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屡遭挫折,却能横扫一切困难?
《后汉书·耿弇传》中说,耿弇征战沙场,攻城三百,从无败绩。打下江山之后,却立马辞去军职,转为文官。耿弇的一生,就像开挂一样,开场后一路高歌猛进,青年得志,晚年善终。他就像游戏里的NPC亲自打怪,又像电影里的玛丽苏,主角光环从第一集闪到全剧终。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耿弇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战胜困难、立功立事必备的优秀品质。我们只要读懂了耿弇的传奇故事,就一定能掌握开挂的人生艺术。
一
耿弇生在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朝时期,耿弇的父亲耿况,曾与王莽的堂弟王伋一起学《老子》的道术,后为上谷太守。耿弇少年时很好学,继承了父亲的学业,并时常研习兵法。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刘玄建立更始政权,与王莽对抗,同时派遣将领占据各地。耿况因是王莽任命的官员,心中非常不安,于是派21岁的耿弇去朝见刘玄,以图巩固自己的地位。
耿弇从上谷南行至宋子县,恰好王郎冒称成帝的儿子子舆在邯郸起兵,耿弇的随从孙仓、卫包就说:“刘子舆是成帝的正统,不向他归降,还远行到哪里去?”
耿弇说:“刘子舆是个欺骗蒙混的贼子,最终肯定要成为投降的俘虏。我这次去长安,向朝廷叙说上谷郡和渔阳郡的兵马状况,回去后征发骑兵,践踏那些乌合之众,犹如摧枯拉朽一般。你们没有择主而从的眼光,灭族之祸不远了!”孙仓、卫包不听,投靠王郎而去。
耿弇的志向是平定天下,所以他的眼光看得更远,在他的心里,只有能一统天下的雄主,他才愿意舍命追随。也就是这一次“进京述职”,开启了耿弇辉煌的军政生涯。
耿弇剧照
二
发现明主也是一种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见识。
刘秀起兵初期十分窘迫,与兄长刘縯在舂陵起兵反莽时,兵少将寡,装备不足,都是骑牛上阵的,直到杀了新野尉才有了战马,因此被后世戏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而年轻时的耿弇,支身投奔刘秀,一眼就看出了刘秀是能够荡平豪强,统一天下的雄主,并终身跟随刘秀浴血奋战,建功立业,这种远见卓识非同寻常。
蓟中之乱时,耿弇与刘秀失散,于是向北逃到昌平,回到他父亲耿况那里,趁机劝说耿况攻击邯郸,归附刘秀。
耿弇率上谷兵与吴汉所率渔阳兵会师南下,沿途击斩王郎的军队,斩首三万级,攻取二十二县,在广阿追上了刘秀。随后,耿弇等人随刘秀攻克邯郸。
刘秀在河北连战连胜,名声越来越大。更始皇帝心生疑忌,于是立刘秀为萧王,令他罢兵率领部下将士回长安。刘秀也没多想,就计划回长安复命。
耿弇赶紧劝阻刘秀说,更始政权目前君臣淫乱,已不得民心,不久肯定会倒台。不如您自立为王,我愿回幽州去,增发精兵,以成大计。
从发现明主,到劝父起兵归附刘秀而不是刘玄,再到劝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这都显示出,耿弇有着优于常人的洞察力,在事情开始之时,就预见并谋划了未来的发展图景。
攻克王郎后,耿弇建议先经略河北和山东,作为大本营,并主动请缨,去攻打当地的军阀。
耿弇的战略是很有创新的,自西周以来,秦朝和西汉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中国,而耿弇建议以河北为根据地统一中国,这就开了王气在北的先河。
随后,耿弇和吴汉去征发幽州的军队,并对河北的农民起义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先后击败了铜马、赤眉等多支农民起义军。
更始三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改称建武元年。随后,耿弇被任命为建威大将军,时年23岁。
建武三年,耿弇大破关中悍将延岑,斩首三千,生俘五千。此时关东陇西巴蜀未平,耿弇又有了新的战略,他要求再回上谷征发军队,首先进攻在渔阳叛乱的彭宠,然后进攻涿郡的张丰,剿灭富平、获索农民军,最后进攻山东的张步。
这个进攻路线非常类似于韩信挟燕攻齐的路线,而有人传说韩信就是因为功高震主后来被杀掉的。于是,耿弇安排族兄和父亲去到刘秀身边以表忠诚,随后开始大展身手,按照既定计划一路攻城略地,直到面对山东的张步。
而耿弇的进攻,就像对着兵书来打战。
先是攻心为上。他首先围攻祝阿城,故意放开一角,让张步的军队得以逃奔钟城,钟城听说祝阿已经陷落,则弃城而逃,这样就在费邑的防线上打开了缺口。
费邑为了堵住缺口,派弟弟费敢防守巨里,自己带领精锐部队随时准备支援。耿弇于是在巨里摆出一副即日攻城的样子,引诱费邑前来支援,结果费邑中计,率领三万人赶来巨里。
耿弇率领军队伏击了费邑,三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费邑当场被杀。耿弇派人拿着费邑的首级给巨里城中的费敢等人观看,费敢也不敢打了,赶紧逃走,投奔了张步。这几乎是不战而胜。
耿弇一出精彩的“围城打援”战役成功后,又来了个“声东击西”。当时张步派自己的弟弟张蓝带领两万人防守西安(不是现在西安),派一万人防守临淄,相距四十里,仍然是以逸待劳、持久固守的政策。
耿弇看到西安城小而坚固,张蓝带领的又是张步的精兵,而临淄城大,难以固守,于是他就故意放风说五天后要进攻西安,到时候了却突然转往临淄。临淄被攻破后,防守西安的张蓝非常害怕,就赶紧逃跑了。西安城又几乎是不战而胜。
“声东击西”成功后,耿弇开始“诱敌深入”。他知道虽然自己连战连胜,但实际上张步的主力还保留着,如果坚城固守仍然是麻烦事,所以必须引诱张步出战,这样才能发挥汉军擅长旷远野战的长处。
耿弇命令部队专门等到张步来了的时候到城中掳掠财物,以激怒张步,结果张步中计,带着三个弟弟和农民军首领重异赶到临淄城下,达二十万军队。耿弇则故意示弱,把突骑部署在城中,让附属部队首先和张步接战,等到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他就亲自率领突骑横冲张步的军阵。
耿弇很清楚,这是决定性的一战,于是立志一定要攻克张步。打战时他被流箭射中了,身负重伤,而他直接用佩刀砍断流箭,带着重伤继续战斗,连身边的卫士都没发觉,此战终于大败张步。
泰山太守陈俊认为应该等刘秀到来,双方合兵一处,但耿弇认为,现在张步大军正在旷野,是歼灭他们的好机会,如果跑了,重新守城了,再想消灭他们就难办了。于是,他豪迈地说:天子将到,臣子应该杀牛洒酒以等待百官的到来,难道还要以贼虏来麻烦君上吗?
耿弇再次出兵大战,从早晨打到了晚上,张步军队死伤惨重,城中沟壑都填满了尸体。耿弇判断张步可能退兵,于是先派人设下埋伏,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步果然悄悄撤退了,耿弇的伏兵四出,穷追几十里,一路上尸体连着尸体,缴获辎重车两千多辆。
建武六年,耿弇进攻陇右的隈嚣,与中郎将来歙一起平定了北地。从此,光武帝刘秀站稳了脚跟,霸业将成。
耿弇一生南征北战,打了三百多仗,从无败绩,为整个东汉江山,打下了半个天下。
建武十三年,天下基本平定,耿弇交还了大将军印绶,以列侯的身份充当顾问,时年35岁。
耿弇在对战张步时,身中流箭依然坚持奋勇杀敌,听说刘秀要来支援反而按既定计划越战越勇,而平定齐地、大势初定之后,后面平定关中、巴蜀的战役,他却几乎不参与。
这些决策,反映的都是耿弇坚毅的执行力:不达目地誓不罢休,而达成既定目标后却又能及时停手。
从战国秦汉以来,三世为将没有不衰败的,而耿氏家族累世为将,却一直辅佐皇族到东汉末年的汉献帝,直到少府耿纪起兵诛曹操时被曹操所杀为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天下平定后,耿弇立马转成文官性质的顾问,这就是受老子的战争观的影响。
《后汉书》作者范晔说:耿弇决策河北,定计南阳,看到光武的帝业必成。自从攻拔齐地以后,就没有再立什么新功了。难道是不想再立新功吗?或者是当时的法度不容许他再立新功吗?三世为将,道家认为是不吉祥而忌讳的,而耿氏却能世代功名而自保其身,难道耿家用兵是以杀止杀吗?为什么独能兴盛呢?
结语
看完耿弇开挂的传奇人生,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支撑耿弇一生攻坚克难、从无败绩的精神是什么呢?正如前文所述,是远大的志向,卓越的见识,超凡的谋略和坚毅的执行力。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会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而有卓越的见识和超凡的谋略,则会有解决一切复杂问题的能力;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毅前行,则能带来最后的成功。一个人只要有了这些素质,就可以碾压任何困难,把希望变成现实。
那么,这些成功的品质又如何得来呢?这就要回到开头,为什么吝惜笔墨的史书上要专门记述,耿弇从小跟随父亲学老子之道这件事?
因为,老子是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文化的集大成者,天道、人伦、治国、用兵等等无所不窥,后世的鬼谷子、韩非、黄石公、孙子等各家名人,无一不是老子的思想传人。耿弇是老子道家思想的践行者,这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贯穿耿弇一生的思想主线。
孔子说过,人分几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我们大部分人,都处在学而知之或困而学之的层面。
学而知之,就是要向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学习,要多读圣贤书,启智明道,这样就能渐渐提高自己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洞察力,培养自己克服困难、谋事成事的能力,做起事来,干一件成一件。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有强者。强者之所以是强者,就在于他总是能在别人活不下去的时候,坚强地活下去。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强者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容易”,他总是能把别人觉得困难的事情变成现实,把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