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导师郦波写首《登高》,引民间诗词高手写和诗,都有水平

在诗词大会的5位导师里,郦波老师是最爱写诗的。在节目现场,他就时不时口占一绝。平时在生活里,他也经常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晒诗。当然,现代人写诗总是免不了惹来争议。

有些读者总是习惯性地,把郦波的诗与李白、杜甫等人比,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的水平就别写了。理智一些的读者则认为:郦波的诗虽然完全无法与古人相提并论,但在现代文坛已经算是较有水平了。

在笔者看来,在诗坛落寞的今天,郦波还愿意写诗、晒诗,这已经需要莫大的勇气了。至于写得到底如何,本期笔者就跟大家分享他近期写的一首五律:

《登高》

层台花未开,揽佩起徘徊。

云向鬓间过,风从心上来。

忽然起浩荡,已矣叹弥哀。

桃李人间事,刘郎安在哉!

这是一首格律平仄都基本没问题的五律,是郦波在重阳当日所发。初读这首诗,其实笔者挺佩服郦波的勇气的:居然敢以“登高”为题。

提到《登高》,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诗圣杜甫的那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很多名家眼里的古今七律之首。但凡郦波写成“九月九日登高”等,其实都稍显低调一些。不过,郦老师的性格就是这样,有才任性。

首联写自己登上层台,眼前花还未开。这两句中“揽佩起徘徊”写得是很有意思的,《长恨歌》描写杨玉环时用的是: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郦波把“揽衣”改成《诗经.小雅》中的“揽佩”,少了一丝脂粉气,多了一分厚重,改得挺高明。

次联,引入云和风的意象,云从两鬓飘过,风则从心上来,这两句其实是颇有禅意的,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诗人“心动”。五律七律要出彩,其实就是得在这一联下功夫,因为它需要承上启下,又要能道出诗境。

颈联是承接上天句“风从心上来”,此情此景下,诗人感慨万千,一连叹出:已矣叹弥哀。尾联中的“刘郎”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李商隐,有人认为是刘禹锡。从诗意上来看,个人认为是刘禹锡的可能性较大,刘禹锡曾有诗:满城桃李属春官。而且刘郎的称号,也能暗合上“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只是当年刘禹锡是受了多年委屈后终于翻身,不知道郦波写此句是单纯地怀古,还是喻有所指?

纵观这首诗,整体上是很有水平的。现代人写诗最难的就是写不出诗性,这一点郦波这首诗是有的。而且从遣词来看,基本上也算是精准,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这首诗发到网上后,也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其中有一位民间诗词高手还唱和了一首七言诗,大家且看:

《七绝.话重阳》

风轻云淡见秋阳,枫红菊黄舞飞扬。

赠君茱萸愿长安,何时重逢话重阳?

看了这首诗,不少网友表示:都是高手。仔细看这首诗,虽然有些大白话的味道,而且整体上是否算是七绝还有特商榷,但作为和诗它是很应景的。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也算有一些意境。作者抓住了“秋”和“菊”这两个重阳节的经典意象,先写景后抒情,最后落笔处用问号,也颇有特点。不过论遣词的讲究,则稍稍逊色了一些。

当然我们得承认,1000个人读者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作为现代人写的诗作,两首诗都是有水平的,更喜欢哪一首看的是自己的喜好。

对于郦波晒诗的事,不少诗迷觉得有些不理解。他几乎天天都在写诗、晒诗,有时候一天晒出好几首,古代的大诗人们都做不到这么高产。这些诗里有像《登高》这样的高水平之作,也有一些只能算是顺口溜的作品,比如下面这首:

《目光》

你看着我

用最清澈的目光

完成了 最深刻的表达

这类诗作其实就不是特别能体现他的水平。郦波是否需要沉淀下来,不追求数量,以期在质量上有更大的突破?这或许是他该思考的问题。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