活我们一家人,那会的年不像小时候的年,可以快乐的没心没肺,却是一种低调的喜悦,一家四口坐在饭桌边吃团圆饭,没有什么文化的妈妈总是乐呵呵的忙前忙后,常常跟我们说,一家人在一起,自己再辛苦也很开心。爸爸终于暂时放下劳作,每天早出晚归的流连于麻将场,有时候我们也会在后面看二层,听他们哼唱着麻将小调,觉得别有一番风味。那时候自己家里也有了电视,一家人一起坐被窝里看春节联欢晚会,堂屋里妈妈用火盆烤着元宝火,烟雾缭绕,带着一丝暖意,鞋子倒扣在地面上(我们老家“鞋子”与“孩子”同音,鞋子倒扣,表示孩子到家了)。正月初一早上发现枕头下的开口糕(高),早上吃汤圆吃到的元宝钱就像中奖一样把它贴到灶台上,而儿时的玩伴发小也都从打工或者读书的地方回到家乡,聚到一起,各个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嘻嘻哈哈的聊个不停。
26-32 我的关键词却是逃离,这一阶段自己成家了,嫁到了外地,再也不是小孩子了,而我亲爱的爸爸在我26时候那年也因为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候的年于我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不敢触碰的记忆,听到外面的鞭炮声,都一个人偷偷的流眼泪,不敢回到老家过年,害怕当天黑还等不到爸爸回家的脚步声。老家的夜又是那么黑,天又是那么冷,于是只能逃离,和老公带着孩子还有我的妈妈,一起去旅游过年,去北京去厦门,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来假装自己忘掉那颗思乡思亲的心,只有和我姐姐的聊天,发现我们都忘不掉的小时候,那个自己还是孩子的小时候。那个自己还是孩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33岁至今,关键词是成长,自己的孩子慢慢大了,失去亲人的伤痛也几乎被时间治愈了,意识到自己的小时候回不去了,现在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了,过年带孩子贴对联,和家人一起打牌,给孩子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特别去年又添了一个小二子,也给家里带来更多的欢乐,妈妈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今年决定过年时候去老家看看,十二年没有回老家过年,看看冬季的麦田和家旁静悄悄的小河,看看生我养我的地方,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在悄悄的成长。
年越来越近了,我仿佛已经听到远方的鞭炮声,还有那似曾熟悉的欢声笑语……
[作者简介]丁桂琴,淮阴县北吴集人,东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为南京某跨国外企高管,性格开朗,热爱生活,喜欢交友,为人善良且充满正气,诚实守信不乏风趣幽默,业余时间,喜欢运动如羽毛球跑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