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抗不是一方面而是双方面,不仅有本体还有客体!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蒋家骏先生的原著《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先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

【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

冬去春来,又是一个阳春四月,已经数月没有去济南,只是与洪师书信联系,近日来越发的想念洪师,今日起程赴济看望恩师。

下午四时方赶到洪师家,洪师正在和保礼等人闲谈,一看见我进门,大家齐说,老师每天念叨你,怎么才来呀?我笑了笑,表示歉意,连忙上前给老师请安!洪师说:“家骏到四川参加研讨会,有什么新鲜事?快把会议的内容讲一讲给大家听。”我与众师兄弟相互问候,然后简单介绍了在四川成都参加研讨会的情况。我谈到,在大会上见到了顾留馨先生,又和顾先生推了手,还提到初见罗红元的一些情况,最后谈到陈沟的陈伯先兄,说他字写得很好,有些太极拳理论观点和洪师讲得颇为相同;我们一见如故,谈拳论技,非常投缘。

紧接着,我又把陈伯先如何讲解太极拳中的“感觉”和“知觉”,向洪师作了汇报了。洪师听后,略一沉思,就说:“太极拳中的'感觉’和'知觉’,是太极拳的心理现象,它不但活跃于单练套路之中,更包含于对抗之中,非常复杂,难于把握。因为,对抗不是一方面,而是双方面,不仅有本体,还有客体。在太极拳对抗或试验(推手、散手)中,双方进攻(问劲)和防守(答劲)时,通过对方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攻防作用于己方的感觉器官的作用,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力的针对性的反映,便是太极拳的运动感觉。

这一感觉过程,首先是从表面,接受作用于它的攻防力量的方向、时间、大小等开始的,这属于双方对峙之初的审敌度势过程,是依靠感觉摸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可以依靠视觉了解对方的神态、体型、实力、攻防路线及出手的方向;亦可通过听觉,听到一些声音,如风声和脚步声,从而判断对方进攻的速度、力点和方向;而更重要的,还可以通过肤觉,也就是触觉,实现'听劲’,达到知彼。凡高水平的太极拳技击家都能合三觉于一体,对彼方的任何一动,都能上下想随,全身协调,从而力从人借,以柔克刚,达到周身松圆。

太极拳对抗中,能克敌制胜,仅仅只是具有了对对手攻防个别属性的部分反映——运动感觉,是不够的;还得具有对对手攻防各部属性的整体反映——运动知觉。由于对抗的奥妙无穷,瞬息万变的双方复杂态势,所构成的反射活动,只能是技击的知觉。而且,知觉主体状态越优良,也就是技击的信心越强、与人交手的经验越丰富、越沉着冷静,也就越能理解对手的攻防实质,从而获得的运动知觉也就越清晰。

在太极拳对抗或试验中,一般产生三种知觉。一是空间知觉,即对彼对己攻防诸部位的形状、方向、定位、距离等特性的知觉。如常说的“眼为先锋”、“眼到手到”,便是通过视觉去寻找对手为目的的空间定向;而对抗时“耳听八方”,实际是听觉空间定向。二是时间知觉,其核心是对节奏的知觉性。张驰起伏的节奏性活动,不但能最经济地消耗运动能量,消除疲劳,而且,快慢相间的恰当把握,也是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时间知觉迟钝者,说明他在反映对手攻防实质的延续性上碰到障碍,在顺序上发生紊乱,那都是难以临场的。三是对对手进攻的速度、距离及自己相应攻防状态的知觉,即攻防知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己与彼的运动,总是相对的,倘若对己与彼在空间的位置移动理解不准确,便会发生错觉,那只能在较量中败北。

还有知觉、听觉、触觉在太极拳练功中的不同层次。今天讲的是最基础的,是初级阶段;至于中等层次、高级层次还要在练拳中仔细地去研练,能在不知不觉中化发自如,处处能引进落空,才是太极拳的正道。

听洪师的讲解,要远比伯先兄讲解的更透彻、更细致、更清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