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去除主观妄断,尊重事物本源,世间自归安定
道德经:去除自己的主观妄断,尊重本源,方是通透的智慧。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俱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很多人听到黄莺啼叫就高兴,听到蛙鸣就讨厌,看见花开就愿意栽培,看见野草就想除掉,这其实都只是根据外物表象而作出的判断。用另一种角度来看,这不也是世间万物的天性吗?哪一种草木不是本身的生机呢。
无论是喜鹊还是乌鸦,无论是花开还是花落,都是世间万物本身的现象,没有好也没有坏,所谓的好恶之心只是人的主观心思而产生的误区。
所以不要拿自己看见的表象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好坏,要抛开自己的主观论断,尊重事物的本源。
孔子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错误。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宰予,这个学生能说会道,伶牙俐齿,特别会来事。
孔子刚开始特别喜欢这个弟子,但是后来孔子才发现这个弟子生性懒惰,很多时间都用来睡懒觉,也不求取学问,后来孔子看清这个人的面目之后,就说:“朽木不可雕也。”
这一句话后来流传了几千年,成了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
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子羽,子羽相貌丑陋,看上去就非常愚笨,孔子刚开始就以貌取人,认为他一定不会有什么出息。
但是子羽的作风却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做事光明磊落,并且非常勤奋,求取学问非常刻苦,在孔子的许多学生之中,子羽却成了他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名声也天下皆知,学徒也有三百余人。
孔子经历这一些事情之后就后悔的说:“我只凭着言辞去判断一个人,结果看错了宰予,我凭着相貌去判断人,结果误会了子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放在孔子的这件事情上倒是非常受用,圣人都犯了这种以表象取人的错误,更何况对于普通人呢。
这个世界千人千面,即便1000个人都有1000张面孔,而且在这个世上也没有任何相同的两样东西,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展现出来不同的表象。
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个人只注重表象而忽略事物本源的愚昧,换一种角度,学会追求事物本源才是智慧。
所以在《道德经》中就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世间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取暖,有的吹寒,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任何事物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表象,在这样一个认知以及评判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 掺杂了主观意识的妄断。
所以《道德经》就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极端”去掉,什么是“极端”?就是自己看待事物的一个主观情绪,尊重事物的本源,把表象的枝末去除,把过分的行为去除,这样整个天下就得到了平衡和安定。
这个世间的矛盾大多都是因人而起,当自己从主观把这些外在的事物去除,不以主观情感去干涉万物,天下万物自然能和谐同存。
以道心去看待并且容纳这个世界,道生出万物之后,没有以自己的主观观意识去左右和判断,而是生成万物,养育万物。
所以《道德经》之中老子就说“上善若水”,大道的就如同水一样,水居万物之下,融会万千河流,最终才能成就自己的博大与高深。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