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二)

​胃下垂

患者,男,52岁,2000年5月13日初诊:患胃脘痛2年余,上腹部胀满疼痛,食后加重,平卧减轻,口淡纳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钡餐透视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胃下垂。证属脾胃虚弱,气虚下陷,治拟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药用: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升麻10g,柴胡10g,陈皮10g,当归10g,炙甘草6g,枳壳10g,炙鸡内金15g,鲜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1剂。5月20日复诊:上方连服6剂后,胃脘痛减轻,食欲有加,原方继服6剂后改服补中益气丸每次10粒,每日3次,连服3个月,钡餐透视康复如常人。随访2年未复发。

按:胃下垂多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虚弱,或病后营养不良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受损则脾气不足,进而气虚下陷,升举之职无力,胃无依托而下垂。西医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瘦长型人缺乏体育锻炼;营养不良,瘦型人全身肌肉不发达;经产妇腹壁肌肉松弛;久病不愈,消瘦,肌肉无力;暴饮暴食后剧烈运动。胃下垂在中、老年多见。治疗时一味升提则壅滞,若仅用疏理则胃气会更加虚陷,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补中益气汤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而设,且有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无呆滞之妙。

术后发热

例2,男,65岁,2006年4月25日初诊。行混合痔术后3日,体温一直在38℃左右,应用抗生素未见好转,自觉头晕、神疲、懒言、自汗,动则更甚,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肛门检查未见脓肿及创口感染。辨证为气虚卫阳不固,营阴不守,营卫失调所致。予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40g,生黄芪50g,生白术30g,当归、柴胡、陈皮、升麻各20g,牡蛎、桂枝各10g。水煎服,日1剂。4剂后体温降至37.2℃,守方再进3剂,体温恢复正常。

按:发热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症状,一般性的发热通常在进行常规西医药治疗后能得到控制,但对于反复发作且又无明显原因的气虚发热,使用常规西医疗法常常难以见效。笔者对于外科术后气虚发热的患者,在使用常规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例行混合痔术后发热,乃真元被劫所致。补中益气汤可补其气,升其阳,以甘寒之剂泻其火[1]。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中虚脾弱,生化不及,血虚于内,阴不配阳,故发热。术后多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营阴不守,营卫失调所致。亦可运用补中益气汤,可加白芍、肉苁蓉、龙骨、牡蛎、浮小麦等以调营益卫。若表虚易感加防风麻黄根以固表止汗;若兼外感风寒加桂枝以解肌;若口干,舌淡白,脉细数,减白术、陈皮,加玄参,麦门冬,五味子等以增液养津。气充血旺,则卫外故而汗可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