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什么说“道”就在我们身边?告诉你怎么发现“道”
老子曰: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说我的言论非常好懂,也非常容易做到。可天下人却没有人懂,谁也做不到。
老子这句话用最近网络红语来讲叫“凡尔赛”。
自老子留下这五千字的《道德经》,自古注解者不下千家,谁能说自己的注解就是符合老子本意呢?谁又敢说自己真懂老子呢?
但为什么自古各家都能有自己的注解,甚至我这个大言不惭的后学晚辈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看法胡乱借题发挥几笔呢?
正是因为老子之言“甚易知,甚易行”。
尽管老子的“道”总给人一种玄之又玄的感觉,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我们每一份生命实践所带来认知,对外界事物每一份生命感受,包括我们自身生命情感的体验,无不是“道”。
“道”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的点滴,就好比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口渴就要喝水,生火能够煮饭,日出日落,起卧有常,天下万物的终极大道根本不在天边,而是就在眼前。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我们所有的“道”的集合,便是老子的“道”。同样老子的“道”到了我们不同人这里,也就有着不同的呈现。
故而老子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大,似乎什么都不像。
也正因它大到无所不包,什么都不像,故而也就什么都可以像了。
可就是如此伸手可及无处不在的东西,我们却根本不去留意,非要向那高妙虚无间索取,殊不知这已是背道而驰了。
之后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言论的宗旨和做事的法则是什么?
就是“道”。
老子曾说自己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比如其中的“慈”,“慈”就是爱人,这不过是我们原本与生俱来的生命情感,这就是“道”在我们自我心性的体现。
可我们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它了,因为我们受到了理性的遮蔽。
纯粹的理性会使得利益成为我们生命实践的第一推动力,进而丢失了“慈”的本性。
所以老子给我们的告诫不好懂吗,很难做到吗?
其实真的不难,每个人都知道自我心性中有个“道”,只是我们不理会它,于是我们的行为也便不符合天道的法则了。
从古至今,促生人类社会中种种纷争的根源,无不是“道”的缺失。
当代社会更是如此,人文压力日渐加剧。
记得儿时街坊邻里亲如一家,而如今大城市中,邻居间更多的是提防;
过去大学的集体宿舍,舍友们同吃同住,相处融洽。而现在据调查,近一半多的大学生与舍友存在矛盾,不愿与他人同住,甚至将自己的床铺、书桌封闭成独立空间的布置已成为主流。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对等发展带来的人们内心本源生命情感与理性思维不平衡的占比,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本源情感的碰撞,更多的是利益的交换。
这种人文压力的加剧,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之后老子又自嘲: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人们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太少了,所以能够取法于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故而真正有“道”的圣人都是身披麻布,怀中揣着宝玉的。
这当然是一种比喻,老子想表达的是真正有道之士都成为了深藏不露的隐士。
这也是老子在表述自己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