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同甘共苦
这几天在想“同甘共苦”这个词。
由头是回家过年。我自从上大学起,回家就回得不那么频繁,每次回去都会惦记着给爸爸妈妈买礼物。这两年基本养成固定的习惯,给妈妈买小棕瓶,给爸爸买皮带,然后带着他们去商场买衣服。
年前忙着购置年货什么的,年后初一到初六,排除掉和亲友团聚的日子,剩下可支配时间寥寥无几。
年初二的时候,我问妈妈,“要不要今天去逛商场呀?”然后因为过年期间累着了,爸妈一下午觉就睡到了快3点,醒来就是带臭宝遛弯的时间,那是雷打不动的。
再空着的就是年初四了。天气不帮忙下起了大雨,我愁眉苦脸地说,“妈妈,要不我们穿套鞋去逛街吧?”
妈妈说,“没关系的,下雨天就不要去啦。你不要想着每次过年一定要带着我们去买衣服,平时我们自己也会去的。”
说者无心,听着我却愣了一下。从什么时候起,过年给爸妈买衣服也成了一项打卡般的任务呢?
我想起我还在大学时候,第一次想到过年要给爸妈买礼物。
打工赚了点小钱,在家边上的小店里转了又转,看看这个觉得贵,看看那个也觉得贵。后来一咬牙买了两个手串,一串紫色水晶手排给妈妈,一串虎睛石给爸爸。带回家的时候,仍怕自己的心意不够郑重,打印了两份东西一起给,把常见的那些慢性病、爸妈身体要注意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认认真真地搜索、排版,“爸爸妈妈看过来”作为醒目的标题放在桌子上。
后来礼物一年年贵重了,甚至开始包红包了,可是那种郑重的心情,却无法比拟了。
从物质层面来说,“共苦”反而是更容易的。
我翻了翻兜里,只有两个铜板,我掏出来都给你了还是觉得寒酸,我有些羞涩地挠挠头,恨不得把心也掏出来叫你瞧瞧我的心意。
朋友之间交往,也有同样的感觉。
眼见着身边的朋友,慢慢地在自己的领域立住脚跟,有些风生水起,有些小有建树,心里真为他们感到高兴。我们仍然经常见面,在些环境好些的餐厅,吃些质量不错的饭菜,聊着些最近的热门话题哈哈大笑。
热气腾腾中,却再也回不到当年几个人,坐2元钱的公交,在最后一排颠了1个多小时去吃小吃,为了省钱,每样东西只买一份,站在街头你一口我一口地尝着吃。
嘻嘻哈哈的。
为什么“同甘”更难了呢?
因为走到“甘”其实没有那么快,也没有那么容易,我们皱着眉头被时间磨平了一些棱角,吹熄了一些雀跃,甚至吹着我们往相反的方向各走了几步。
所以啊,为什么说,再多各自牛X的日子,都比不起一起傻X的时光呢?
因为傻X是可以一起傻X的,牛X,往往都是各自牛X的。
那么再讲讲“共苦”的难点所在。
这一阵我的心情不是太好,有些事情想不清楚,于是给朋友发短信说:
“我最近有点抑郁。”
一个朋友回说,“那怎么办?”
另一个朋友回说,“你不是过年时候调整好了吗?”
我看着这两条回复,不知道该怎么接,于是一下子就丧失了倾诉的欲望。
怎样才能安慰一个很丧的人呢?
一个很开心的人是不行的,也挺怕一个真诚的大笑脸突然跳出来说“呀亲爱的朋友你在烦恼什么呀?”
啊看你好不顺眼啊,啊我这么丧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啊你快点走开。
一个很丧的人也是不行的,丧+丧>2丧,大多会越聊越抑郁,甚至转变成愤怒说,你那抑郁算个鬼,明明我的抑郁比较有意义好不好。
大概能适合些的,是个平心静气又有耐心的人,听着你絮絮叨叨地说,说了还哭了,哭了又说,然后TA拍拍你的头,没关系啦这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更多的时候,你就放着这个丧的人,丧着丧着,TA自己说了又哭了,哭了又说,然后那情绪就如流水般洇入土地,不见踪影。
干嘛要费那事去“共苦”呢?我又帮不到TA,反正TA自己也会好的嘛。
来,最后我们总结一下,物质层面, “同甘”难得求,精神层面,“共苦”不可寻。所以不要做什么同甘共苦的大头梦啦,快点自力更生得了!
……
其实想说的总结是,物质层面,享受“共苦”就好了嘛,精神层面,追求”同甘“就好了嘛。
生活会轻松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