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瓜店 作者 刘国华

           
             王瓜店
        作者        刘国华
        在我少年的记忆里,赶王瓜店集是一个深深的印记。王瓜店是济南通往东平县和鲁西南几个县的一条重要道路上的一个乡镇。王瓜店逢五排十是集。在过去,王瓜店是一个公社,后来是一个镇,现在王瓜店叫做“开发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极为落后,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拥有一辆自行车能成为富裕的标志。在农村,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也许一生里,王瓜店是到过的最远最繁华的地方。不要嘲笑那个年代的人,因为那个时候就是那样一种状态,大家都贫穷,贫穷把自然的距离放大了,它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也许区区十几公里,就成为有些人眼里不可逾越的一段距离。
        那个时候,王瓜店是一个大集。赶集的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在一个干涸的小河道的一边,靠近一座简易的小石桥边,有一个卖面条的摊子。它就用秫秸扎一个席棚,遮一下冷风,用砖支一口大锅,火一点,热腾腾的面条熟了,就是一个吃饭的场所。那个年代这就是许多人眼里的一种奢侈消费方式。
        卖面条的人把煮熟的面条用笊篱捞到一个大盆里,稍一凉,从大盆里到吃面条的人的碗里,直接就用手抓。这样的面条再用滚开的面条汤一浇,就成了人们都喜欢吃的热腾腾的面条。卖面条的还兼卖丸子。有的农村来的人,就借用这个滚开的面条汤,用自带的干粮泡一泡,加上几个丸子,就是一顿极好的饭食。在那时,坐在席棚里吃面条、喝丸子汤的,都是农村来的人们,工矿企业的人们虽然也贫穷,但对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的吃法,似乎还“不屑为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工农差别”吧。
        王瓜店集上卖的货物五花八门。有很多东西在那个时候可能是畅销品,但现在也许已经绝迹了。就像卖席和草苫子的。席是铺在床或者炕上的一种铺垫物,它是用一种农作物的柔韧外皮当材料编织成的;草苫子是用蒲草的叶茎制成的。这两种东西大概是比较容易消耗的东西,那个时候在很多家庭都能见到铺的席和草苫子缺角少边儿、破烂不堪的。那个时候人们都“过日子”,也舍不得丟掉。席做为一种日常用品在那个时候基本是家家必备的。
        菜做为任何年代也不能缺少的东西,是人们生活所不能离开的。但那个时候菜的品种却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也就是传统的白菜、萝卜、茄子、菠菜、大葱等等,西红柿被称为“洋柿子”,是慢慢加入蔬菜行列的。人们就按照时令和节气吃为数不多的几种蔬菜。不像现在南北各地各种品种的蔬菜不按季节不分时令地出现,不按常规地出牌,让人都不知道选什么好。
        说起几十年不变的东西,也就数“糖沾儿”了。“糖沾儿”这个名称现在已经没有人叫了,估计年轻一代都不一定知道“糖沾儿”是什么。现在就连王瓜店这样的地方,卖“糖沾儿”的也打着“正宗北京糖葫芦”的旗号,大言不惭,信誓旦旦,煞是可笑。做为久居肥城的人,提起“糖沾儿”,还能有一些温馨的记忆涌上心来。
         那个时候赶王瓜店集的人绝大多数是步行的。承载货物大多是靠肩挑,也有推独轮车的。人或者牲畜拉的两个轮的地排车就是那时的“重型”运输设备。
         现在,王瓜店逢五排十仍然是集。现在王瓜店集上的人比过去更多了。毕竟国家的人口数量在这几十年里增加了一倍多。
        如今的王瓜店,早已今非昔比。过去的土房子和石头屋子早就不见踪迹了,换成了一座座楼房。举目所见,土地几乎没有了,很多土地都变成了一片片的高楼。
        现在的人们,“吃喝”已经不成问题了。王瓜店镇上的农村人和企业上的工人们差距已经很小。在王瓜店赶集的人们还是像过去一样在集上购买生活所需。但现在的人们用于生活中“吃喝”的支出比例和过去比较,大大的降低了。但新的生活压力却也在时时考验着人们。
        过去,“吃喝”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现在,“吃喝”在生活中的比重降低了。但生活中的其他部分——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却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确实,生活中除了“吃喝”还应该有些属于“精神”的东西。
        在王瓜店,有些失去土地的人们成了各种各样的“工人”。做像打扫卫生、保护绿地等等工作。但似乎失去土地的人们也失去了灵魂和朴实。大概他们失去了对土地的热爱,而又没找到可以投入和释放情绪的替代,而对打扫卫生一类工作又缺乏真诚的热情,一个个显得呆滞、木讷,只把这些工作当作一个饭碗,而不是一个热爱的工作。所以做这项工作显得凑合应付,看不出劳动的愉悦和创造的灵动。
        看到王瓜店农民的变化,不知道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不知道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到底是什么。
        也许,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几十年的时间不过就是一瞬间。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几十年的时间就是一生的大半时光。
         如今,济南经王瓜店通往鲁西南几个县的公路越修越宽,几经变迁,高速公路的修建,省道国道的变化,原来的道路早已难觅踪迹。但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个经过王瓜店的沙石公路,依旧蜿蜒曲折,延伸在我的记忆里,它是那么清晰,而又那么模糊,它穿过王瓜店,从过去穿向未来,似一条河流淌在无尽的岁月里……
作者简介:刘国华,网名,水天茫茫,执业律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部:
水天茫茫   闻雨时
主      审: 水天茫茫
主      编: 闻雨时
制      作:水天茫茫
(0)

相关推荐

  • 【聊斋拾遗】第十卷十六两的小火烧,十五两的大火烧

    这是一个流传朱仙镇的民间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灶王爷的故事,据老人们说,这是清代中期朱仙镇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彰显了正义,鞭斥了邪恶. 相传: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此时的朱仙镇已是盛名在外,每年来此经商的客 ...

  • 小庄旧事 (上)【王来宝】

    小庄旧事(上) 年前腊月二十一日,我因不幸遭遇车撞,伤了左腿,遂入院手术治疗,于正月初九出院.因创腿时有疼痛,须卧床静养,常处昏睡之中,渐渐失去了时间观念.一中上午的睡梦中,忽听到老妻呼唤:" ...

  • 五位糖友去贵州,吃喝不忌、当众打针、交警送行,他们做啥了?

    看五位糖友组成的骑迹车队如何参加骑行大赛--

  • 糖友小栋去长沙吃喝不忌当众打针,环湖南公益骑行帮扶沿途糖友

    糖友小栋去长沙吃喝不忌当众打针,环湖南公益骑行帮扶沿途糖友

  • 2021辛丑牛年,为何老农说“牛遇本命年,要做好这3件事”?

    2021年是六十年轮一回的辛丑年也是牛年,相信很多朋友听到牛年就会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这个可能跟牛的寓意有关,孔武有力,沉稳冷静是牛的代名词,在农村,人们都说数牛的人必定会有大出息.说到这辛丑年除了是 ...

  • 新物种面对面 | 绿地:不学盒马,狂追永辉

    作者 / 卢致珍 付庆荣 编辑 / 乐乐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1956年出生,今年63岁,已过"知天命"年纪.近日,跟一众媒体聊起退休话题,谈笑举止间,他只释放了一个信号, ...

  • 泉城万象 作者 刘国华

                  泉城万象           作者      刘国华          在一个城市住得久了,就会对它的方方面面有更多的了解.就像对一个人,相处久了,会对他的脾性有更深刻的了 ...

  • 雨中 作者 刘国华

                雨    中          作者      刘国华         我喜欢雨中的感觉,尤其喜欢春天雨中的感觉.淅淅沥沥的小雨里,打一把伞,漫步在田间小道,嘀嗒嘀嗒的小雨像一 ...

  • 济南的小桥流水 作者 刘国华

              济南的小桥流水           作者     刘国华         见多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以为那是江南独有的景致.似乎北方就该当粗枝大叶,粗犷豪放.一日到济南曲水亭街一游,却 ...

  • 小县城 作者 刘国华

                小县城          作者    刘国华         小县城像一个娴静的少妇端坐在北方大地上.         在过去,小县城不过巴掌大的一点地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

  • 《性别:女 》 作者 刘国华

                 < 性别:女>       --三八妇女节推文          作者   刘国华         今天三八妇女节,也不止在妇女节,请您郑重其事地签下您的性别:女 ...

  • 惊蛰 作者 刘国华

            惊  蛰 作者      刘国华 温煦的春风 惊起睡眠的动物和昆虫 蛰伏了一冬的它们 伸一下懒腰 打量这个还感陌生的环境 春真的来了么? 草芽儿刚刚钻出土层 它好奇的目光 恰恰与昆虫们 ...

  • 黄河,大海 作者 刘国华

       黄河,大海   作者    刘国华 我们向着黄河进发 那是我们的母亲河啊 不息的流淌 是母亲的血泪 是我们民族的血脉 是我们不死的灵魂 我们向着黄河进发 一路的汗水 是我们虔诚的心 匍匐在前行的 ...

  • 老男人的黄昏 作者 刘国华

                 老男人的黄昏              作者     刘国华         首先声明,本文无论是否与诸君的生活状态相似或相近,请不要自觉对照.这里不是高铁车厢,请不要对号入 ...

  • 夫妻 作者 刘国华

                  夫  妻                   作者      刘国华         两口子过日子时间久了,被日月腌制得就缺了些滋味.像那梁鸿孟光一般举案齐眉,一般人,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