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深山里的老僧:43年时间自建寺庙,一件百衲衣穿到80多岁
礼佛是一份虔诚,也是俗世之人觅求的一份安心。佛道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国人比较信仰的一种宗教信仰。人们渴望通过佛主神明,帮助自己达成某种心愿。而拜佛自然跟寺庙是离不开的,纵观中国诸多寺庙,每一所都有自己的意义和渊源。
在这诸多的寺庙之中,有一所寺庙虽然没有大庙那般历史悠久,但却备受佛教弟子知晓,深的香客们钟爱。这个寺庙便是金龙山正觉寺。据悉,这所寺庙建立至今不过40多年,而且是由一个老和尚一人完成的。那么为何这个老和尚用这么长时间去盖一座寺庙呢?他跟寺庙之间又有哪些故事呢?
命中注定,遁入佛门
有时,人生是命定的,有的人从出生便带有使命。这名叫做陈多兴的老和尚便是如此。在他还是懵懂少年的时候,遇见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这位僧人与他短暂相处之后,告知他这一生将于佛门有关联。
可当时的陈多兴年少无知,对于僧人的话更是一知半解。可他的父母却将僧人的说话记在了心中,但顶多也是半信半疑。在陈多兴稍微懂事的时候,父亲因为身患疾病去世了。虽然,他们家没有过多的兄弟姐妹,但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生活也是非常困苦的。
或许,正如那个云游僧所言,也可能是他的早熟让他看破了红尘。在陈多兴年纪尚小的时候,他就保持着一颗善心。不仅竭尽所能帮助母亲料理家务,更是荤腥不沾,对万物的生灵保持一颗疼爱之心,整日素食为主。
随着年级的增长,陈多兴发现自己确实钟爱于佛教。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才明白了当初云游僧人说话的含义。此后的日子里,虽然没有出家入佛门,但是他的生活日常与佛门弟子无异。
除了帮助母亲做家务,缓解生活的负担之外,他每天最常做的事情便是读佛经。一直到了16岁那年,诚心向佛的他终于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踏入佛门,成为佛家弟子。
剃度之后,陈多兴唯一的牵绊就是母亲。为了让母亲免去劳累,他依旧跟往常一般帮助母亲忙农活,夜间再回到寺庙之中礼佛,诵经。本以为这样的日子回过很久很久,母亲也会陪他很久很久。
但人世间唯有生老病死是没有办法掌控的。陈多兴入佛门几年之后,他的母亲就沾染了重病。一向孝顺的陈多兴面对重病的母亲,更是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想起来曾佛教的割肉喂鹰的典故。
或许,这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吧,他便将在自己的身上割了一块肉,熬汤给母亲喝。没想到的是,母亲吃完之后病情真的缓解了。并且病情转好之后,一直生活了很久,最终以安详的方式离开了人世。其实,如今看来他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但至少能够感受得到他对于父母的孝顺,以及他骨子里面的善良吧!
志在四方,云游四海
所谓,修佛之人志在四方,陈多兴亦是如此。后面他之所以会前往金龙山建立一所寺庙,还要从一个梦说起。陈多兴的父母双双离世之后,他便开始了云游四海的征程,在游历的过程中,他一直秉承着一颗佛家之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游历到安徽省金龙山这个地方的时候,本以为只不过是短暂的停留而已。可没想到的是,在这里的时候他突然做了一个梦。梦里面他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佛陀观世音,观世音告知与他,金龙山曾经有一座寺庙,后面因为各种原因寺庙被破坏了。希望陈多兴能够留在这里将这所寺庙重新建立起来。
对于佛祖交代的任务,陈多兴自然是义不容辞。第二天清晨醒来之后,他便将建庙的事情付诸于实际。建庙当然需要找相关部门协商,只有当地部门同意才可以开启修建的事宜。
为此他找到了当今的部门,沟通了建庙的事情。或许是当地却是缺少一座像样的寺庙吧,对于陈多兴的条件欣然应允。但答应了却没有给他分配人手,而是他一个人独立完成寺庙的建设工作。
要知道庙宇的建立,即便是几十个人也要忙活好一阵子,更别提陈多兴只是一个人了。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即便是穿破了数以千计的鞋子,佝偻了腰背,但终于用四十三年的时间,将一片废墟之地建到初有规模。
同时,寺庙周围的风景也在陈多兴精心培育之下,变得满山碧绿,郁郁葱葱。或许真的是心中有佛吧,他用半辈子的时间只为了干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情与他的而言,与世人而言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如今的金龙山正觉寺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寺庙开办至今,有很多的香客纷至沓来。有的人,是想要求得内心的宁静,有的人是寻着陈多兴的慈悲之心才前往这座寺庙的。但不管是何用意,至少寺庙建立,并且香火鼎盛。陈多兴完成了自己的佛陀的嘱托,也达到了自己的追求。
香火鼎盛,清苦一生
虽说,如今的寺庙香火鼎盛,无需烦忧费用的问题。但陈多兴却将苦行立为人生的座右铭。寺庙里面所获得了食物和钱财,他都留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他自己,每天一碗清粥,几粒白米足以。
所谓,心中有佛,无畏温饱。陈多兴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清水涮白菜已然是生活最大的奢侈。但即便是这样,陈多兴却从不喊苦,也不喊累。似乎他已经过惯了这样清淡的生活。
其实除了饮食之外,陈多兴穿着也是非常简朴的。对于我们常见的僧人,大多是要穿袈裟的,这是他们的标志。很多的古典小说之中,对于僧人的袈裟有着详尽的介绍。大抵是真丝绸缎材质,袈裟上镶着各种华丽的珠宝。袈裟越贵重,代表着他们的身份越高贵。
但以苦行僧著称的陈多兴,却丝毫不会关注这些外在的装饰。他的袈裟是由很多零碎的补片拼接而成的,而且这些零碎还都是从百姓们丢弃的衣服上剪下来的。本以为,这件衣服对于他来说是一件过渡的衣服,等生活条件变好了就给予换掉。可以没想到的是,东拼西凑的百衲衣被陈多兴穿了整整43年之久。
如今的他他已然80有余,遁入空门几十载,他早已经对尘世之事看得极其平淡。哪怕再烦恼,再大的事情,也抵不过他内心的佛教。而他身上的百衲衣,也跟随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只要缝缝补补还能穿,那便不会再更换。
所谓积善积德,便是从小事做起。哪怕是一件几十年不换的百衲衣也是如此,不换不是因为换不起。而是他从新所选。节约环保的同时还能够帮助百姓减少丢弃的义务。正如佛家所言渡人终渡己。
结语:
金龙山正觉寺没有所谓的大师,也没有声名远扬的高僧。只有一个伴着青灯古佛,穿着破旧袈裟的扫地僧。他与这座寺庙相依相伴,他与这所寺庙共同成长。这所寺庙的一砖一瓦都沾染着他的汗水与辛劳。他不求回报,只愿每个来到寺庙的俗人都能寻求一方心安。或许,对比那些高谈阔论的高僧而言,这样的苦行僧更让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