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至暗时刻,依然荣耀
《商业观察》专栏·第02篇
文 | 浮灯
马畅亦对本文有贡献
昨天,荣耀出售的消息惊动了所有人。
不禁让人想起华为今年发布年报时说的话:我们在2020年要力争活下来,力争在明年还能发年报。
一、技术之争:华为的端到端 5G 解决方案,比友商领先一年
大家都知道导致荣耀出售的导火索,是美国制裁导致的芯片紧缺。
而美国制裁华为,不是因为华为的手机业务,而是因为华为另外一项极度重要的业务,那就是5G的移动网络基础设备,简称5G基站。
这是华为的骄傲,也是华为招人注目的地方。
我们的手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上网,是因为运营商们在周围布下大量基站,手机通过无线电波,连接到全球的互联网中。
在全球从4G转5G的档口,5G部署成为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共同的巨大机会。
我们知道,华为的崛起,就是因为余承东在4G分布式基站方面的创新,使得运营商可以用较少设备数量和更多频段,简化网站站点部署,同时降低购买、使用和运营成本。
而华为今年在伦敦发布5G相关的移动网络基础设备,华为运营商业务集团 总裁丁耘,在会里表示:华为的端到端 5G 解决方案,比友商领先一年。
而反观其余各公司,在5G基础设施方面无力与华为竞争。
在全球基础设备中,曾经最大的美国电信设备AT&T把基础设备拆分为朗讯,后来被法国电信公司阿尔卡特并购,2016年,阿尔卡特又被诺基亚收购;摩托罗亚在2011年也把电信业务分拆出来,基础设备业务卖给诺基亚。
正式因为在5G移动网络基础设备上的强大,华为被牵扯进没完没了的政治角力之中。
二、华为的进与退: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任正非早早预计着华为的冬天。
早在20年前,任正非就认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必须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2012年,任正非反复推演,如果美国在核心技术方面制裁华为,华为有什么抵御之力?当年,华为的备胎们陆续就位。
2019年,危机一一应验。虽然海思转正、鸿蒙登场,但华为的设备供应商业务和消费者业务,都遭遇极限施压。
2020年,施压继续加大,与华为关联的公司,登上实体清单的有152家。台积电断供,麒麟芯片绝版。
此次荣耀出售,更是华为在诸多坏选择中,做出一个的最好选择——有舍有得,出售荣耀,获得现金流,死磕芯片。
这也是华为的一以贯之的战略气质。
1.华为的退:断臂求生,绝不言弃
在荣耀出售的当天,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猜测:荣耀最大的价值是什么?荣耀是否可以绕过美国制裁获得高通或联发科的5G芯片?荣耀是否能保住当前市场份额?荣耀是否可以扩大华为生态……
所有猜测,都有待后续发展的验证,但至少在当前,对于华为自身来说,正是百般自救、绝不言弃的时候。
一直向前冲的华为,从不吝于断臂求生。
比如,2001年,华为受到互联网泡沫冲击,以7.5亿美元卖掉旗下的“安圣电气”,换来了国内扩张急需的资金。
2006年,华为以8.82亿美元,将3COM公司的49%股份悉数出售给美国3COM,为度过2008年金融危机留下充沛的现金流。
2019年,美国第一次制裁华为,华为又将华为海洋51%的股权出售给亨通光电。
于此相对,安圣电气出售后,离职的华为高管开始创业,构成了所谓的华为系公司。
比如,目前华为系的公司中,新华三、汇川技术、牛电科技、宇视科技、深信服都排名靠前。
而本次被出售的荣耀,则是可能是目前市面上的华为系公司中最强的一个。
一直以来,华为经历的困境无数,那架广为人知的飞机背后,是任正非心头最深的一句话:伟大背后,都是苦难。
只要永不言弃,努力向前,才能博出一线生机。
2.华为的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华为一直以来不放松核心竞争力的投入。
对于当前的华为来说,真正卡住命脉的还是芯片供给。
当华为被硬件断供之后,自己做备胎;软件被断供后,自己做备胎。早在1994年,华为就明白,不拼命发展技术,最终会丢失全部市场。
2018年,当中兴被美国制裁之后,任正非接受采访时说:
我们做芯片的目的,不是要替代别人,形成一个封闭的自我系统,而是要提高自己对未来技术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并没有准备完全替代美国公司的芯片,而是和美国公司长期保持友好……
(我们)还是要向美国公司下订单,如果美国公司不能给我们供应时,自己供应自己的百分比就会提升,自己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紧接着在2019年,谷歌套餐包禁止华为手机使用。华为推出自己的HMS(华为移动服务),余承东说:由于美国的制裁,让华为由一家没有生态的硬件公司,成为一个有生态的公司。
与此同时,作为华为给物联网准备的操作系统,鸿蒙OS提前面世。
在今年华为发布P40时,余承东说:华为的全场景优势,并不是产品种类多,而是如何通过操作系统,将各种产品都连在一起。
鸿蒙OS就是华为为物联网准备的操作系统,因为其核心功能模块化的分布式设计而备受关注。
尽管垂涎物联网的企业很多,但真正能做出多设备互通才操作系统的企业,屈指可数。
在P40系列手机发布后,华为令人目眩的多设备互通,让鸿蒙操作系统不再是PPT式的宣言,而是在日益丰满的应用场景中,一步一步立体起来。
3.所谓战略,就是有舍有得
华为之所以能做到壮士断腕,是因为它的战略眼光,能够穿透眼下的危机,看到远方。
抓住机会之前,也许一开始会痛苦、困难,但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必定能走到对的终点。
专注战略研究的曾鸣教授曾认为,所谓战略,第一点就是站得高,看得远。
前瞻性的源头在于你对未来与众不同的判断,你比别人能够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来可能展现出来的状态。
你能看到未来,自然就比别人走得更好。
就像我们现在看过去,如果知道会有金融危机,今天的世界肯定完全不一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远见,能够预见会出现金融危机。
为什么华为不惜断腕甚至承受痛苦,也要抓住自己盯上的机会?因为,华为抓的不是小机会,而是大机会。
手机是当前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联网时代,手机不再是唯一的流量入口。
早在1994年,任正非就说,未来,通信行业天下三分,华为必有其一。
而现在,看着近在咫尺的万物互联时代,华为的每一步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反过来,正是因为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华为才有独占鳌头的机会。
三、华为如何绝处逢生?
众所周知,任正非最喜欢谈“华为的冬天”、“华为明天就会死亡”、“华为面临着危机”。
只不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华为从不坐以待毙。
我们可能不熟悉30年前那个2万元起家的华为,也不熟悉那个3次转型、命悬一线的华为,我们看到的这个华为,早已渡劫多次,打过不少生死战。
那么,华为如何绝处逢生,找到自己的方向?
笔记侠记者马畅曾经采访过华为前战略部部长、华为全球区域营销部部长兰涛,他向我们详细拆解了华为的战略方法。
战略需要形成一个闭环,才能获得成效。只有对战略闭环的清醒认知、成熟规划和长期坚守,才是抓住机会、抓对机会的根本。
1.战略规划:找准方向,主动出击。
第一,做好市场洞察。
市场洞察,不仅为了找机会,也为了找风险。
华为每半年要进行一次风险识别和反思的大型会议。
例如美国制裁中兴的时候,华为马上警觉到,美国很快就会找上自己,于是紧急做出了许多预案,诸如在供应链、核心器件、核心物流方面的预防,所以,美国的制裁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华为。
制定战略的过程中,要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实时进行调整。这样,也能不断地防范风险。
第二,聚焦创新。
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确定创新的重点是哪种创新,如:产品领先创新,客户亲近创新,卓越经营创新,品类革新创新等。
其目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创新时,不仅要以客户为中心,还要务实聚焦。务实地在主航道前进,才能在挺进无人区的时候,抓住战略机会点,成为行业领先者。
第三,新业务能否建立在现有能力上?
业务设计是战略思考的关键落脚点,要选择合适的客户、合适的产品或服务、合适的盈利模式。
好的业务设计要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新的业务设计能否建立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如果不能,那么能否获得所需要的新能力,做到扬长避短?
第四,找到关键环节。
进行到这一步,也就到了衔接战略制定与执行的关键环节,战略机会点的识别和战略沙盘的制定是这一环节的核心,所有措施和关键任务都是围绕战略机会点展开的。
任正非非常重视战略沙盘,他认为华为不能笼统地看待战略制高点,而是要把这些制高点分成很多个阵地,对其进行分析,拿出策划,找出短、中、长期的措施。
第五,人才跟得上。
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去执行战略。再好的战略,再牛的方法,还是需要人去操作,人是最重要的。
华为会保证自己的人效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因为任正非说过,人均效益是企业的核心。而且,任正非现在就只管两件事,第一个是想办法激活处于沉淀层的老员工,第二个是想办法把一些非常能干的新人迅速提拔起来。
2.战略执行:华为19万人齐步走的方法。
以上是战略规划部分,也就是战略制定,而在战略执行时,要注意3项原则。
第一,高层共识+中层解码。
首先,战略要由高层主导并达成共识。
其次,战略制定好后,中层要通过战略解码,在公司战略指导下,形成部门的行动计划,并通过考核形成闭环管理。
兰涛解释:“很多公司中层做不好战略解码,战略归战略,一到部门考核时,便想怎么考核就怎么考核,战略战术变成两张皮。这种从战略共识、战略制定、战略解码,再到闭环管理的方式,才是华为能让19万人齐步走的原因。”
“战略解码”就是指,按公司组织结构自上而下地垂直分解任务,以及按业务流程结构从左到右地水平分解任务,将公司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落实到各部门甚至是个人的过程。
只有做好战略解码,才能使公司战略深入人心。
第二,火车头稳定+深入末梢神经。
战略执行,也要高度重视人的作用。
高管团队是“火车头”,必须保证人心稳定、保持活力、集体决策。
当华为在通信市场已经出现增长瓶颈,必须找到新的奶酪。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最高纲领指导下,任正非也同意,从原来的运营商走向消费者市场(B2C)和企业网市场(B2b)。这次变革,就是一次标准的集体决策。
兰涛认为:“战略方向只能大致正确,必须保持组织的活力,保证高管团队的火车头作用,这是最根本的。”
为此,任正非从不给自己设置“一票决定权”,他只有“一票否决权”,就是防止华为变成自己的一言堂。
尤其当一个公司发展到后期,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更不可能单靠一个领袖来对任何事都进行决策。
与此同时,战略执行也必须深入到一线的末梢神经,要把市场洞察的目标和任务传递给末梢神经的员工,因为他们是最接近客户,也最了解客户的人。
第三,不断复盘。
任正非非常重视复盘,但他提倡“对事不对人”。
很多公司一复盘,就要找谁的责任,但华为人却认为,不管用什么工具来复盘,主要目的都是发现我们深层次的根因,而不是去追究个人责任。
当然,有些重大事件还是要追责的,但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找出问题的应对方法,以便在制定新战略的时候拿出措施,不要再重蹈覆辙。
所以,复盘既要有开放的心态,又要善于使用各种工具,从显性的财务数据的好或坏中,发现公司内部在运营层面、组织层面,甚至是考核层面的问题,进行复盘,拿出改进措施,全方位调整。
四、结语
无论是华为的未来,还是荣耀的未来,都是步步泥泞。
任正非说:“越是前途不确定,越需要创造,这也给千百万家企业公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对困难重重,机会危险也重重,不进则退。如果不能扛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坚持创新,迟早会被颠覆。”
今年有不少企业,都在困境中挣扎。想要绝处逢生,不仅要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并且有效落地执行。
华为更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勇士,荆棘是它的铠甲,也是它的王冠;精神是它的战略,也是它的最锋利的宝剑。
就像华为《鲲鹏》主题曲唱的:“这是最好的时代,未来有我的存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