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了德国小学生的“长期作业”,我觉得这些年学白上了!
仿写一个童话、给家长做个传记、做一本介绍器官的图画书、建造一座小镇、阅读研究各类型童话的叙事模式......你能想象得到,这其实是德国小学生的作业吗?
果仁妈今天的文,是一篇妈妈对德国小学“长期作业”的观察。作者详细讲述了德国小学如何透过这样一篇篇像大学论文雏形和框架的“长期作业”,培养孩子的“科研能力”、“创作能力”。
文章非常值得深入阅读,“长期作业”的方式也很值得学习和参考,不要错过哦!
原文标题:“项目式学习”如何操作?看看德国小学生的“长期作业”!
什么是有效的教育?怎样才能学得少又学得好?相信这是很多人颇为关切的。因各种机缘,我有意无意间观察到的德国小学教育,也许能带来不少启发。
从2016年开始,女儿在德国读小学二年级直到现在的五年级,每天见她愉快地上学,愉快地回家,没见她学得有多辛苦,但精神、能力、见识上的成长有目可见。
今天我先从“他们的作业”讲起。按照完成所需的时间,我把他们的作业简单分为两类: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
短期作业大部分在课堂或学校的自习时间里就完成了,带回家的多数是长期作业。观察他们长期作业的选题和工作方式,我发现所谓的“科研能力”、“创作能力”,德国在小学二年级时已开始培养了。长期作业就像一篇篇大学论文的雏形和框架,未来的学习就是往这些框架上填更具体深入的知识。
接下来,我细致地讲下:六个长期作业的步骤、方法与工序的观察记录,以及孩子在这过程当中的表现和所得。
上篇丨低年级
作业1家人的传记
女儿二年级时,班上的话题课展开了一个叫“生命之环”的主题学习。
先从一只小虫结茧吐丝,变成蝴蝶的过程讲起,讲到各种动植物的生命历程,然后,话题延伸到人的一生。
他们采访了班主任的助理,听她讲了自己来到这所学校前的所有经历。这些准备铺垫一步步走完之后,她领回来一个家庭作业,给一位家长做一个简单的传记,以图文的方式呈现在一张半开纸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制作期一个月。
制作的妈妈的传记,作者供图
作业布置完后,老师并未撒手不管。
第一周,女儿带回来一份采访问卷,就一个人的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各问了几个问题,都很具体的。比如:
何时何地出生?
几岁上学?在哪上学?
你上小学时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
你上中学时第一个朋友是谁?
等等构成履历的基本问题。
只要把亲人的回答记录在问卷上,这一周的作业就完成了。
第二周, 女儿在课堂上把采访所得用传记叙述的语体整理成文(他们叫“rough draft”草稿的意思),交上去,老师逐句订正文法错误,或帮助学生把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
第三周,把老师批改过的文字认真誊抄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此稿叫“final draft”。
第四周,女儿领回一张半开大纸,为展示海报安排文图位置,书写字体的大小和颜色,把最终敲定的文稿分段抄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家长帮助打印几张自己各个时期的照片,包括婴儿期的,贴上,还趁着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重温了家族的老照片。
那天,孩子在班上展示演讲回来之后,兴奋地告诉我很多班上其他孩子的家人传记,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熟悉,还借此了解到了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人们的成长经历。
我非常喜欢这个选题的设置,人们常说的“生命教育”,落到实处也许就长这样子吧。这让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确认识到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主题,对自己的一生有全局观。
而且,一开始从小虫、动植物的生命再讲到人,把人放入大自然这个坐标系里,视野就更开阔宏观了。
其实,“手抄报”近年在国内也是很流行的作业方式,但操作环节有很多不同。
以我所经历过的几个国内手抄报作业,来比较一下:
作业时间长度大不一样。国内很少布置一个月以后才交的作业,而且是才寥寥几百字的作业。
作业过程中老师提供的指导很不一样。国内的手抄报作业通常都是布置下去一个周末或一个假期之后交上来,老师不参与什么过程,也不分解步骤。
展示环节不一样。国内的手抄报多半是贴在班里墙上一两周,然后就带回家收起来;甚至有些只是老师看两眼判个分,就带回来,再无众人欣赏之机会了。
手抄报,作者供图
不同的执行步骤,带来的效果也是很不一样:
时间周期长,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一个从容的心理空间就话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资料搜集,能顾及到准确性和审美性。
周期短的手抄报常常只是关注完成度,赶紧做完了事,怎么出效果怎么来,内容实质顾不上了。
老师把任务分拆成具体又容易执行的阶段性小目标,学生在明确又轻松的进阶中最后达成了大目标。
而国内的手抄报常常是家长孩子齐上阵,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对着一整张大白纸真是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
众人面前的口头、书面、画面全方位展示,让学生在一个月的辛勤工作之后,充分享受到了自我努力的成就感和与同伴之间的连接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机会在舞台上受众人关注,是很重要的成长体验。
综合来说,这两种手抄报作业的设计,一个更重视孩子在过程中涉及到的思考和体验,以及从中学到做事的步骤、方法;一个更重视考核孩子目前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作业2我们班的小镇
二年级还做过一个长期项目,叫“2B镇”(他们班叫“2B”),大部分是在学校完成的。
在一个由学生主导的学业展示会上,一个各色纸盒搭建的四、五平米见方的小镇,已赫然存在于教室一隅。
教室里的2B小镇,作者供图
小镇有好几个街区,每条街道都有名字,有门牌号码;有邮局、医院、学校、面包房等常见的社会机构,还有自己的飞机场。
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小镇生活的档案,记录着他们的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比如,我女儿在小镇上是航空公司的一名职员,19岁,在飞机上工作,家住音乐大街1号。她得意地把自己住的小楼指给我看。
老师按人口比例把居民分配在老、中、青、少各代和各种职业里,孩子们自由领取自己想扮演的角色。
在建小镇之前,他们在学校周围走了一圈,记录下一路遇见的建筑物、机构、商店、场所等,还画了可爱的小图。
我猜想他们从建镇开始,已经展开过一段丰富多彩的小镇生活了。而我只记得大约一两个月前女儿说要收集牛奶盒子,后来谈论过她的空姐职业,谈过一个小镇得有哪些重要的设施,比如垃圾站、消防局等。
她说过很多次他们在建一个“Twobetown”,但我一直不甚了了那是什么。直到这个具体真实的小镇出现在眼前,我才发现——哦,我们平常所感受到的庞大复杂的社会生活系统,竟可以用这样简单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了解!
我相信,他们从此不会把生活中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明白方便生活的背后有各行各业的人在辛勤劳作。孩子们虽然小,但这个作业让他们小小的心里装下了社会运作的宏观结构,以后对其中一些行业深入了解的知识都隶属于这个架构。
而通过角色扮演他们明白总有一天自己要在其中一个领域,为社会这个整体出一份力,最好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而这一切,并未通过说教讲解,他们都直观地领会到了。
作业3为自己的仿写做绘本
还是二年级,我们娃儿“出版”了她人生中第一本图画书(英语科作业),文图作者都是她,品质相当可以。
工作周期记不清了,仍然是在老师指导下分步骤完成。先改写童话,保留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情节结构,置换里面的人物,并随之调整相应细节。
同样的,孩子先写出错漏百出的草稿,老师订正并整理文字,孩子誊正在专门本子上,老师复查。
然后,老师发一些印有画框和空行的书页,A4大小,孩子们把自己的文稿按场景分段抄写在相应页码上,自己配图、上色。
对童话“金发姑娘和三只熊”的改写,作者供图
配图是个相当需要耐心的工作,十几个图,每个图都要设计场景和人物动作,当中还要有连贯性。幸好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享受画画,且无拘无束、不怕画错的状态。
老师会给部分课堂时间,在学校集体的气场下比较容易进入工作状态,当天未完的部分就带回家接着做。
对童话“金发姑娘和三只熊”的改写,作者供图
这个作业着实使用了一些意志力和恒心,完成之后孩子相当满足,感受到棒棒的成就感。
这些作品感强的作业会有一份拷贝放在孩子的综合作品集(profolio)里,六年级毕业时或任何时候离开这个学校时,会交还给家长,既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孩子成长足迹的汇总,也可以呈现给要申请的中学。
现在回看,那个被众多中国家长怀疑的“就知道玩儿”的德国小学二年级,扎扎实实的教学成果还是蛮多的。
这里只列举了部分长期作业,许多用心的短期作业设计,暂不赘述了。
下篇丨中高年级
作业4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起源的探究
三年级时,女儿还用相似方法做过一个改写《小红帽》并配图的作业,一个写科幻配人物形象设计的作业等等。
仿写《小红帽》的图稿,作者供图
印象深刻的是四年级时一个自选课题研究作业。有孩子对一战感兴趣,有孩子对二战,有些孩子对一种动物或植物感兴趣,女儿因为同时学着中文英语和德语,她说想知道关于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是如何起源的,于是把课题定为:语言的秘密。
第一期作业是“提出问题”:列举出选题领域内自己想搞清楚的所有问题,然后老师指导他们筛选出相关性最强,前后有逻辑关系的问题系列。
第二期作业是为自己的问题查找资料,在课堂上有上网查资料时间。
第三期是提取资料形成自己的语言,依然有一个老师协助修订文稿的步骤。
第四期将正稿誊抄在海报上并配图。女儿从我的书法书上选了几张汉字演变历程代表作拍照打印,又在网上找到一张西语系演变的家族树示意图,都很出彩。
作业“语言的秘密”,作者供图
家长会时,老师说这个作业像一个大学论文的选题和雏形。
相较于二年级的同类作业(如家人传记),我注意到有三个方面难度提升了:
由老师定选题变为自定选题;
由回答老师的问题系列变为自己提出原始问题,整理出有联系的问题系列;
由单纯的串联答案变为从一定量的资料中提取答案。
作业5非虚构绘本《认识我们的感官》
五年级时,还做过一个“学习说明文写作”的作业,具体目标是“做一本介绍感官的图画书”,要有目录和术语索引及帮助说明的示意图表和资料图等。
步骤是:
阅读老师给的相关学术资料,提取关键词;
使用这些关键词,用自己的句子把学习所得复述出来;
老师订正文法错误,学生誊抄;
做书 (自定开本大小、自己裁纸、备图、抄写、装帧、装订成书)。
相较低年级时的做书,自主环节又增加了很多。女儿把每一页都贴在红纸上,衬出边框,小书很醒目,得了满分。她对动手完成一个较大的工作越来越有信心了。
作业“非虚构绘本感官书”,作者供图
作业6从阅读研究童话到改编童话
最近正在进行的一个作业是:阅读研究各类型童话的叙事模式,比如穷变富、坏后母、魔法、动物说话、王子公主、描绘性语言等等,目标是诞生出自己的改编童话。
他们既读某个模型的源头,也读后人的改编作品。经过一两个月的学习后,孩子模仿安徒生童话《野天鹅》,创作了一个2000多词的童话。
我们稍稍讨论了一下情节,她用平板录下自己即兴口述的故事细节,第二天关起门来几小时、几小时地听写整理。最后读给我听时,我真的被新的剧情深深吸引了。
改编童话写了16页,作者供图
为改编童话做的手工配图,作者供图
总结
综观所有长期作业,有几个重要特征:
1. 结构性思维
通过话题的设置,将一些关于世界的基本概念引入孩子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探索思考。
比如“一生的各个时期”、“社会的组成构造”、“组成故事的元素”、“童话的母题”等等。这些概念很基本,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内涵又很丰富,谈论起来可深可浅,可以只讲到该年龄段能理解的程度。
这种学习目标的设置相当于给学生一个认知的框架,而不是灌输零碎的知识。当今世界,具体知识点的更新越来越快,而认知的框架,思维的方法,相对要稳定很多。学习之后受用一生,才是有效的基础教育。
2. 细分工作流程
做事情讲方法有步骤,在老师具体目标的指引下分阶段完成小目标,达成大目标,收获成就感和信心,所谓“积跬步以至千里”。
一般作业布置下来时附一张工作流程表,完成后就勾掉,孩子对自己的进展是直观地心中有数。
按部就班,耐心而愉快地完成一项长期工作,是所有具备一定份量的研究或创作的基础,更是所有大型社会建设的基础。
非虚构绘本的“工作指南”,作者供图
3. 支持系统
老师和学习资料,明确地扮演着“支持系统”的角色,而不是“考核系统”。
此话怎讲?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每个作业流程都出现了“草稿、正稿”步骤。这说明出现文法错误是老师帮助学生的机会,而不是“扣分的点”。
这种设置是鼓励孩子大胆犯错,先把项目的毛坯架子搭起来再说,修正和润色是在老师协助下完成的。与之相对应的,老师会留出很多课堂时间让孩子在自己眼皮底下做事,以便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来问问题,寻求帮助。
非虚构绘本的学术阅读材料,孩子划出关键词,作者供图
大部分作业要求是仿写、改写,并不提倡完全的自创。比如在判分标准里明确要求“要使用原材料中的关键词”或“作品要呈现原作和仿作的编织样貌,原作的线索要清晰可见,同时你自己的创作部分也要丰满”等等。
很明显,学习资料是被当做拐棍使用的,在模仿中学习,逐渐生发自己的知见。所谓“君子善假于物也”。
项目完成后得到的考核分数,实际上包含了老师和学习资料的帮助。这让孩子从小敢于善于寻求指导与帮助,聚合各方力量,大胆前行。
非虚构绘本的得分表,作者供图
总之,通过这些用心设计的长期作业,框架、方法、步骤、支持系统这些基础理念,就是这样慢慢植入孩子的内心。
我们常常讨论创造性的培养,好像创造性就一定意味着天马行空,一个问题有一百个解,不受约束。
但在我看来,宏观地看待世界,明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运作;做事情讲方法有步骤,有恒心,能统合各方力量,这些才是创造性的基石。
作者| 刘宇清,两娃妈妈,曾旅居日本、美国,目前在德国,对三国教育皆有观察。绘本译者、育儿专栏作者,个人公号“滢清小镇”。
编辑| 章鱼妈,一个2岁半男孩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经营个人公号「躲起来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